今年5月以來,宜昌市夷陵區政協常委會組織開展了生態夷陵建設專題調研活動,全面了解夷陵區生態建設現狀,研究對策建議,積極為夷陵區的生態夷陵建設研究對策建議。調研活動從環保工業發展、生態環境建設、水資源保護利用、生態林業建設、生態農業發展(重點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等5個子課題入手,參與調研的部門多達20個,涉及農業、林業、環保、水利、經信、畜牧、住建、旅游、交通、國土資源、扶貧、文體及文明辦等多個部門和4個鄉鎮政協聯絡組,參與面廣、力度之大、重視程度空前。
如何建設生態夷陵?引發了筆者的一些思考:
一、建設生態夷陵,要達成全民共識、倡導生態文化。
建議大力開展生態文明創建活動,利用網絡、電視、展板等媒介加大宣傳力度,深入開展生態夷陵宣傳和知識普及活動,倡導低碳、節能生活方式,引導建立生態觀念,努力達成“全民共建、全民共享、共同建設生態夷陵”的共識,創造全區上下齊抓共建生態夷陵的氛圍。
二、建設生態夷陵,要總體規劃、科學布局。
規劃是行動的引領。建議區委、區政府要做好生態夷陵的總體規劃和與之配套的專題規劃。在做規劃前建議采取“請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的方式,一方面邀請重點生態研究院所生態恢復方面的專家,對全區生態現狀進行研究,提出生態夷陵建設建議方案,為總體規劃做好專業指導;另一方面,組織調研組到有生態建設已經取得效果的其他縣市區實地學習先進經驗,為生態夷陵建設提供活生生的案例,從而避免走彎路。
三、建設生態夷陵,要將“生態”理念貫穿于產業發展。
要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將“生態”理念貫穿于工業、農業、畜牧業、水產業、林業、旅游業、交通業、建筑業等產業發展中。比如在項目引進時,注重淘汰落后產能,加大技術改造力度和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在發展生態農業方面,可利用夷陵區為宜昌市主城區后花園的地理優勢,大力發展綠色農業,加快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標準基地建設,降低農業面源污染,為宜昌主城區及周邊地區提供放心、環保的農產品;在發展生態畜牧業方面,注重加大對畜禽養殖業污染源監測和治理;在建筑業,大力推廣環保、節能、降噪材料的使用;旅游業與交通業緊密配合,提倡不帶走一草一木,加大對游客保護環境的宣傳和引導。
四、建設生態夷陵,要大力實施生態建設工程,提高環境生態恢復能力。
夷陵區是少有的水能庫區、水利大區和宜昌的重點水源保護區,水利資源豐富。長江三峽和葛洲壩水利工程建在夷陵區,是全世界少有的人工“平湖”,形成了獨特的三峽河谷水生態環境區域。要充分利用水在生態修復方面的優勢,大力實施水生態治理工程,比如加強對黃柏河流域的治理和管護,加快推進鄉鎮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實現集中達標排放,推進安全飲水工程等。充分發揮林業在生態修復方面的功能性作用,大力推進城區綠化、新農村綠色家園、綠色示范鄉村等工程,同時,繼續推進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長防林、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專項規劃建設、低效林改造、石漠化綜合治理等重點生態建設工程。
(宜昌市夷陵區政協 張紅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