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一区在线_亚洲精选一区二区_精品国产电影一区二区_久久99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三区

首頁 >政協委員 >委員建言 >議政建言

對山區茶產業發展的調查與思考

2014-09-15 01:01:40  
字體大小:【

 

    最近,興山縣政協組織部分政協委員對全縣茶產業發展情況進行了一次專題調研和視察。委員們先后實地視察了茶葉基地、茶葉合作社、茶葉企業和部分茶農的茶葉生產及發展現狀。通過實地調查和感受,大家一致認為,全縣茶產業有了實實在在的發展,給農民帶來的效益顯著提高,發展茶葉有了良好的群眾基礎,茶葉在全縣農業產業中所占的比重正在逐步增大。


    一、全縣茶產業發展的基本概況


    興山縣茶葉種植歷史悠久,是傳說神農嘗百草發現茶葉的重要區域,全縣生態環境良好,雨量充沛,小氣候獨特,是三峽庫區優質綠茶板塊基地之一,地處全國的武陵山、大巴山區優質綠茶板塊之中,發展茶葉的條件得天獨厚。


    自2006年開始,興山縣把茶產業作為一個重要的特色產業來抓,立足特色優勢,科學布局,高起點謀劃茶產業,走差異化發展道路,一年一個腳印穩步發展,茶產業進入發展快車道,已經成為全縣農業特色產業中的新興產業。


    二、茶產業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是規模小。興山縣現有茶葉栽培面積僅4.5萬畝,而五峰縣25萬畝,興山還不及五峰縣一個零頭,夷陵區鄧村一個鄉就是8萬畝。


    二是單產低。興山縣茶葉產量760噸,茶葉單產38公斤,遠遠低于2013年全國茶葉單產每畝64.8公斤,全省茶葉單產每畝72.9公斤水平,與全國、全省整體水平差距巨大,茶葉單產提升潛力巨大,茶園管理任重道遠。


    三是品牌雜。興山縣茶葉銷售主要有四個渠道:進入茶葉批發市場、自產自銷、貼牌銷售、品牌銷售。在縣外,興山茶葉品牌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低,但興山的茶葉注冊商標卻有16件之多,各個茶葉企業、合作社品牌建設各自為政,沒有形成合力,不利于興山茶葉品牌的打造。


    四是技術弱。縣特產局僅有茶葉專業技術人員4人,要管理指導7個鄉鎮茶葉生產,人平指導面積1萬畝以上;全縣沒有全國、全省知名的權威性專家;縣農業特產部門沒有設立專門的茶葉研究機構;茶葉主產鄉鎮茶葉生產均由主抓農業的領導帶管,各鄉鎮農技中心沒有專門的茶葉技術員,專業村沒有懂得茶葉技術的干部;各大茶場每年在茶葉生產加工的關鍵時期還要從外地聘請技術人員,我縣茶葉技術力量遠遠低于周邊縣市,不能滿足全縣茶葉產業發展的需要。


    五是龍頭差。興山縣僅有茶業企業4家,省市級龍頭企業僅2家;專業合作社數量多、實力弱、不規范,帶動力不強;企業、合作社經營管理不規范,企業知名度不高。


  三、主要對策建議


    (一)產業投入抓項目。興山茶產業要后來居上,必須堅持走自己的道路,堅持自力更生為原則,堅持創自己的品牌,堅持高起點高標準,沒有充足的項目和資金支持,是不行的。因此要千方百計爭取項目,通過積極爭取低產茶園改造、退耕還林、農村能源建設、國家綜合開發、三峽庫區產業發展等項目,籌措資金,用于茶產業特別是白茶基地建設和良種繁育基地建設,極力支持全縣茶產業的發展。


    (二)基地建設抓改造。興山縣土地資源十分有限,茶葉栽培面積小而分散,零星種植、糧茶間作栽培面積大,優良品種種植率不高,單產低。農民種植效益不高,嚴重地制約茶產業健康發展。要捆綁資金,集中成片對全縣1.9萬畝低產茶園進行改造升級。重點抓好3個環節:一是改園。對樹齡老化、再生能力差的茶園進行更新復壯、提高產量;對生產茶園樹幅偏小、采摘面窄、葉綠層薄,單產低的老化茶園,進行重修剪,形成豐產茶園;對零星種植、且品種不純、樹齡老化的茶園,清除樹蔸,改良土壤,平整土地,建成高標準無性系良種茶園。二是改土。對全縣茶園進行土壤檢測,搞好測土配方,投入茶葉專用有機肥,增加土壤肥力,通過對低產茶園進行深耕、合理種植綠肥、增加有機肥等措施增加土壤肥力。三是機械作業。組建機械服務隊,以龍頭企業、中心場為重點,以企業、場帶動農戶進行茶園改造,從鄉鎮農技中心選調技術人員進行技術指導與機械服務。添置茶葉修剪機、割灌機、茶園耕作機、電動噴霧器等,使全縣低產茶園改造得到充分落實。通過持之以恒的低產茶園改造,使全縣茶葉面積在改造中得到恢復和發展,茶葉無性系良種栽培面積所占的比例逐年上升。


    (三)健康發展抓科技。發展茶產業,人才技術十分關鍵,要著眼于實效,確實抓科技水平的提升。一是加強與專業果茶科研院所的合作,簽訂長期技術合作協議,每年聘請部分知名專家,前來深入茶園、茶葉企業進行一線培訓。二是每年派出茶葉技術人員到科研院所進行繼續教育,派出人員到浙江安吉、湖南安化、廣西梧州等地學習茶種植加工技術。三是積極爭取加入全國茶葉產業體系試驗站網絡,使之成為全國23個茶葉試驗站之一,網絡覆蓋全縣所有茶葉企業、茶葉專業合作社和茶農大戶,每年進行信息采集、定點觀測、數據上報,使全國茶葉產業數據庫擁有興山元素。四是加大對基層茶農的技術培訓和指導力度,建立完善的茶葉技術服務體系,確定茶葉科技示范戶,由技術人員一對一進行現場指導,通過定期舉辦培訓會、現場會、發放各種技術資料等,示范帶動全縣茶農生產,實現村村有茶葉帶頭人,戶戶有技術明白人。


    (四)特色發展抓關鍵。要加快興山茶產業發展,必須抓住四個關鍵。一是抓規劃。聘請專家、教授為全縣茶葉顧問,聘請專業公司對興山茶葉進行規劃和科學定位,重點對夏陽河流域、香溪河流域和萬朝山三個茶葉建設基地進行重點規劃和布局,逐步使全縣茶葉面積發展達到8萬畝。二是抓特色。白茶已成為深受消費者喜愛的茶產品,目前興山縣已經成為湖北最集中的白茶生產基地,要抓住這一特色,大力規劃發展白茶,重點將峽口鎮普安村打造成全省最大的萬畝連片白茶專業村。三是抓苗木。特產局部門要建立規模的優質茶葉采穗圃和茶葉育苗基地,建立溫網室大棚,引進國內優良品種,選育縣內優良單株,為茶企業和茶農提供優質苗木,確保茶苗質量。四是抓管理。實行標準化生產與管理同步,確定全縣茶葉在同一規劃區域內,統一定植品種,統一苗木供應,統一肥培管理,統一種植標準,保證茶葉苗木純度。全縣茶園實行茶葉配方施肥,推廣高效茶園種植技術,創建無公害茶園和有機茶園。杜絕使用高毒高殘留農藥,提倡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病蟲害,實現茶葉生產無公害。


    (五)合理布局抓龍頭。要以縣內企業湖北昭君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為龍頭,昭君綠色、萬朝山等茶葉公司為支撐,合理布局茶葉加工基地。加工企業要不斷改進茶葉加工工藝,更新改造加工設備,提高茶葉生產能力和工作效率。


    (六)茶業文化抓品牌。要將昭君文化、生態文化和茶文化融為一體,打造昭君故里茶葉品牌。昭君茶產品開發走“綠茶為主、白茶為重、黑紅為輔”的“1+3”特色發展模式。同時,積極開展各項茶事活動,諸如組織各種品茶活動,進行茶葉技能競賽,開展生活茶藝培訓,茶藝茶道表演,組織參加各種斗茶比賽和國家、省、市茶葉博覽會,舉辦茶攝影、茶話會等活動,多角度拓展昭君茶文化內涵,使地域文化與茶文化的融合,促進昭君文化與品牌建設的有機結合。


(興山縣政協專題調研組  李明朋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