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溪縣有秦巴山區最優質的生態,浩瀚的林海,潔凈的環境,悠久的文化底韻,為建設生態文化旅游示范區提供了堅實的基礎。應發揮優勢,乘勢而上,順勢而為,有序開發生態旅游資源,做大生態旅游蛋糕,為實現綠色崛起提供強大支撐。
一、發展生態旅游優勢明顯
一是有得天獨厚的生態旅游資源。我縣境內有我國中東部切割最深的峽谷“十八里長峽”,世界上歷史最早的古長城遺址“關埡子古長城”,國家重點保護文物采皇木遺址、甘氏宗祠,國家級森林公園偏頭山森林公園。古寺廟、古鹽道、古民居、古山寨、古館驛遍布各地,溶洞、天坑、峽谷數不勝數。
二是有十分豐富的生態旅游產品。潔凈的山水,優良的環境,孕育了良好的物產,成為全國500個資源富縣之一。茶葉、楠木、中峰米自古便是朝廷貢品,史稱“竹溪三貢”。大量的原生態產品,品類繁多,質優價廉,為旅游業提供了優良的“購”要素。
三是有歷史悠久的生態旅游文化。我縣茶文化、古建筑文化、飲食文化、民俗文化、庸巴文化、古鹽道文化、珍稀植物文化源遠流長。中國漢民族文化之母的向壩民歌,全國唯一的山二黃劇種被列入國家非文化物質遺產名錄,據傳真武大帝在偏頭山修道成仙后移居武當山,佛教第十三代高僧印光大師曾習經講法于蓮花寺,世界僧王悟明法師8歲開始在觀音閣出道修法。
四是有口味純正的竹溪特色美食。竹溪飲食風味南北兼蓄、東西共融,形成了辣而不烈、麻而不劇、酸辣可口、香鮮適度的“特色風味”,食者無不稱好。如“竹溪蒸盆”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竹溪泡菜、鹽菜、豆腐乳、豆瓣醬、魔芋豆腐、農家蒸盆、神仙豆腐,以及面食碗兒糕、糖酥餅等等,都是極具竹溪特色的美食。
五是有近幾年奠定的旅游發展基礎。谷竹高速今年將實現分段通行,十巫高速今年也將立項,這2條高速不僅徹底打破了我縣交通瓶頸,而且使我縣真正融入從武漢到神農架、武當山,經竹溪到小三峽、三峽,再回到武漢的大黃金旅游圈。我縣旅游開發的時機已經成熟,且迫在眉睫。近兩年,我縣通過招商引資,搶抓竹房城鎮帶建設機遇,啟動了2個四星酒店、龍王埡山莊、縣河金魚島、大石門和敖家壩旅游名村等一系列重大旅游建設項目,旅游業呈現蓬勃發展態勢。
二、生態旅游開發任重道遠
雖然我縣生態旅游產業開發前景十分廣闊,但由于旅游產業是一個投資大周期長的產業,而我縣旅游產業剛剛起步,尚處在起步期向發展期過渡的階段,還存在景區景點規模偏小,交通住宿餐飲等配套服務設施建設滯后,對外知名度不高吸引力不強,重大旅游項目推進困難,主流文化品牌還沒打響,旅游產業化水平有待提高,旅游商品研發深度不夠,綜合效益和帶動發展優勢尚未凸顯,加快旅游發展的任務還相當艱巨。
三、發展生態文化旅游的幾點建議
(一)著力營造生態旅游發展氛圍。一是堅定發展生態旅游信心。秦巴山片區扶貧開發、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竹房城鎮帶、“十堰綠色崛起示范縣”等發展戰略,為我縣發展生態旅游產業提供了難得的機遇。要引導全縣上下增強生態旅游意識,確立抓發展首先要抓產業、抓產業必須抓旅游,抓旅游就是從根本上抓發展的觀念。二是樹立大辦旅游辦大旅游的理念。堅持用發展旅游的理念,來謀劃現代工業、現代農業、現代交通、現代商業、現代農村,以旅游促進人流、物流、信息流的聚集,圍繞旅游發展觀光工農林業,圍繞旅游發展交通、城鎮和新農村,用旅游業的發展成果帶動社會各項事業的大發展。三是加大宣傳造勢力度。以“綠色國心•生態畫廊”為我縣生態文化旅游主打宣傳品牌,通過宣傳要使外地人明白到竹溪投資做什么,到竹溪來游什么, 往哪兒游,怎么游的問題。四是辦好節慶活動。聘請專業大公司進行策劃,運用大手筆,形成大聲勢,造就大影響,產生大效益,努力辦成全省知名的重要節慶活動。繼續舉辦飲食文化旅游節暨烹飪大賽,加力開發竹溪特色飲食、生態食品,使竹溪飲食走向產業化;鼓勵賓館酒店農家樂開發竹溪特色的飲食,發展壯大生態養生系列膳食,把“吃在竹溪”的名氣推廣出去。五是設立生態旅游標志。城區和305省道沿線設立進入景區景點的標志牌,如楚長城風景區,敖家壩觀光園,畫屏煙雨漂水巖風景區,偏頭山風景區等。
(二)著力搶救挖掘生態旅游文化。一是提升景區景點的文化軟實力。一個景點的硬件再好,但如果沒有文化內涵是沒有生命力的,景區是由景點構成的,景點要有典故,有奇聞軼事,如關埡楚長城,看長城是一個點,要感受朝秦暮楚,漫步千年長城,穿越松林長廊,探迷神秘古墓,親臨紅色硝煙,使游客來有看頭,回有念頭。二是搶救挖掘地域文化。當前,應從服務生態旅游產業發展出發,以本縣文化人士為主,組建地域文化研究協會,著重開展以十八里長峽、偏頭山森林公園、雞心嶺為代表的山水文化研究工作,以關埡楚長城遺址、西關街為代表的古建筑文化研究和挖掘工作,以貢茶、貢米、貢木為代表的貢產文化搶救和挖掘工作,以山二黃、向壩民歌、豐溪民間故事等為代表非物質文化搶救、整理工作,以竹溪風味小吃為特色的飲食文化整理挖掘工作,收集、整理出一批優秀地域文化成果。三是借助外力提高旅游文化品位。要善于借用名人、專家、教授的智力,研究地域文化,做足旅游的理由,充分利用名人和專家的社會資源、活動空間和權威效應,為發展大旅游服務。要運用一切媒體推介竹溪地域文化,邀請央視有關欄目組來我縣制作竹溪風光MTV等,邀請知名導演來我縣拍攝電影電視劇,邀請知名作家來我縣采風創作,擴大竹溪對外美譽度和影響力。
(三)著力做好生態文化旅游開發工作。一是科學編制旅游總體發展規劃。當前,應搶抓市委、市政府授予我縣綠色崛起示范縣這面發展大旗,從高端著手,聘請高規格的資深規劃機構,量身定做生態文化旅游品牌,盡快編制出我縣旅游開發總體規劃,編制好3至5年內我縣應開發建設的重點旅游景點詳細修建性規劃。二是加快實施旅游產品建設。結合縣委、縣政府“內外一起抓、大小一起抓、長短一起謀、城鄉一起推”的發展思路,突出養生、休閑旅游特色,培育精品項目,推進旅游產業化發展。要切合實際,因地制宜,克服貪大求洋、舍近求遠的思想,先將城區附近305省道沿線的景區景點打造和包裝,形成合理的旅游線路,從城關出發,上游關埡楚長城、敖家壩,畫屏煙雨漂水巖,甘宗祠,龍壩濕地公園;下游大石門,金魚島;近游地母廟,九里崗,偏頭山,鄂坪水庫,龍王埡茶園;遠游十八里長峽,萬江河。充分體現山水旅游、森林旅游和鄉村旅游的生態特色。三是包裝一批生態旅游建設項目。有項目才能招商,大招商才能大發展。要像過去爭取水電項目一樣包裝打造生態旅游項目,整合文物、文化、生態、宗教等資源,高起點策劃、規劃、包裝旅游項目,引進有實力的開發主體進行整體開發,以旅游業加快發展帶動服務業上檔升級。四是傾力打造綠色旅游名片。以十八里長峽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偏頭山國家森林公園、龍湖國家濕地公園、八卦山省級自然保護區、龍王埡養生茶莊為主,通過包裝推介、景點建設、景區升級,使之成為我縣5個靚麗的綠色旅游名片。五是抓好旅游示范鄉鎮和旅游名村建設。從全縣生態旅游建設情況看,蔣家堰鎮基礎是比較好的,境內旅游資源極其豐富,既有古長城遺址和秦楚古道遺跡,也有歷史久遠的廟觀、山寨和城堡,更有青山綠水的畫屏山、龍山峽、百花谷等自然景觀。尤其是近兩年申報并實施的旅游名村和旅游名鎮建設,以及敖家壩片區開發和藥材觀光示范園建設,為蔣家堰更好更快地推動旅游產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當然,向壩、桃源、新洲、鄂坪等鄉鎮也有很好的條件發展旅游,應在基礎設施和景點建設包裝上下功夫,把玉石打磨成一件件玉器,把珍珠串成一條條項鏈。
(四)著力創新體制機制,形成整體工作合力。一是強化組織領導。堅持把生態旅游業發展擺在全縣工作重中之重的位置,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親自抓,明確專人具體抓,建立健全例會制度、重點項目協調會商制度,統籌協調解決生態旅游產業發展中的重大問題。建議從2013年起,把旅游業發展目標任務納入鄉鎮和縣直單位的綜合目標考核范疇,切實加強對各鄉鎮、各部門生態旅游產業發展指標、重點任務、政策落實和項目推進情況的檢查督導和任務落實。二是強化政策扶持。認真貫徹落實《全縣加快旅游產業發展的決定》,按照“項目傾斜支持、市場主體投入、社會力量參與”的模式,加大生態旅游產業招商引資力度,重點引進和培育綠色旅游產業的龍頭企業,引導工商業資本和社會資金更多的進入綠色旅游產業領域。三是推進區域合作。建議與周邊縣共同搞好雞心嶺、關埡古長城、十八里長峽等景區的開發,實行資源共享,客源互流,信息互通,文化互融,節慶互動。四是注重做好生態資源保護工作。應堅持“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的思想,對有技術支撐、有經濟支持、有市場需求的文化項目予以適時適度開發。對暫時不具備開發能力的景區,待時機成熟了再啟動,嚴禁低水平建設,低檔次開發,讓珍貴的生態旅游資源造福子孫后代。
(竹溪縣政協調研組 周克新 明揚 張衛華 許祖勝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