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一区在线_亚洲精选一区二区_精品国产电影一区二区_久久99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三区

首頁 >政協委員 >委員建言 >議政建言

武漢市新洲區農村精神文化生活現狀調查與思考

2014-09-15 01:01:27  
字體大?。骸?a href="javascript:;" class="font01">大

 

邱連新


    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讓農民享有健康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為了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工作的針對性,新洲區政協會同區直有關部門成立了農村精神文化生活現狀課題調研小組,先后對新洲區文體局、文化館、街鎮文化站、自辦文藝團隊和陽邏街、邾城街、舊街街的3個較偏遠村和3個城中村(社區),通過收集書面報告、召開座談會、組織問卷、入戶走訪、電話咨詢等形式進行了調查研究。本調查報告以3個街鎮農村精神文化生活現狀,作為全區精神文化生活之縮影,以便于分析當前新洲區農村的思想動態、文化需求,剖析農村精神文化建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并針對需求現狀提出建議。


    一、區情及基本作法


    除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業余體校、劇院外,區楚劇團是新洲區唯一的專業文藝團體,另有業余文藝表演團體85個,各街、鎮和道觀河風景區均設有綜合文化站。為了解決農村文化生活貧乏問題,新洲區主要采取了三大舉措:


    一是大力推進惠民工程,實現了全面覆蓋。農家書屋、農民健身、文化信息資源共享、農村電影放映、有線電視村村通五大文化惠民工程得到強力推進。目前,全區建有農家書屋659個、農民健身工程594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基層服務點668個,有線電視網絡站20個,地面衛星接收站2個,電視人口覆蓋率99.9%,每年每村放映電影12場(每村每月1場)。2013年,倉埠街周鋪社區、邾城街祥和社區、陽邏街君安社區青少年俱樂部相繼建成,4個街鎮綜合文化站、10個社區文化活動室提檔升級和6個街鎮、4個社區公共電子閱覽室建設工程基本完成。這幾項建設,有效解決了農村文化設施匱乏的問題,健全了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為豐富農村居民文化生活提供了平臺。


    二是廣泛開展“文化下鄉”,豐富了農民精神文化生活。為了增強“文化下鄉”的社會效果,新洲區認真策劃“和諧文化下基層”活動,組織實施了一系列面向農村、面向農民的文化體育活動。2013年放映農村電影7000余場,送戲下鄉100余場;設立農村圖書流動服務點29個,與武漢市圖書館聯辦科技信息下鄉活動,免費向農民發放科技信息資料,免費培訓農村基層文化員近700人,推出了“星光耀鄉村”農村群眾文藝巡回演出和科普知識全區巡回演出活動,深受農村居民歡迎和好評。


    三是積極組織展演比賽,引領了群眾文化。為了引導群眾文化健康發展,在區委宣傳部、區文明辦組織策劃下,近兩年來,新洲區相繼開展了全區性的“雙百杯”文藝大賽、民間藝術節、中華經典誦讀、廣場舞比賽、新洲好聲音歌手大賽,各街鎮踴躍報名,積極參加。同時,還組織舉辦了農民運動會等農民喜聞樂見的文化體育活動。以賽促進,新洲群眾文化得到有力發展,目前,全區群眾僅參健身舞活動訓練的人數已超過4萬人,健身舞成為每天傍晚新洲城鄉街頭巷尾的一道風景。


    二、現狀及顯著特征


    舊街街位于新洲區東部山區,邾城街系新洲區政治文化中心,陽邏街是新洲區離武漢最近的開發熱土,街鎮經濟實力由弱到強,調研小組通過問卷和座談分析,基本能夠從不同層面相對真實地反映出新洲農村精神文化生活的情況。根據問卷調查的統計,農村在人口、思想動態、娛樂方式、文化需求、婚育觀念方面有五個特征。


一是農村留守人員主要為婦女、老人和兒童。


    二是農村村民主要精力是致富奔小康。村民思想比較純樸,收入消費主要為生計和孩子教育支出,有結余的錢多數人選擇留存興建或購買住房,身體健康逐步引起關注,健康消費在增加。


    三是婚育新風隨開放程度逐步好轉。


    四是農村群眾文化生活形式單一。文化娛樂方式主要為看電視、打牌和跳舞,老人以看電視為主,男人以打牌、看電視為主,女人以看電視、跳舞為主。從事書法、攝影、繪畫、雕刻、寫作等群眾文化形式的人員較少,部分冷門藝術諸如皮影、竹雕、剪紙等群眾文化藝術瀕臨失傳,亟待保護和傳承。


    五是群眾自辦文化是貼近農村生活的主流文化。調查顯示村民最需要的是不用花錢、方便簡潔、熱鬧喜慶、貼近農村生活實際、帶有濃郁鄉土或民俗氣息的活動,喜歡通俗易懂、娛樂性強、送到家門口的文藝演出。最喜歡的娛樂方式是自已參與展示的群眾文化活動,參加活動的多數是婦女。目前,群眾自辦文藝團隊舊街街有36支,邾城街有66支,陽邏街有60支。其中邾城街社區有33支民間文藝團隊人員相對固定,有較專業人員參與指導,隨時可以出演,每個團隊常年有2-3個文藝節目。六是農村存在不健康娛樂活動方式。還有極少部分人相信迷信,打牌賭博的現象偶有發生,也有村民喜歡逛廟會。


    三、結論及情況分析


    一是惠民工程效果差強人意,農民難得實惠。新洲區農家書屋所有行政村和社區實現了全覆蓋,每個書屋3500元成本,配有1500冊書,建成后年管理費2000元,部分書屋需更新書目還需增加經費。政府投入不少,實際利用中,能夠保證書目完整不丟失、整潔有序擺放是比較好的情況。據陽邏街潘廟村婦女主任羅瑞麗反映,她們村農家書屋今年有50多人次去過,多數是周邊的老人借閱,另外有些學生借些寫作書閱讀。調查中發現,村里召開會議時,會有人偶爾翻翻書,邾城街龍城社區農家書屋時常爆滿。出現這些情況的原因是,一是村民文化素質不高,看書的需求不很強烈,信息來源主要靠電視和與人交往;二是農村生活艱辛,在家的中青年為生計勞累,“上有老,下有小”,真正靜心看書的人少;三是農家書屋管理服務不佳,很多群眾不知有書屋,知道的也不知道有些什么書可以服務其生產生活。農民健身工程主要是安裝健身器材,新洲區也實現了所有行政村全覆蓋,但多數被閑置。問卷“您認為農村應建設哪些公共文化設施?”統計顯示,農村最需要的是增添文化活動器材,其次就是體育健身器材。座談反映,城中村(社區)的健身器材利用率相當高,一個村(社區)一套明顯不夠;建在村部的器材,特別是部分遠離村莊的村民委員會門前的器材,基本上閑置,沒有得到利用。這說明,村民需要健身器材,只是要根據情況合理配置。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據調查很多村干部不知道有此項工程,只知道街鎮綜合文化站落實了此項工程。目前,邾城街文化站開通了5臺電腦進行信息共享服務,并按要求把電腦等硬件送到了三個社區。但大多是周邊老人和小孩去得多。因為要接寬帶,交電費,需要管理,區、街沒有配套資金,文化站人員改革后身份變更,“以錢養事”的體制使他們積極性并不高,也不愿對外主動宣傳,社區也沒有開通服務,居民自然知之甚少。農村電影放映工程,據問卷統計60%人愿意看電影看戲,每人每年還是看過一到兩場電影或戲。座談中,邾城街余姚村二組劉耀東反映,看電影、看戲是農村老人沒有選擇的選擇。農村文化生活單調,看一場電影,能為村里老人提供在一起交流的平臺,但目前影片內容陳舊、要求放映的場次與實際情況不相符合。效果最佳的有線電視“村村通”工程,問卷和座談都反映100%的村民離不開電視,且多數村民每天看電視都在2-3小時以上。


    二是文化下鄉受眾面小,不是群眾最愛。近兩年來,省市科技、衛生、文化“三下鄉”活動都到過新洲,加上全區每年演出的100場戲曲,平均每個街鎮5場左右。相對于全區583個村民委員會,73.1萬人農業人口來說這些活動還是照顧面較小。看戲的觀眾多數是中老年人,老人居多。調研組在邾城街余姚村座談中了解到,沒看到戲的村民反映每年觀看1-2場戲就很滿意。其實,看戲、看電影不是村民的最愛,只有群眾性文化娛樂活動才能真正地促進農村的交流。豐富的群眾文化活動既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也能夠起到活躍農村氣氛,創建和諧文化氛圍,實現鄉風文明的重要手段,值得指導、規范、提倡和推廣。


    三是群眾活動缺少扶持,指導引領不力。調研發現,我區群眾自辦業余文化活動很受歡迎。主要是三種類型:第一種是民俗文化。活動時間主要集中在春節前后,活動形式局限于玩龍燈、采蓮船、舞獅子、唱大戲、趕廟會等文化形式上,被列入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的“舊街花朝節”就屬于這種形式。第二種是文藝團隊展演。主要由一些文藝骨干和文藝愛好者自發組織的業余文藝團隊。目前,新洲區登記在冊的有85個,這些業余文藝團體自己籌集經費,自編自演節目,活躍在廣袤的農村,為豐富農村文化生活起到了積極作用。第三種是健身舞蹈鍛煉。去年,新洲區在邾城街舉辦廣場舞大賽,三店街七個農民藝術團體共100多人,自己籌集資金支付租車、服裝、就餐等費用,赴邾城參加比賽,農民對文化生活的熱情可見一斑。


    新洲農民自辦群眾文化活動熱情空前高漲,但沒有資金來源,指導的專業人員也嚴重不足。據了解,截止目前,新洲區各類群眾文藝團隊92個,有楚劇團35個,各類學會、協會15個,從事業余文藝工作的人員達數千人,參與活動的人員達數萬人,而在如此眾多的活動和從藝人員中,有一定專業技能和受過專業訓練的人員少之又少,農村文化主要由各街鎮綜合文化站負責組織指導,盡管國家在不斷加大對街鎮文化站建設的支持力度,但因文化站編制等“煩惱”,帶來文化站建設的諸多難題,也無能力對群眾自力文化團隊作有力的指導。


    四、幾點對策建議


    一是強化管理,增加投入,做實惠民工程。文化惠民,就是用文化建設的成果服務于人民,使人民得到實惠,服務民生,改善民生。進一步加強對農家書屋、農民健身、文化信息共享、電影放映工程的管理。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群眾、貼近生活,注重農村各類人口比例、村民文化層次、村灣地理環境因素,科學配置資源。針對已有的公共文化設施,爭取市級財政加大投入,減小地方財政壓力,確保農家書屋圖書更新與管理員報酬、健身器材的維修與更新、文化信息共享設備的正常運轉、電影新片放映等資金。最大效能發揮各項惠民工程的作用,以點帶面,讓農民真正得到實惠。


    二是貼近農村,項目跟進,落實希望工程。目前,農村各個村部硬件建設都已到位,但很多功能室沒有真正發揮作用,即硬件稍硬,軟件太軟。建設村級文化廣場,完善鄉風理事會制度,以農村“五老”、志愿者、村官、文藝骨干等為中堅力量,解決村級文化建設無人管的現狀。實行文明創建工作項目化,把開展政策、文化、信息宣傳,組織專技人員輔導培訓,引導群眾自辦文化團隊開展活動,配備基本文化活動器材等四方面虛功做實。在創建中,整合民政“幸福社區”惠民工程、文化下鄉、“新三萬”活動等各方面優惠政策,以檢查促進度,以比賽促發展,以獎勵代補貼,不斷提高農村精神文化生活水平。


    三是貼近群眾,創新思路,實施人才工程。按照“市里抓規劃、區里抓督導、街鎮抓示范、村居抓活動”的基本思想,充分利用現有農村文化廣場、文化活動室、文化禮堂等硬件平臺,以農村鄉風理事會為主體,緊密依托關心下一代委員會、老年協會等軟件平臺,構建以區街宣傳文化干部、村文化協管員和村文化骨干為主的組織體系。以推進項目為依托,擇優培養確定一批農村精神文化建設示范街鎮村,鼓勵農村中小學教師、文化志愿者、返鄉創業農民、老干部、退休文藝專業干部等積極參與農村文化活動,培養一大批農村文化的帶頭人和文藝骨干。同時,堅持面向農村、面向農民,激勵文藝骨干為村民量身打造具有新洲地域特色的文藝作品,組織文藝小分隊,把群眾喜愛的文藝節目送到村莊、送到農家門口。(作者系武漢市新洲區政協常委、區紀委常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