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工黨湖北省委員會
在國家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三館”免費開放的大背景下,我省公共文化事業和公共文化場館改革有了長足的發展,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績,但也應清醒地看到,我省公益性文化事業和公共文化場館改革發展還存在許多突出問題。一是改革發展太過于依賴政府的主導地位,各階層的作用不夠均衡。在政府、文化場館、民間組織、民眾這四個主體當中,政府對文化場館的改革發展作用較之其他三個主體用明顯較高。二是“三館”免費政策宣傳力度及宣傳方式有待改進,宣傳實際效果不明顯,基層影響力不足;民眾的文化自覺意識不足,關注相關政策的主動性也不足。三是政府相關部門對公共文化場館的經費投入過少,門票收入成為公共文化場館的重要經濟來源,某種程度上免費開放場館加劇了運行資金不足的矛盾。四是場館工作人員服務水平仍需提升,服務內容仍過于單一。公共文化服務內容、方式、手段還比較傳統,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務產品缺乏針對性,文化活動組織形式比較單一,群眾參與度不高,難以完全滿足人民群眾尤其是年輕群體日益高漲的多樣化文化需求。五是市民平均素質較低,民眾參與文化場館活動的主動性和熱情都不高。
為此,提出以下建議:
一、強化組織領導,探索發展策略
公共文化場館免費開放是一項持久的事業,它要求政府必須強化文化建設的組織領導,不斷探索和制定公共文化場館免費開放的中長期發展戰略,免費不是目的,從大眾的角度去提供周全的服務,才會緊貼開放的宗旨。
對于公共文化場館本身而言,公共文化場館免費開放首先要處理好政府、自身和群眾之間的關系。在這三者之間,群眾的需求起主導作用,無論是作為制定文化政策、推動文化事業發展的政府,還是作為服務機構的公共文化場館,最終都要從群眾的文化需求出發。為此,需要在公共文化場館內部建立一種滿足群眾需求的機制,把群眾通過各種途徑表達出來的訴求進行加工處理,形成計劃和項目,以保證免費開放的針對性和時效性。
我省的公共文化場館必須在其發展戰略上進行調整。例如在一些大城市里,實行圖書館、博物館法人治理結構,成立董事會,吸納社會人士加入,提高公共圖書館博物館的決策、管理、執行水平,促進文化場地管理的靈活性和專業化。要加大在公共文化場館的功能、結構和體系上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增強公共文化場館的服務水平、管理水平和戰略預見能力。
二、加大資金投入,完善設施建設
政府要加大對公共文化場館的資金投入力度,文化經費每年增長幅度不低于當年財政的增長幅度。政府投入資金,不僅僅是撥款,還要管好用好資金。制訂優先發展文化事業的傾斜政策,加大對基層文化建設的經費投入。對圖書館、博物館、群藝館(文化館)等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給予經費保證,在城鎮、新農村建設中,配套搞好公共文化設施,逐步形成健全的城鄉統籌的公共文化設施體系。
三、加強技能培養,建設人才隊伍
要建立健全各級公共文化機構,落實人員,保障經費和待遇,建設高素質文化隊伍。改革文化隊伍育人選人用人機制,加快培養高素質的公共文化管理干部和專業骨干,加強面向基層、面向農村的文化隊伍建設,打造面廣量大、專兼結合、素質優良、富有創造力的公共文化人才隊伍體系。
四、提升服務能力,保障服務質量
要不斷完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增強公共文化服務機構的活力,豐富公共文化服務的內容與樣式,保障廣大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著力開展公共文化活動,不斷豐富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把服務社會、服務基層作為工作的落腳點和出發點,開展各類文化活動,不斷豐富城鄉居民的文化生活。例如,積極開展送文化下鄉活動,大力實施農村電影放映工程,加強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的建設等。還可以把圖書館拓展為一個多類型文化活動的基地,提供相應的服務,以及增加博物館展示的領域。
五、加強場館監管,建立長效機制
文化事業單位要加強自身硬件和軟件建設,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水平,讓群眾滿意。同時,要不斷增強文物保護責任意識,促進文博事業的發展。
六、開發特色文化,打造文化品牌
要加大地方特色文化的開發力度,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不斷推出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的公共文化產品,充分利用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積極開展與各地市經濟社會地位相適應的文化活動,形成一批在全國有較高知名度的優秀文化品牌。
七、增強場館協作,充分利用資源
要在公共文化場館探索引入伙伴關系的發展策略。例如部分地市的群藝館,可以招標的形式引進“駐場藝團”,負責場館主要節目的創作、編排和表演,提升場館服務的專業性,形成場館的特色服務,還能吸引更多的觀眾。圖書館也可與科技館、高校、科研機構等建立更緊密的伙伴關系,實現資源共享,提高圖書館免費服務的覆蓋率和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