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在江夏區委、區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我區經濟實現持續、快速發展,位居全省縣域經濟發展的前列。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環境承載能力的制約也越來越突出,如何根據環境承載條件,進行科學合理開發,綜合利用,保證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重要課題。
加快構建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充分發揮江夏獨特的山、水資源,實現區委提出的“統籌城鄉發展,堅持工業先導,構建生態江夏”的發展目標,從提高全區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整體水平考慮,應該更加關注綠色、紅色和特色資源。
一、江夏的地理和資源優勢情況
(一)地理環境:江夏區地理位置十分優越,素有“楚天首縣”之譽,地域廣闊,城鄉兼備,具有得天獨厚的承東啟西、連南接北、居中的地緣優勢。地處九省通衢的武漢市南大門,1+8城市圈的重要節點,東接鄂州,南通咸寧,西臨長江,北連武漢東湖高新技術開發區, “武漢.中國光谷”規劃區域大部分就在其境內。區位優勢突出,交通極其便利,京廣鐵路、107國道縱貫南北,京珠、滬蓉高速公路在此交匯,武咸城際鐵路七月底交付使用,各等級公路網絡遍布全區。境內有大小山體118座,大小湖泊136處。220萬畝耕地、水面和山林,人均資源占有量居全市之首。
(二)綠色資源:大花山古樁盆景爭奇斗艷;107國道兩旁50公里的苗木花卉長廊繁花似錦。 江夏區在開發“四荒”資源上,以提高資源利用率與產出率為核心,因地制宜,大力發展林果茶苗四大產業,初步形成了以107國道為軸線的11萬畝苗木花卉產業基地,以南部老區為主體的14萬畝杉木豐產林基地,以烏龍泉為中心的7萬畝綠色水果基地,以梁子湖岸線為紐帶的2.5萬畝有機綠茶基地的“一線三片”四大產業化生產格局。在新農村建設上,以小果園、小片林、小苗圃、小景園為特色的林業庭院經濟型、環灣產業型、生態休閑型、農家樂旅游型四種林業推進新農村建設模式得到了國家林業局的充分認可。全區森林總面積達60.83萬畝,初步形成了以青龍山、八分山、龍泉山、大花山、天子山、淮山,斧頭湖、梁子湖、上涉湖、魯湖為主要框架的“六山四水”森林生態系統和濕地生態系統。
(三)紅色資源:江夏區歷史悠久,1912年為紀念辛亥革命改江夏縣為武昌縣,寓“因武而昌”之意。位于江夏天子山腳下的保福和梁子湖畔的舒安,被譽為“白區紅色之鄉”,這里在抗戰時期,有著一段血與火譜就的光輝歷史。著名抗戰將領項英就誕生于這塊紅土地上,他在國家遭受日寇蹂躪的危難時刻,受黨重托,和葉挺將軍一起創建了中國共產黨的一支重要武裝——新四軍,立下赫赫功勛。抗戰爆發后,新四軍第五師所領導的粵漢挺進支隊和咸武鄂抗日總隊在這里建立了咸(寧)武(昌)鄂(城)抗日根據地,并給日偽軍以沉重打擊。隨著抗日局面的打開,中央咸武鄂工委、咸武鄂政務委員會和咸武鄂軍事指揮部亦在這里成立。這里還是新四軍第五師重要的后勤基地之一。八年抗戰,舒安和保福人民作出了巨大貢獻。區委書記艾鳳林等900余兒女與日本侵略者展開了殊死拼搏,犧牲人數占武昌縣總人口的百分之十五。撤縣立區至今,江夏區還樹立著三座臨風不屈的紀念碑:金口中山艦紀念碑、賀勝橋北伐紀念碑和保福天子山革命紀念碑。
(四)特色資源:這里物產豐富,梁子湖、湯遜湖等湖泊盛產魚蝦蟹鱉,牛山湖有馳名中外的武昌魚。株山茶醇、碧荷千池,“梁湖”牌綠茶和“藠頭”等農產品遠銷東南亞,此外,五里界粉蒸肉、豹澥百花菜、金口風干魚、龍泉豆腐丸子、湖泗合菜面和法泗三嫂子香辣黃剁椒都獨具風味。這里礦藏豐富,已探明的礦藏有16個品種,尤其是白云石、石英石、石膏、膨潤土等礦體分布廣,儲量大,品位高,易開采。
(五)人文資源:江夏有著悠久的文化歷史,燦爛的文化遺產。有剛直不阿的明代兵部尚書熊廷弼;有七代人傳承一門藝術的譚鑫培祖居;有鑄就中國海軍艦魂的“中山艦”;有譽為“江南紫禁城”的龍泉山風景區;有云集千古風流人物的赤壁古戰場;有光耀海內外的黃氏宗祠, “天下黃姓出江夏,一舉成名天下知”;有充滿神奇色彩的冰川期遺跡白云洞;有風景秀麗的國家級森林公園;有乾隆年間種樹至今形成的桃花繽紛、道橋縱橫的大花嶺;有展示民族風情的華泰山莊、民族文化村;有代表都市農業發展特征的農業生態觀光園;有至少已經留傳有200年的喇叭鑼全套工天曲譜,民間舞蹈“鳳凰燈”的鳳凰等;有湖泗的民間文學“鄂南哭嫁歌”、金口的民間文學、民間歌謠“窯工歌”和民俗信仰類的“出寨”等。此外,還有古文化遺址、古城址、古窯址、古墓葬、石窟、古樹、化石地點及近現代革命文物點多達700余處,批區級文物保護單位100余處,包括土地堂的漢代五谷城遺址、賀站元代南橋,以及賀勝橋北伐陣亡將士陵園。
二、充分認識挖掘資源的重要性和緊迫感
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深挖綠色、紅色和特色資源,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需要,對創建“兩型社會”具有重要意義,還能將以林木花卉、紅色旅游和文化品牌為紐帶,就能借此搭建海內外經濟文化融合和交流發展的平臺,加強江夏同港澳臺及海外的廣泛聯系,帶動江夏農業和旅游業等的發展。可是,隨著我區經濟的快速發展,其經濟增長方式并沒有得到根本轉變,許多環境問題日益凸現,點源污染與面源污染共存。礦產資源無序開采,填湖現象時有發生,濕地保護沒有科學規劃,一些環境和生態問題已經嚴重制約了我區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應當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進一步提高對生態環境保護,保護生態環境,把合理有效地利用現有資源工作擺上更加重要和突出的位置。
三、具體建議和對策
(一)加大扶持力度。江夏區委、區政府應盡早制定符合實際的發展思路,編制文物保護規劃、生態旅游開發總體規劃等,安排專項資金扶持相關產業發展,并隨著財政收入的增長逐步加大投入。各金融部門要不斷加大支持力度,并依托農林部門、科研院所等力量,提供生產、科研、市場流通等全方位服務。應用發展的眼光適度超前看問題,就當前而言,要堅持從實際出發,加快土地整理、公用工程配套建設進度,合理進行園區布局。完善資源區內的水、電、路等基礎設施,筑巢引鳳。
(二)加大服務力度。江夏區政府和相關職能部門應當增強服務意識,提高辦事效率,切實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困難和問題。要充分利用和進一步挖掘江夏區的特色和優勢,做好包裝和推介,積極舉辦項目推介會,不斷提高我區的知名度和公認度。在動工新建景觀路、寺廟、風景區、多功能停車場等一系列旅游基礎設施工程的同時,引進星級旅游餐飲項目,進一步改善和提升資源區域內配套服務功能。
(三)加大宣傳力度。應充分利用報刊、電視、網絡等媒體,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生態區建設的宣傳,轉變傳統觀念,改變落后的生產生活方式,提高生態環境意識,樹立生態文明理念。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的方針,貫徹“有效保護、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原則,加強文物保護,整合旅游資源,著力打造紅色、龍泉文化、湖泊生態、森林休閑、宗教、都市和鄉村休閑七大旅游精品。要積極向上爭取,借鑒外地的成功經驗,抓住重點,制定更為靈活有效的政策,努力營造良好發展環境。還應將農業觀光和紅色旅游與和學習緊密聯系在一起,列入學校、機關、企事業單位、黨團工會組織的科技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序列。
(四)加大保護力度。應改善生態環境,進一步提高基礎設施配套水平和建設標準,逐步實現基礎設施區域共享,增強輻射力和聚集效應。加強我區“五湖一河”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嚴格控制農業面源污染,優先保護天然植被,重視自然生態系統恢復,合理布局建設用地、住宅用地、農業用地和生態林用地,保護生物多樣性。進一步提高我區綠化率。切實加強對濕地科學規劃與保護工作,嚴厲打擊非法占用和破壞濕地的違法行為。堅持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并重,控制不合理的自然資源開發活動。
(武漢市江夏區政協 涂亞娟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