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一区在线_亚洲精选一区二区_精品国产电影一区二区_久久99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三区

首頁 >政協委員 >委員建言 >議政建言

關于加強我省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與管護的建議

2014-09-15 01:00:41  
字體大小:【

 

民盟湖北省委員會


    一、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與管護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農業基礎設施老化,配套建設與維修養護不夠。一是由于絕大多數農村基礎設施項目興建于上世紀50-70年代,受當時社會、經濟、技術條件的制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標準低、配套不完善,導致“大馬拉小車、小馬拉大車”的現象日益突出。以水利設施為例,改革開放以來,全省水利設施總蓄水能力下降了40%,灌排效率下降了50%,中小泵站老損率達65%,40%的農田不能保收,60%的農田只能抗御5年一遇的災害,靠天收的情況比較突出。二是基礎設施運行年久,維修經費不足。鎮、村兩級的有些基礎設施工程還未納入國家計劃實施更新改造,地方財政無力承擔更新改造費用,每年只能進行簡單的維修處理。加上工程損毀嚴重,管護體制不順,導致工程效益日益衰減。“先天不足”再加上“后天失調”,農業基礎設施的效益難以發揮,甚至有些設施還存在較多的安全隱患。
    2、經費投入嚴重不足,資金整合難度大。一是中央和省級財政投入嚴重不足。以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項目為例,自2005年以來,中央財政總投資僅為10億元,不到規劃總投資的2%,加上省級財政的投入,也不到規劃總投資的3%,明顯不能滿足全省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規劃要求。二是縣級財政無力投入,配套資金壓力大。多數的農業基礎設施項目,國家投資一般在50%左右,其余依靠地方財政配套。我省大部分縣市是吃財政飯,加之近年來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多,配套資金得不到落實,工程建設難達標。三是各涉農職能部門職責不清,項目資金被分割。四是農民投資投勞難組織。稅費改革以后,農民“坐、等、望”的觀念變得濃厚起來。受農民的認識程度、承受能力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實踐中“一事一議”的成功率不高,一些地方依靠農民投入所進行的生產公益事業處于停滯狀態。2002年以前,全省用于水利建設的標準工每年在10億個以上,而目前不到2億個,且大多用于國家重點項目配套工程上。加上標準工價格極低(15元/人天),導致出錢不出工的現象極為普遍。
    3、管理主體缺位,管理體制嚴重滯后。由于管理主體缺位,管理體制嚴重滯后,造成一些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存在“重建設、輕管護”現象。泵站、灌溉設施等一些小型農業水利工程,存在有人使用、無人管理,損壞、丟失、占用的現象。由于管理體制不順、產權歸屬不明確、管護責任模糊等原因,大多數由集體管理的農業基礎設施的管理流于形式,鎮村各自聘請的臨時看管人員往往只負責運用,不負責管理,造成農業基礎設施“國家管不到、集體管不好、農民管不了”。即使部分有專人管理的工程,由于管理人員報酬低,維修養護經費基本無來源,加上管理人員本身素質的制約,難以支撐工程的正常運轉。

    二、幾點建議
    1、科學統籌規劃,發展農民普遍受益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一是正確處理好規劃與建設的關系。要本著科學合理、功能齊全、立足當前、考慮長遠、著眼未來的原則,把農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列入發展規劃,按照先急后緩、舍小救大的原則,逐步實施。二是建立健全質量管理體系和質量監督體系。聘請覺悟高、思想素質強的群眾、黨員或村組干部組成3-5人的質量監督小組,實現全程跟蹤,確保施工質量。工程竣工驗收必須要有群眾代表參加簽字才能生效 。三是堅持建設項目“三公開”制度,確保農業基礎設施建一片、成一片、受益一片。
    2、拓寬籌資渠道,保障農村基礎設施建管經費供給。一是調整現有的農業補貼政策。把抗旱、節水灌溉等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管護中的機械設備納入補貼范疇,補貼調整應向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養護傾斜。二是加大資金投入。市級政府要拿出土地出讓金的10%-15%用于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養護,并督促把資金落實到位、使用到位。三是進一步深化農村投融資體制改革,加快建立社會資本參與的激勵機制,為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管理提供長效保障。各級政府應按照“市場運作、社會共建”和“誰投資、誰所有、誰管理、誰受益”的原則,采取承包、拍賣、租賃、股份合作等形式,積極鼓勵社會資本和農民籌資建設與管理。針對農業基礎設施管理薄弱的問題,要積極推進“四個落實”,即落實經營管理主體、落實工程安全責任和維修養護責任、落實管理標準、落實監管措施,確保資金用于工程管護。四是建立村級農業基礎設施管護基金。政府財政要把鎮村農業基礎設施維護費用納入預算,會同社會資金、受益者繳納的費用組成維護基金,確保維護資金來源。
    3、明確責任主體,建立農業基礎設施建管長效機制。一是明確農業基礎設施管護責任主體。市管農業基礎設施由市級人民政府負責;鎮、辦、場、園所轄的農業基礎設施由各地政府建設和管護;村組所轄的農業基礎設施由村民委員會和村民小組建設和管護。二是構筑新型農業基礎設施服務體系。建立群管為主、專管為輔、專群結合的新型農業基礎設施服務體系網絡。三是制訂管護標準,建立管護目標考核制度。明確村組干部職責,把工程管護與工資效益掛鉤。四是在國家政策允許范圍內,實行“一事一議”和“以資抵勞”,按市場經濟原則,讓受益農戶按照受益農田比例出資出勞進行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管護。
    4、創新管理機制,確保農業基礎設施有效管護。一是在立項時要充分搞好調查研究。廣泛征求農民意見,并由村民代表大會投票表決,項目區要有三分之二以上農民支持項目建設。二是項目建設實施中要積極吸收當地農民和村干部參與建設,并擔任質量監督員。三是對于建成的農田水利等公益性基礎設施,可以將管護責任落實給當地直接受益的種糧農民協會和農業合作社,或直接將工程按投資額折成股份入股給合作社,使其成為參與合作農民的集體資產,由合作社農民承擔管護責任。四是鼓勵農業生產大戶、農業合作社購買或承包工程設施的經營使用權。按照國家政策對工程設施、用水等進行依法經營,收取費用,并相應負責工程設施的管理和維護。五是對于大型重點工程,各級政府每年應安排專項維修管護資金,成立專門管理機構或組建農民管理服務組織,建立權責明確的工程管護制度和管護措施,確保工程設施得到有效管護和長久發揮作用。六是推進協會建設,發揮農民群眾的主體作用。以完善協會職能為載體,以規范農業基礎設施使用者權利為重點,進一步規范運行農業基礎設施經營管理體制,真正做到民眾決策、民眾建設、民主管理,不斷增強協會的自我發展能力。
    5、培育管護人才,提高管護水平及工程管護質量。一是加強對管理和養護人員的系統培訓和現場實訓,學習管理和養護作業操作技能,提高養護質量。二是督促管理養護人員加強管護巡查力度,保證設施能夠長時間、正常、穩定運行。三是鼓勵大、中專畢業生到村鎮基層工作,提高基層技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