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一区在线_亚洲精选一区二区_精品国产电影一区二区_久久99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三区

首頁 >政協委員 >委員建言 >議政建言

關于竹溪縣鞏固退耕還林成果的調查報告

2014-09-15 01:01:03  
字體大小:【

 

政協竹溪縣委員會


    為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助推竹溪“綠色崛起”,近日,竹溪縣政協就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工作進行了專題調查,并召開專題協商會廣泛征求各方面意見。


    一、我縣退耕還林主要成效


    (一)退耕還林還出了山川秀美。依托退耕還林工程,全縣森林覆蓋率由1999年的57.4%增加到2013年的83.9%,凈增26.5個百分點。全縣森林總面積達到420萬畝,活立木蓄積達1547萬立方米。305省道沿線、環縣路和通鄉公路沿線、七大河流兩岸的重點地段及水土流失嚴重的25度以上坡耕地大部分已被森林覆蓋。全縣治理25度以上陡坡耕地13萬畝,水土流失面積由退耕前的58萬畝減少到退耕后的34萬畝,控制水土流失面積 24萬畝。


    (二)退耕還林還出了農民增收。按退耕還林政策兌現標準,全縣退耕農戶人均增收3558元,戶均受益12450元,年人均純收入由2000年退耕前的2331元增加到5091元。同時,通過實施退耕還林工程,全縣有近3萬多勞力從農業種植業解放出來,從事耕作勞動力由退耕前的7.9萬人減少到4.2萬人,從事勞務輸出的勞動力由退耕前的3.3萬人增至7.2萬人。


    (三)退耕還林還出了綠色產業。我縣搶抓退耕還林工程建設機遇,堅持“產業支撐,植綠增效”的發展理念,突破性的發展茶葉、核桃等綠色產業。結合后續產業基地建設,堅持“一鄉一品”的發展目標,大力推進核桃產業發展,全縣新建優質核桃基地7.2萬畝,其中建設1000畝以上的示范村9個,成立核桃專業合作社5個,建設專業村158個。


    (四)退耕還林還出了藍天美景。我縣大力推行農村新型能源建設,積極發展沼氣、太陽能、煤電等替代能源。截止2013年10月,全縣戶用沼氣池達2.5萬多口,12萬多人從中受益,沼氣入戶率達到32%。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退耕還林整體效益不高。一是退耕還林林地產出率低。據調查,我縣15.5萬畝退耕還林地中,生態林12.3萬畝,經濟兼用林3.2萬畝,經濟林僅占退耕地的20%,經濟林林地平均產出僅為300元左右,而生態林基本沒有產出,遠遠低于全縣土地平均產出效益;二是退耕還林成林低。少數退耕農戶對退耕地管理粗放,甚至放任不管,加上部分退耕戶對營造的經濟林后期效益信心不足,擔憂種下的樹不能結果以及結果以后得不到收益,舍不得投資投勞進行撫育管護。2012年國家階段驗收核查結果表明,全縣退耕還林還生態林成林率為 65%,35%尚未成林,而成林地塊還無收益,生態效益也未得到相應的補償;三是對生態效益重視不夠。少數地方為了追求經濟效益,將退耕還林復種烤煙、農作物,甚至隨意實施采石、開礦和建房,國家驗收時臨時栽樹補植,驗收過關后復耕、損毀,嚴重影響了退耕還林的生態效益和總體效益。


    (二)專項規劃實施績效不佳。一是項目實施分散不能形成合力。退耕還林管理主體不夠明確,年度計劃建設任務分散,項目建設涉及部門多、建設內容廣,建設任務規模小,各建設項目形成不了規模效應,到目前為止,除了后續產業基地顯示規模效益外,其它項目對鞏固成果支撐力不強。二是重建輕管現象突出。在林業后續產業建設中尤為突出,有的農戶在林木沒有受益的情況下,不愿投入過多的管護費用;有的農戶舉家外出打工,無力進行管護;有的種植特色經濟林樹種的農戶,管理技術又跟不上,影響了項目建設績效。三是項目建設質量不高。專項規劃在實施中由于缺乏強有力的保障措施,導致各項目分工不一致,部門之間的協調也存在問題,相互間配合不夠,直接影響了項目進程和質量,從而各項目建設績效未能達到總體要求。


    (三)產業化水平低拉動力不足。一是產業化基礎較差。退耕還林地戶數多、面積小、樹種雜,沒有形成產業化發展所要求的集約化經營、規模化發展的基礎格局;二是林下經濟規模小。雖然各地探索發展林+禽、林+畜、林+菌、林+蜂、林+藥、林下野生動物馴養等多種發展模式,但我縣林下經濟的總體規模仍然很小、發展速度慢,全縣退耕還林林下開發利用率僅25%,造成巨大的資源浪費;三是加工企業發展滯后。我縣與退耕還林后續產業緊密相關的加工企業少,僅有幾家茶葉加工企業,退耕還林形成的后續資源得不到有效開發利用,制約了退耕還林工程產業化發展。


    (四)成果鞏固長效機制不健全。一是部門聯動機制不夠健全。各主管部門之間工作協調相對欠缺,各負其責,沒有建立相互監督的工作機制;二是驗收兌現機制不夠健全。林業部門在考核驗收工作中存在把關不嚴、疲于應付的現象,在資金兌付工作中存在管與不管一個樣、管好管壞一個樣的問題,個別地方退耕還林補助資金發放不夠透明,存在套取冒領現象;三是經費保障機制不夠健全。退耕還林工程是目前管理內容最繁重、管理周期最長的生態建設工程,大量的規劃設計、建卡到戶、簽訂合同、技術指導、檢查驗收、資料印刷、宣傳培訓等必要的工作經費沒有來源,造成了“誰管誰貼錢、誰干誰埋怨、無人想粘邊”的局面。


    三、對鞏固退耕還林成果的建議意見


    (一)進一步統籌推進退耕還林工作。全縣上下應牢固樹立“建設秀美山川、造福子孫后代”的觀念,把鞏固退耕還林成果作為建設“十堰綠色崛起示范縣”重大戰略部署的基礎工程,在植樹造綠、林木管護、后續產業、林下經濟、機制創新等方面狠下功夫,實現造綠與富民相統一,生態與經濟相協調。要統籌兼顧,把退耕還林與“十堰綠色崛起示范縣”、秦巴山片區扶貧開發、生態旅游開發、新型能源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相結合,全面提高退耕還林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二)進一步加大退耕還林成果工作力度。一是加大項目爭取力度。積極向國家、省級有關部門建議啟動新一輪退耕還林,全力做好前期工作,力爭更多的退耕還林指標向竹溪傾斜。積極爭取率先啟動將我縣退耕還林工程納入國家重點公益林補償范疇,落實生態補償政策,以提高退耕還林農戶經濟收入;二是加大項目實施力度。要科學規劃,統籌推進生態林、經濟林、景觀林建設,做到綠色與產業結合,生態與經濟結合,開發與保護結合,真正實現“退的下、穩得住、能致富、不反彈”;三是加大替代能源建設力度。積極發展沼氣能源、煤電能源、太陽能等新型農村能源,在農村沼氣池建設上要創新工作方法,鼓勵多戶共建一池,鼓勵養殖企業建設大型沼氣池,輻射帶動周邊農戶使用沼氣能源,鼓勵農戶自主投資建設小型沼氣,有償開展清潔能源服務;四是加大林木管護力度。堅持管理和處罰有機統一,兌現政策與強化管理相對接,切實增強項目實施、檢查驗收、資金兌付、打擊處理工作透明度,從根本上解決“重建輕管、重領取補助輕后續建設”的問題。


    (三)進一步抓好退耕還林后續產業建設。一是科學謀篇布局。堅持造綠與富民相統一,生態與經濟相協調,統籌推進生態林、經濟林、景觀林建設,做到綠色與產業結合,生態與經濟結合,開發與利用結合,庭院與板塊結合,突出發展林業基地、林下產業、龍頭企業、生態觀光、森林旅游,著力構建“產業發達、環境優良、環保節能、富民強縣”的生態經濟體系,讓生態經濟成為竹溪未來發展的主要支撐點和興奮點;二是搞好產業規劃。退耕還林工程已經為各地儲備了核桃、茶葉、油茶、藥材等一定規模的林果資源,下一步要按照“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產業發展思路,逐步向規模化、集約化方向發展,打造產業化、規范化的高效林果產業基地,解決退耕農戶分散發展的問題;三是壯大林下經濟。大力推廣“林+藥”、“茶+果”、“林+畜”立體開發模式,加大林下種植、養殖復合利用,推行茶園套種木瓜、林下套種中藥材、林下馴養野雞等模式,大力發展天然綠色食品,逐步形成“山上雞成群,林間牛羊行;草藥林中香、魔芋林下壯;遍山是花果,鯢魚溪里胖;蜂蜜甘如飴,香菇遍地長”的產業發展新業態;四是強化示范推廣。要結合鞏固退耕還林成果項目建設,通過扶持、命名、掛牌等手段,建立一批規模大、質量高、效益好的示范基地,重點推廣優質高效新品種,林下種養高效模式、科學撫育經營技術以及適應市場經濟體制的高效管理模式。


    (四)進一步完善退耕還林長效工作機制。一是完善鞏固成果項目管理機制。實行政府主導,部門協作,盡快出臺符合我縣實際的鞏固退耕還林成果項目管理辦法,以統一部門分工,規范項目運作程序,加快項目實施進程;二是完善專項規劃實施機制。根據國家有關政策要求,結合我縣退耕還林成果鞏固的主體目標,重點對難以落實項目,向林業產業基地、撫育經營、補植補造等方面調整,最大限度提高退耕還林地的綜合效益,以確保現有退耕還林成果的鞏固。三是完善退耕還林管護機制。結合全縣林業發展現況,完善生態建設和產業發展的機制,鼓勵民營企業、造林大戶和干部群眾通過土地流轉、返租承包、轉讓租賃等形式參與造林綠化,明晰權屬,確保林木栽得上、能成活、保得住。探索推行“專業造林、業主管護、承包管護、集中管護”的管護模式,實行造管一體、責權一致,做到包栽植、包管護、包存活、包綠化,確保栽植一棵、成活一棵,造林一片、成林一片。四是完善生態移民激勵機制。以連片開發、整村推進、扶貧搬遷、產業扶貧為重點,認真實施秦巴山片區扶貧開發,積極探索村民轉變為市民的措施辦法,加快住房、教育、醫療、社保等與戶籍管理相關的配套制度改革,降低農民進城入鎮門檻,引導高山地區群眾向低山村莊搬遷、村民向集鎮轉移。五是完善項目資金整合機制。建議將農田水利、土地開發、生態補償、能源沼氣、生態移民、危房改造等項目資金予以統籌,發揮項目資金在鞏固退耕還林成果中的集聚效應。同時,要積極探索,利用政府優先投入撬動金融資本、民間資本、社會資本進行生態建設和產業開發,力爭用最小的投入換取最大的社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