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一区在线_亚洲精选一区二区_精品国产电影一区二区_久久99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三区

首頁 >政協委員 >委員建言 >議政建言

關于創新農業發展模式  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的建議

2014-09-15 01:01:08  
字體大小:【

 

新洲區政協社法與人資環委副主任  余紅華
新洲區政協鳳凰鎮政協聯絡委員會  黃莉芳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中國走過了輝煌的35年,我國農業農村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隨著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加快,農村村莊空心化、農民老齡化、婦女化、低文化的趨勢日益凸顯,導致耕地拋荒嚴重,影響國家糧食安全。改造傳統農業、轉變農業經營方式、發展現代農業勢在必行。


    近年來,新洲區在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培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推進農業產業化方面作了很多有益探索。據統計,全區現有省、市、區農業龍頭企業74個,農村專業合作社545個,家庭農場52個,種植大戶160戶,年創農產品加工值79.8億元,都市農業大區呈現蓬勃發展的勢頭。以鳳凰鎮為例,2011年以來充分發揮財政獎補資金的激勵作用,重點培育發展“家庭農場”,目前已建設水稻、油菜、鮮瓜果、優特水產品種養各類家庭農場11個,帶動了產業發展和農民增收。


    但在探索發展的過程中,也暴露出一些新的矛盾和問題:一是土地流轉難。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擁有土地承包權的農民之間出現利益博弈。一方面流轉價格上漲對業主經營帶來成本壓力,影響了業主積極性;另一方面農民因享受不到土地增值的紅利,不愿將土地輕易出手,造成土地供求矛盾。二是業主做大難。有的投資項目不優,造成環境污染;有的業主實力不強,投資過多依賴國家補貼;有的技術力量不足,人才缺乏,管理不善,往往成為制約發展的瓶頸。三是品牌做強難。主導產品定位不準,難以形成規模化生產、集約化經營,占有市場份額有限。四是設施改善難。業主融資能力有限,政府以獎代補資金也有限,生產經營的基礎設施難以達到科學化要求。如何突破體制機制以及思想上的障礙,實現資金、人才、土地的深度融合,在改革創新中進一步增強農村發展活力,值得我們認真研究和思索。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指出:“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堅持家庭經營在農業中的基礎性地位,推進家庭經營、集體經營、合作經營、企業經營等共同發展的農業經營方式創新”,為發展現代農業指明了方向。結合中央精神和我區實際,就創新農業發展模式、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提出幾點建議:


    一、強化品牌意識,明晰產業發展定位。品牌是產品立足市場的根本。要堅持差異化發展,發揮比較優勢,按照“一街(鎮)一品”、“一村一業”的指導方針,結合各地資源稟賦實際,明晰拳頭產品和主攻方向,把特色農產品做大做強。各街鎮要在充分論證的基礎上科學制定農業產業中長期規劃,一任接著一任干,讓農產品品牌逐步成熟壯大起來。


    二、積極引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動產業發展壯大。一是在保障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收益的前提下,完善土地流轉相關政策,推進土地承包經營向專業合作社、農業企業流轉。二是完善特色農產品補貼方面的政策,鼓勵和引導工商資本、社會資本到農村發展適合企業經營的種養業,尤其要注重引導建安產業、房地產業的企業資本回歸農村,創業興業。引導它們在資金、技術、人才、市場等要素方面優勢互補、合作共贏,扶持壯大一批農業龍頭企業。三是充分發揮各類農業經營主體對小規模農戶的輻射作用,組建產業協會,使產業鏈不斷向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科技領域延伸,促進農民經營理念、經營方式的轉變和市場思維、科技素質的提高,從而拉動整個產業發展壯大。


    三、大力發展家庭農場模式,推進規模經營。一是大力發展種養專業大戶、家庭農場,鼓勵通過勞動合作、土地代耕、托管等方式,實現相鄰農戶的土地集中經營,擴大連片種植養殖,達到一定程度的農業規模化,對經營面積100畝以上的家庭農場大戶給予政策扶持。二是大力發展多種形式的合作與聯合、實行土地股份合作的農業生產聯合組織,形成“抱團”優勢,解決一家一戶辦不了、辦不好、辦起來不合算的事情,提高土地集約利用效益。


    四、著力培育農業中介組織,構建社會化服務體系。要大力培育和發展多種經濟成份、多種服務形式的經營性農業服務組織,使其在提供種子種苗、種養技術指導、機械化耕作、產品銷售、運輸等方面融入到現代農業經營體系中,既服務又合作,既服務又營利,形成農業企業在耕、種、收、銷等主要環節靠社會化服務,從而提高抗風險能力。對符合條件經批準成立的農業服務組織在資金支持、人才引進等方面給予扶持。積極探索家庭農場、合作經營組織、以土地承包經營權、法人信譽融資貸款的途徑,解決發展資金不足問題。


    五、切實保障農民權益,發揮農民主體作用。遵循“明確所有權、穩定承包權、放活經營權”的方針,尊重農民在發展現代農業中的主體地位。引導農民以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既享受一定額度的土地流轉費,也分享土地集約經營帶來的紅利,還能領取在農業企業務工所得的勞動報酬,從而建立起一個保證農民收入穩定增長的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