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市新洲區政協委員 趙和平
再好的思路,要有明白人明晰;再好的舉措,要有懂行的人去執行。農村“三資”監管工作也一樣,加強培訓,不可或缺。培訓是基礎。要保持農村集體所有權、收益權、使用權、監督權不變,靠培訓;要厘清“三資”的來龍去脈,防止集體“三資”走偏與流失,需培訓;要提升“三資”監管的民主化、科學化水平,更加規范合理地使村集體“三資”保值增值,促進農村基層黨風廉政建設,要培訓!
培訓是一扇窗戶,能夠在陽光下讓更多的公眾知情與監督,從而化解隔閡與矛盾;培訓是一道階梯,能夠讓人拾級而上,邊學邊整改,從而看到更多更好的風景;培訓是一把鑰匙,能夠讓“監管”去打開“三資”之鎖,從而實現管理制度化、規范化、電算化、網絡化。
為切實加強街鎮村“三資”監管培訓工作,特提出四點建議:
一、加大培訓覆蓋面。做好村級“三資”監管工作是搞好農村工作、做好群眾工作、解決“三農”問題的必修課。因此,普及“三資”監管知識,讓所有涉農部門干部和街鎮村全體干部,不說外行話,不當局外人,不做“絆腳石”,真正將自己“擺”進去,時時、事事、處處維護“三資”監管的嚴肅性,維護集體與群眾的合法權益,有效避免和減少“三資”的“跑、冒、滴、漏”。
還要像秭歸縣那樣,組建宣傳培訓小分隊,讓更多的群眾知情和參與;參與的人越多,程序越透明,監管越公正,農村越和諧,經濟越發展。
二、增強培訓針對性。培訓工作也有輕重主次之分,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普及常識性的,也就是要搞清楚什么是“三資”,為什么要監管、誰來監管、當前“三資”有哪些問題、不規范不監管會出現何種惡果、監管的方法和步驟有哪些、要達到什么目的。而對于街鎮“三資”監管人員,則要從專業和資深的角度從嚴要求,既要在理論上吃透,又要在實踐中會操作。比如農村集體公共資源的租賃、閑置資產的處置、土地流轉規范化管理,以及監管過程中的程序化、電算化、網絡化等。
三、提升培訓頻率。培訓工作不可能一勞永逸。形勢在發展,情況在變化,“三資”監管也要與時俱進,培訓內容無疑需及時更新跟進。因此,尤其對具體承擔村級“三資”監管工作者而言,要提升培訓頻率。
此外,還要因地制宜,根據各地實踐過程中發現的新問題、新的苗頭傾向,對癥下藥開展“三資”監管培訓。如村級民主理財小組,可學習仿效秭歸縣的作法,完全在真正的群眾代表中產生,加強對理財小組監督方式方法和能力水平提升的培訓,讓民主理財小組成員在培訓中增強監督的主動性,以有效化解群眾疑義。
四、注重培訓實效。培訓不是目的,而是為監管服務的。為此,在培訓過程中,既要講究形式,更要注重實效。尤其要對村級財務會計代理、產權交易和綜合評標等環節爛熟于心。通過嚴格的封閉培訓考試和網絡操作演練,使監管員成為“三資”清理的行家里手、財務審計的專業高手、程序監控的鐵面槍手、電算管理的網絡奇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