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一区在线_亚洲精选一区二区_精品国产电影一区二区_久久99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三区

首頁 >政協委員 >委員建言 >議政建言

關于竹溪綠色發展走在全省前列的建議

2014-09-15 01:01:12  
字體大小:【

 

政協竹溪縣委員會


    建設生態文明,實現綠色發展,首次被寫入黨的十八大報告,表明我們黨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更加突出地位。省委、省政府把生態建設作為“走在前列、建成支點”的重要支撐,“生態決定生死”成為了年前省“兩會”熱議話題。為此,竹溪縣政協就竹溪綠色發展如何走在前列進行了專題調查。


    一、竹溪綠色發展具備走在前列的基礎條件


    竹溪縣位于鄂、渝、陜三省市交界處,地處秦嶺南麓巴山北坡,東近荊襄,西傍川陜,南連渝蜀,北枕漢水,是湖北省出入大西北面向大西南的重要門戶,素有“湖北西大門”之稱。


    竹溪地處大巴山脈中段北坡,植物具有東西滲透、南北兼容的特點,現有林特資源13大類、1200多種,國家一、二類重點保護植物25種、動物48種,有目前國內存量最大保護最為完好的原始紅豆杉和珙桐群落,有全球獨有的小勾兒茶、羽葉報春等珍稀瀕危物種。素有“綠色基因寶庫”、“生物大觀園”之稱,被我國植物界視為秦巴山地植物區系核心。


    竹溪縣是全國首批退耕還林試點縣、天然保護工程建設縣和十堰市綠色崛起示范縣,全縣林業用地總面積達到398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83.9%,活林木蓄積量達1702萬立方米,占全省的十九分之一,有十八里長峽、偏頭山國家級森林公園、龍湖國家級濕地公園、八卦山省級自然保護區、萬江河大鯢自然保護區五大生態功能區。


    竹溪是秦巴山區農特產品名縣,是全省名優綠茶出口基地和生態有機茶示范基地,被譽為“中國有機綠茶之鄉”、“中國茶葉之鄉”、“中國茶葉名縣”和“中國魔芋之鄉”以及“中國黃連之鄉”。茶葉、核桃、中藥材以及魔芋等60余萬畝特色產業基地,成為十堰綠色產業引領區。


    竹溪對綠色保護長期實行高壓態勢。2013年竹溪因濫砍濫發濫獵立刑事案件28起,29人被追究刑事責任;竹溪縣小煤礦數量從113家減至6家。各鄉鎮垃圾、污水減排以及規范礦產資源的開采工作也在逐步開展。


    生態政策疊加,建設前景廣闊。南水北調水源區保護、秦巴山片區扶貧開發、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十堰納入全國生態文明示范工程試點市和竹房城鎮帶建設等戰略的實施,為竹溪實現“綠色崛起”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豐富的綠色生態資源,既是竹溪優勢所在,也是其希望和出路。2013年竹溪全縣GDP達54.6億,其中綠色產值占60%。如今,竹溪將在助力構建十堰國家級生態市和創造更多綠色GDP上發揮著重要作用。


    二、對竹溪綠色發展走在前列的主要建議


    (一)全面開展“五綠”行動。一是強化“崇綠”理念。全縣上下要牢固樹立金山銀山不如綠水青山的觀念,堅持把培植生態、守住綠色提升到提振竹溪形象、發展生態經濟、繁榮生態文化的高度來統籌推進,堅持高起點規劃,大手筆建設,分步驟實施,由點連成線,由線連成片,由片連成縣,讓竹溪成為鄂渝陜毗鄰地區生態建設的“旗艦”。二是打響“植綠”硬仗。堅持城鄉互動,全民參與,切實抓好“身邊增綠、城鎮帶沿線植綠、荒山造綠、林地見縫插綠、庭院添綠、沿途裸巖栽植爬山虎披綠”工作,在全縣深入開展爭創“綠色鄉鎮”、“綠色家園”、“綠色機關”、“綠色庭院”活動,真正讓竹溪常年有花,四季常青。堅持造綠與富民相統一,生態與經濟相協調,統籌推進生態林、經濟林、景觀林建設,做到綠色與產業結合,生態與經濟結合,開發與利用結合,庭院與板塊結合,造林與育苗結合,著力把竹溪建成“山上綠色植物園、沿線休閑景觀園、田間特色產業園、居家生態示范園”的大美竹溪。三是做好“增綠”文章。按照“全面規劃、整體推進、突出重點、分步實施”的要求,把造林綠化與發展生態旅游業結合起來,建設生態景觀與培植生態旅游亮點相結合,把林場作為重點進行培植,大力優化林種結構,凸顯竹溪植被特色,植一山樹,造一處景,建一條旅游線路。四是抓好“護綠”工作。堅持建管并重,造育并舉,嚴格獎懲,落實責任,精細管理,長效管理,提高苗木成活率,確保栽植一顆、成活一棵,種植一片、綠化一片;要加強護林防火工作,把防火放在第一位,真正把“培植生態、守住綠色”落實到鄉鎮、村組、農戶;加大“天保工程”管理力度,嚴格實行限量采伐,堅決杜絕亂砍濫伐,要加強造林基地管理,保證現有林地的保有量和新植樹木的存活率。 五是完善“常綠”機制。結合全縣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完善生態建設和產業發展的機制,鼓勵民營企業、造林大戶和干部群眾通過土地流轉、返租承包、轉讓租賃等形式參與造林綠化,明晰權屬,確保林木栽得上、能成活、保得住。積極探索自育苗工作新機制,采取訂單育苗、保護價收購的辦法,鼓勵和支持群眾、民營業主投入苗圃建設,構建以縣中心苗圃為主導、鄉鎮育苗基地為主體、林業育苗大戶為依托的種苗網絡,切實解決外購苗木品種同化、價格偏高、成活率較低的問題。


    (二)大力實施“五大”工程。一是實施綠色產業提升工程。大力發展現代農業,鞏固綠色發展基礎。按照規模化、產業化、機械化、集約化的發展思路,加大科技投入,大力發展生態農業、高效農業、觀光農業、多功能農業,在全縣培植一批現代農業示范園;培植壯大生態工業,夯實綠色發展基礎。發揮林業資源優勢,突出發展林業基地、林下產業、龍頭企業、生態觀光、森林旅游,著力構建“產業發達、環境優良、環保節能、富民強縣”的生態經濟體系,讓生態經濟成為竹溪未來發展的主要支撐點和興奮點。做大做強綠色農產品加工業,做強茶葉產業、做大魔芋開發、做精糧油加工、做優特色食品,促進農特產品向精深加工發展。加快發展新型能源產業,大力發展太陽能光伏、風力發電、煤矸石發電、地熱開發利用、生物能源等高新技術項目;加快發展新型業態,增強綠色發展活力。改造提升餐飲住宿、休閑娛樂、商貿流通等傳統服務業,大力發展物流配送、電子商務、文化廣告、市場交易、信息咨詢、養生休閑、茶樓會所、影院劇場等新型服務業。二是實施綠色城鎮示范工程。科學編制規劃。在規劃編制中充分體現前瞻性、科學性、系統性,把生態建設、生態保護納入各項規劃統籌,在完善配套功能的同時,優化布局,預留發展空間,用科學規劃引領科學發展;統籌城鄉建設。堅持以縣城為重點、以鄉鎮為中心、以村莊為節點,統籌推進城鄉建設。以建設山水園林邊貿縣城為目標,按照“東拓西延、南北相連、城鄉統籌、配套發展”的思路,大力推進縣城“一河兩岸三區”建設;加快城鄉服務均等化。著力提高社會保障水平,加強技能培訓,提高勞動者就業率。擴大新農合、城鄉居民養老保險覆蓋面。三是實施綠色旅游開發工程。依托竹溪悠久的飲食文化,加快開發竹溪特色蒸盆、地道山野菜等特色飲食,突出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無公害食品,建設一批“農家樂”、“土菜館”。著力提高旅游服務接待能力,加快建設一批中高檔酒店、賓館,規范行業管理,提高接待能力和服務水平。加快旅游景點、景區基礎設施建設和配套服務設施建設,完善景區功能,提升景區品位,擴大景區影響。統籌縣內旅游景點與周邊旅游景區融合,科學規劃旅游線路,逐步開發形成多條內聯外暢的大循環旅游線路。加快建設旅游購物中心,搭建旅游購物平臺,規范旅游購物市場。深度開發一批具有竹溪特色的旅游產品。挖掘民俗文化,精深包裝“山二黃”和向壩民歌,加快影院劇場、茶樓會所、娛樂城建設,開展垂釣、采摘、探險、漂流等體驗活動,讓游客玩得舒心。四是實施綠色環境建設工程。持之以恒的抓好生態建設。建立完善生態環境建設長效機制,以林場、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區為重點,大力開展“全民綠色行動”,深入實施植樹造林、封山育林、退耕還林、低效林改造、天然林保護和濕地建設等工程,加強森林資源管理,提高生態建設質量;毫不動搖的加強環境保護。以城鎮、村莊、河流沿岸、重點交通干線、居民聚集區為重點,推進山、水、林、田、路綜合整治。加大南水北調水土保持和污染防治、小流域綜合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石漠化治理工作力度;多策并舉的促進資源節約。樹立保護就是發展的理念,圍繞在保護中開發、開發中保護,著力推進低碳發展、循環發展、科學發展。按照生態環保、低碳降耗要求,嚴格落實項目環評和“三同時”制度,堅決杜絕“兩高一資”項目落戶。提高土地投資強度和用地密度,強化土地動態巡查和衛片執法檢查,嚴格土地開發、利用和保護。五是實施綠色文明創建工程。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堅持既要民生GDP,也要綠色GDP,更加注重綠色環保、資源節約、可持續發展;在生活中,倡導節水、節電、節能、節約的綠色生活方式;在農業生產中,投入新技術、改良新品種,推廣測土配肥和物理化病蟲害防治技術;在工業生產中,從節能和發展循環經濟入手,倡導企業綠色生產,引進新工藝,改善生產線,淘汰高能耗,嚴格“三廢”排放,著力營造綠色發展的社會環境,提高公共文明指數。


    (三)切實抓好“五重”舉措。一是建設重規劃。強化“規劃好是最大節約、規劃不好是最大浪費”的理念,按照建設“十堰綠色崛起示范縣”的要求,聘請一流團隊,對“綠色產業引領區、生態城鎮示范區、省際物流集散地”進行規劃。在規劃實施過程過程中,嚴格執行“規劃一張圖,建設一盤棋,審批一支筆,管理一條龍”,實行規劃紅線、藍線、黃線“三線管理”,逐步打造山水一體、人文一體的宜居、宜業、宜旅生態家園,提升百姓幸福指數。二是招商重效益。在招商思路上,遵循“三多一禁止”原則,即多引進投資數額大、就業帶動能力強、社會效益好的項目;多引進科技含量高、成長性好、生態環保水平高的項目;多引進業內影響大、管理理念先進、示范能力強的知名企業;堅決禁止污染項目進入竹溪境內。在招商措施上,堅持生態招商、綠色招商,堅持“招商”與“選商”并重,提高項目質效,重點引進生態環保項目、節能減排項目、低碳產業項目、循環經濟項目。三是開發重保護。應堅持“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的思想,把生態環境建設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實保護好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景一石,把青山綠水、美景藍天留給子孫后代。四是內修重人文。堅持“以文化為靈魂、以綠色為生命、以人文為特色”的建設理念,深度挖掘我縣生態文化歷史底蘊和豐富內涵,以古村、古寨、古祠堂、古建筑、古民居、古橋、古樹、古戲、古人為根基,全力做好生態文化整理、包裝、推介工作。五是全民重參與。加大對黨員干部、人民群眾的生態文明教育,將生態文化的內容列入各級黨委中心組學習范疇,納入縣委黨校理論學習超市課程,不斷增強全民生態文明意識,讓每位公民都成為綠色發展的建設者、生態理念的倡導者、生態文明的傳播者、低碳生活方式的踐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