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市新洲區政協委員 張德新
當前,新洲區緊跟武漢大都市發展步伐,工業正處于厚積薄發、提檔升級的關鍵時期,既面臨難得的歷史機遇,也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戰。工業正在成為全區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導力量。為更好更快地落實武漢市實施的“工業倍增計劃”, 堅持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破解城鄉二元結構難題,推進服務業發展,提升城鎮化水平,按照區政協年度調研工作計劃,結合全區經濟發展態勢,我們經濟界別政協委員針對全區的規模企業,有選擇性地進行了一番調查走訪。現將全區規模企業發展情況匯報如下。
一、新洲區規模企業發展現狀
規模企業,又叫規模以上企業,是指經濟指標達到一定水平的企業,是各級政府衡量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一個重要標志。在《中小企業劃型標準規定》的劃分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是指年主營業務收入在2000萬元及以上、4億元以下的工業企業。據調查,截止2013年底,全區共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95戶,全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呈現以下特征:
一是增長速度高位運行。
二是工業企業快速增加。
三是支柱產業加快發展,支撐作用明顯增強。2013年,全區七大行業除能源外,其余六大行業規模以上產值均保持較高增長,部分行業實現高速增長,有力支撐工業經濟實現倍增發展。
四是結構調整穩步推進。
五是產銷銜接較好,企業效益穩定增長。
六是從業人數穩步增加。
七是軟環境不斷優化。近兩年來,新洲區委、區政府全力優化發展軟環境,營造濃郁工業氛圍。2013年,新洲區工業化率達到49.55%,全區從工業化初期跨入到工業化中期發展階段。主要做法是:一方面區委、區政府出臺文件營造工業氛圍。全年我區圍繞工業經濟發展,相繼出臺了如區委、區政府《關于實施工業發展倍增計劃,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的若干意見》、區政府《關于加快工業園區建設的若干意見》、《關于進一步促進工業投資的意見》、區委辦公室、區政府辦公室《關于優化工業領域投資發展環境的若干意見》等近10個政策性文件,這些政策文件的出臺,進一步優化了我區工業發展的政策環境,營造了工業發展氛圍。其次制定了新洲區工業企業投資發展環境指數測評辦法。我們在過去出臺《新洲區工業項目審批流程優化方案(試行)》的基礎上,去年又在全省率先制定了《新洲區工業企業投資發展環境指數測評辦法(試行)》,將工業項目行政審批、政策執行、部門誠信、企業投訴處置、信息公開、服務企業、工作作風、工作人員廉潔自律等8個方面納入測評內容,每季組織部分企業代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對各街鎮和相關部門進行一次測評,根據得分高低排名,對連續兩季排后三名的單位主要負責人實行誡勉談話,連續三季排后三名的予以免職。此舉對優化發展環境起到了良好推動和促進作用。此外,我們還開展電視問政,引入社會監督,優化工業發展軟環境。2013年,新洲區委、區政府以“治庸問責、優化環境、公開承諾”為主題,就“十大突出問題”的整改,舉辦了多場次的電視問政活動,全力優化發展環境、強化企業服務。
二、新洲區規模企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是工業結構不優,輕重工業比例失調。
二是企業規模偏小,產值增速較慢。
三是企業剛性成本上升,營業利潤減少。
四是中高級技術人員缺乏,創新能力不夠。
五是發展環境不夠優,企業做大有困難。
三、新洲區規模企業發展的幾點建議
要促進新洲區規模企業發展壯大,我們一方面要按照李克強總理的要求,對中小企業“放水養魚”、“多澆水、少挑刺”、“扶上馬、送一程”;另一方面,要根據新洲區規模企業實際,堅持把改革與發展相結合,完善企業微觀基礎,使科學的企業內部運行機制成為企業創造新的生產力的助推器;同時按照企業集中、產業集群、資源集約、功能集成的要求整合和提升,使全區每個工業園區明確1—2個主導產業,形成合理的區域產業分工體系和特色產業集群,促進優勢互補、形成錯位發展,打造一批現代城市工業經濟綜合體,形成圍繞陽邏、雙柳、邾城的沿江板塊、新施公路板塊、東部板塊三大產業集聚區和“三足鼎立”的新洲工業增長極。
一是理順企業內部關系,轉換企業內部經營機制。經營機制是在一定經濟體制下產生的相應的內部運行機制,規模企業要求有與之相適應的內部運行機制。要求明確所有者、經營者和企業職工的責權利之間關系,形成激勵和約束相結合的企業生存發展機制和環境。轉換機制,就要按照現代企業制度要求,使企業內部機構和職能各歸其位,規范動作。當前,在企業內部,重點完善以用人和分配為核心的內部治理機制,建立起“管理者能上能下,職工能進能出,收入能多能少,機構能設能撤”的靈活機制,使企業充滿活力。
二是強化企業內部管理,扎實抓好基礎管理工作。近些年,一些規模企業對改革與管理的關系出現偏差,上級“以改代管”的傾向導致企業改制后效果不佳,不少規模企業存在著制度不嚴、有章不循、管理不善的問題,這也是導致企業效益下降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強企業內部管理應當提到應有的高度來重視。企業管理就是通過企業內部各項配套制度建設,采用現代化的管理思想、方式和方法,對生產經營的各過程及其組成要素實行科學而嚴格的規定,目的是降低企業經營成本,提高經濟效益。企業內部管理方面,要從基本管理工作入手,抓好生產、技術、成本、財務、質量、營銷等各環節的基礎管理工作,通過對定額、計量、標準化、責任制等這些基礎工作的制定和完善,挖掘企業潛力,提高經濟效益。
三是提高企業創新和產品開發能力。創新是企業發展的生命力,企業通過不斷創新,能滿足市場需求,引導和培育新的市場。在目前賣方市場條件下,企業利潤的獲取,必須依靠較強的市場競爭。這種競爭力在市場上直接表現在產品的質量和價格上,其實質是企業技術和管理的競爭。企業具有競爭力其源泉在于不斷創新,這種創新主要體現為企業的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不斷地加強技術創新,進行新產品研制、開發,以“精、尖、特、優”的新產品,滿足多樣化、個性化的市場需求。走“小而專、小而精、小而特”的產品之路,才能不斷提高規模企業的生存發展能力。企業的制度創新是技術創新的前提,良好的制度確立、建立起科學高效的技術創新機制,才能激活技術不斷創新的各種要素,如人才、投資、設備等。靈活的制度創新機制,將促使企業的技術進步和新產品開發緊緊瞄準市場,跟蹤市場信息,又反饋回來,促進企業不斷調整經營方針和產品開發方向。通過企業制度創新和技術創新,把“技術——產品——市場”作為整體加以系統研究,才能以適銷對路的新產品贏得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