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市新洲區倉埠街政協聯絡委員會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飄外。”桂花,自古以來就是人們津津樂道的花中珍品,因其清可絕塵、濃能遠溢,既具觀賞,又可改善生態,集綠化、美化、香化于一身,加上經冬不凋、藥用、膳用、園林功能皆備,故其生態價值與經濟價值不菲。近兩年來,倉埠街高舉桂花經濟之旗,全力打造武漢“桂花之都”核心腹地,不斷做大賞花旅游蛋糕,掀起了“桂花大街”、“生態興街”、“旅游名街”的新一輪熱潮。
為讓桂花更香、賞花游更旺,特提出幾點建議:
一、要打好資源“組合拳”。不妨學一下江西的婺源,拿捏住自己油菜花香的硬件,輔之以徽派古祠堂、官邸、民居、廊橋、亭閣相融合,并讓當地儺舞、徽劇、茶道等民間文化藝術登上大雅之堂,讓游客賞心悅目、流連忘返。我們在舉桂花旗之時,亦需“民國文化”、徐源泉公館、報祖寺、林家大灣烈士紀念碑等相映襯;同時,在“資源共享、信息互通”諸方面下力氣,讓所有桂花園區“抱團取暖。”
二、解決融資“卡殼”問題。目前倉埠街桂花等苗木花卉業主大多是自有資金和自籌資金,銀行貸款偏少。因桂花苗木種植周期長,且眼下正處發展期,如竭澤而漁,肯定是短視和不劃算的;因而,建議市區金融部門進一步解放思想、創新模式,充分認識到桂花的潛力與價值,不斷加大對桂花苗木花卉產業的扶持。
三、在繁育與規模上做文章。像創新產品和知識自主產權一樣,下一步,要在苗木自繁自育上加力,既節省成本,又能形成產業鏈;特別是要剔除“大眾化”,要在桂花的精、特、優上著力,力求人無我有、人有我優。此外,繼續連片種植,擴大規模,形成“集群效應”;讓人走進倉埠,就像走進桂花之海!
四、市區再發力鼎力支持。桂花產業有今天的規模實屬不易,如抱殘守缺、停滯不前,必將被“后浪”所取代;因而,迫切希望市區從兩循社會、生態建設、農業結構調整及賞花旅游等方面予以全面幫扶。尤其是打通到武漢連接紅安的快速通道,解決園區的水電路基礎設施,出臺鼓勵、獎勵政策,允許園區修建樓臺亭閣等景觀,增強提升桂花苗木園區的生命力和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