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竹溪縣政協組織專班深入到部分鄉鎮和家庭農場,采取面對面座談的方式,對家庭農場發展現狀及發展中的困難與問題等,進行了專題調查。
一、家庭農場發展現狀
家庭農場是以家庭成員為主要勞動力,從事農業規模化、集約化、商品化生產經營,并以農業收入為家庭主要收入來源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家庭農場的興起,對于激發農村發展活力,提高農業效益,增加農民收入,創新農業發展模式,探索解決農村目前出現的“無人種地、無效種地、無能人帶領種地”現象具有積極而又重要的現實意義。
竹溪縣自2013年4月,第一家“雨潤特色種養家庭農場”正式注冊成立后,到2014年3月底,全縣家庭農場已發展到27家,正在申請注冊的還有200多家。竹溪家庭發展的發展態勢是:起步快、勢頭好、潛力大。從調查情況來看,竹溪縣家庭農場主要經營的是林果、茶葉、中藥材、苗木花卉等種植及畜禽養殖;主要分布在城關、中峰、蔣家堰、水坪、龍壩等鄉鎮。目前,竹溪縣家庭農場發展呈現出“三多三少”的階段性特征,主要是種養加綜合經營多,單項產業規模經營少,特色經營不明顯;起點低、規模小、盲目發展的多,高起點、大規模、科學規劃的少,規模化、集約化、商品化程度低,經濟效益不高;種養大戶轉化而來的多,規范化建設的少,缺乏科學經營管理。
二、家庭農場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調查發現,家庭農場注冊規定的缺失、土地流轉的制約、資金周轉的困難等問題,成為阻礙家庭農場持續健康發展的關鍵因素。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社會認知程度不高,發展環境不優。家庭農場是一個新生事物,處在起步發展階段,社會對它的經營性質、運作方式、發展態勢及其對農村經濟發展、農民增收、農業增效等方面的認識不高,持觀望態度。同時由于家庭農場處于初始發展階段,支持家庭農場發展的相關配套政策不完善、不明朗、不清晰,為家庭農場提供經營管理、生產技術指導和服務的主體部門不明確,導致家庭農場在發展中出現的問題沒有主管部門解決。
(二)土地流轉隨意性大,權益保障乏力。一是土地流轉周期短,一般以1-2年為多,中長期的少;二是流轉的土地零星分散的多,連片成塊的少;三是土地流轉標準不統一,人為造成流轉無序;四是流轉合同不規范,多以口頭協議或簡單的書面協議流轉土地,流出和流入的雙方權益保障存在隱患。土地流轉中,農場業主有兩怕:一怕流轉來的土地種不好,經濟效益差,影響家庭收入;二怕流轉來的土地效益見好后,流出方眼紅要收回土地。
(三)資金鏈條短缺明顯,后期投入不足。家庭農場是以家庭為單位進行適度規模經營的農業經濟主體,資金來源僅限于家庭收入的有限財力,資金鏈條短,經濟實力弱,投入力度小。當前既無支農項目直接扶持,自身融資又十分困難,貸款門檻高、手續繁瑣,社會融資渠道少且風險高。在生產需要投入關鍵時期,多因資金問題而影響家庭農場發展。
(四)農場業主素質偏低,適應能力不強。目前,竹溪縣從事家庭農場經營的主要是原來的種養大戶轉化和外出打工返鄉創業的民工。兩種人員的共同點是思維活、熱情高、能吃苦、善干事,但也存在著一些不足:一是生產經營憑經驗,缺乏科學的生產和管理能力;二是文化水平不高,視野狹窄,對市場信息反應不快,尤其是對現代經營管理缺乏深入了解,難以適應千變萬化的市場;三是生產品種大眾化,生產管理粗放,重規模擴張、輕精細生產,重傳統種養、輕特色種養,重生產、輕銷售,有哪黑哪歇、走一步看一步的守舊思想;四是缺乏科學的中長期規劃,發展方向不明確,無主導產業支撐,什么都有什么都不是重點。
(五)抗擊災害能力較弱,市場掌控不準。一是生產配套設施滯后,靠天收的狀況非常明顯,遇上天干雨澇、氣候變化、疫病襲擊等自然災害,直接影響家庭農場的健康發展。二是市場的變化、農產品的行情不穩定,市場交易平臺狹窄。目前家庭農場出售農副產品仍靠傳統自發的方式進行交易,難以抵擋市場風云突變的風險,造成經營收益不穩定。
三、發展家庭農場的主要建議
(一)加大宣傳力度,正面引導良性發展。通過新聞媒體、相關會議和技能培訓等渠道,積極宣傳家庭農場的性質以及對于提高農業效益、增加農民收入、建設美麗富裕鄉村的積極意義,提高鄉鎮、村組及農戶對家庭農場重要性的認識,形成合力,共同支持家庭農場發展。同時,要因地制宜、積極穩妥地引導,防止急于求成和盲目擴大規模的傾向,防止一哄而上、一哄而散的現象發生。
(二)制定優惠政策,扶強壯大激勵發展。一是建議縣委、縣政府繼續實行對示范家庭農場給予獎勵的辦法,增強農場業主的發展信心;二是完善相關配套政策,明確家庭農場在用水、用電等方面的價格優惠,解決家庭農場生產成本過高的問題;三是把家庭農場這一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納入支農項目扶持范圍,增強家庭農場的發展后勁,支持返鄉創業人士主動投資興辦家庭農場。
(三)拓寬融資渠道,加大投入扶持發展。一是創新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探索以龍頭企業牽頭組建產業聯合體,由龍頭企業為家庭農場提供貸款擔保。二是采取聯戶聯保、信用貸款、訂單質押、農作物預期收益質押等多種形式,解決家庭農場貸款難問題。三是引導產業基礎好、經營規模大、帶動能力強、信用記錄好的農民專業合作社與家庭農場搞好合作“對接”,形成利益共同體共同發展。四是探索政府出資的擔保公司為家庭農場提供融資擔保服務,建立家庭農場融資擔保風險補償專項資金。五是依托財政部門的農業發展基金、國土資源部門的土地整理資金等,支持家庭農場搞好農田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業機械購置等。六是提高農田作物保額,擴大政策性農業保險覆蓋范圍,增加政策性農業保險險種;探索政府支持的農業巨災保險基金投保范圍,逐步建立農業巨災風險分散機制,確保家庭農場大災無大損,小災不受損。
(四)構建服務體系,部門聯動支持發展。一是明確牽頭單位。建議縣委、縣政府成立家庭農場領導小組,明確牽頭單位和責任單位,協調相關職能部門為家庭農場提供產前、產中、產后服務,促進家庭農場健康有序發展。二是加強服務平臺建設。加強土地流轉服務平臺規范化建設,定期公布土地流轉信息與價格,暢通家庭農場與農戶之間流轉土地渠道,促進土地有序規范流轉,消除農民對土地經營權流轉出去的擔心和顧慮。三是發揮部門職能作用。農業、林業等涉農部門,要加大對家庭農場的種植技術、農作物生長期間的管理技術指導;畜牧部門要加大對農場畜禽的喂養、檢疫、防疫技術指導;農機部門要主動為家庭農場提供先進農機信息,推薦新技術、新成果農業機械的運用,指導機械化耕作等;農經部門要幫助家庭農場完善制度建設、財務核算等,提升家庭農場科學管理水平,增加經濟效益;水務、國土、供電、交通等部門,要支持家庭農場搞好農田水利、土地整理、供電、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和服務,改善家庭農場的生產經營環境,增強對自然災害的抵御能力。四是加大技能培訓,提高從業人員素質。通過陽光工程培訓項目、涉農部門的相關培訓及職業技術學校的學習深造等方式,提升農場業主的經營管理水平,提高農場業主對市場風險的預測能力,最大限度的降低市場風險。五是優化農村就業環境,吸引相關專業的大中專院校畢業生創辦家庭農場,支持農業專業技術人員領辦家庭農場等,以此改善家庭農場的人才結構,提升農業技術和經營管理支撐力度。
(五)提高經營水平,提標升級轉型發展。一是制定科學的中長期發展規劃,優化產業布局,確定主導發展方向,引導家庭農場走專業化、職業化、生態化發展之路。二是積極探索和創新家庭農場發展模式。堅持種養結合、循環利用,形成“玉米釀酒—酒糟喂豬—豬糞肥地—地種莊稼(蔬菜、魔芋)”的循環發展模式;堅持適度規模、特色種植,形成“林—魔—菜—果”立體種植模式;堅持土地入股、股份經營,形成“家庭農場+農戶”的發展模式。三是堅持高起點建設種植循環型、畜牧環保型、種養綜合型、低碳農業型和旅游觀光型家庭農場,打造現代農業升級版。四是推行現代經營方式,堅持標準化生產、專業化分工、規模化經營、品牌化營銷、工業化管理,把家庭農場建設成為品牌農業、觀光農業、循環農業、示范農業的典范。
(竹溪縣政協 杜香平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