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建湖北省委員會
近年來我國勞動就業市場上的兩大話題迅速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一是從發達沿海城市蔓延到全國大多數地區的招工難、民工荒現象;另一個則是就業難,特別是大學畢業生就業難問題。一邊是企業感受到的招工難,另一邊卻是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煩惱,二者之間矛盾的日益凸顯,讓我們不得不重視我省乃至全國勞動力市場的嚴峻現狀。
去年湖北省總工會針對我省的武漢、宜昌、荊州、黃石、襄陽、隨州等市及所轄13個縣(市)區,就不同行業、不同規模、不同所有制的236家用人單位,29家人力資源市場,以及5所大專院校進行了調研,并對355名求職者(其中在校大學生88人)進行了問卷調查和訪談,以全面了解企業和求職者兩方面的問題。調查結果顯示:
首先,關于企業“招工難”。一是多數企業不同程度地存在缺工。數據顯示,在236家用人單位中,反映缺工的有209家,占88.2%。在缺工單位中,經常缺工的有138家,占58.5%;短期性、臨時性缺工的有71家,占30.1%。二是不同行業缺工情況差別較大。調查表明,缺工率高的行業主要是紡織服裝(31.5%)、餐飲服務(30.9%)、機械制造(30.4%)、建材(27.7%)、電子信息(25.7%)、糧油加工(24.9%)等;缺工率低的行業為生物醫藥(12.2%)、鋼鐵有色(10.9%)、石化(6.0%)、能源(4.4%)、汽車制造(3.2%)等。三是民營及外商投資企業缺工較為明顯。在國有企業,平均缺工率為4.7%,而民營企業和港澳臺及外商投資企業平均缺工率則分別為24.6%、21.2%。四是普工當下最為緊缺。多數企業回答最缺的是普工,占缺工單位的56.8%,其次才是專業技術人員,占37%。
其次,關于求職者“就業難”。一是擇業時間較長,擇業難度較大。調查表明,在各地人力資源市場隨機訪問的267名求職者中,反映找工作用時不到一個月的為27.0%,一到二個月的29.2%,二到三個月的為19.9%,三到五個月的為10.1%,五個月以上的為14.2%。合計找工作超時二個月的為44.2%。二是就業不夠穩定,跳槽現象不斷。問卷顯示,在267名求職者中,反映沒工作過的有11.2%,在2個或3個單位工作過的分別為30.7%和24.0%;其中,工作期限最長不超過兩年的有45.3%。三是擇業期望較高,與現實差距大。針對從事崗位意愿選項,有27.0%選擇從事管理工作,有25.5%選擇從事普工崗位。但從企業用人情況看,管理崗位僅占7%,普工崗位需要56.8%。四是畢業生去留不定,對就業前景擔憂。在高校隨機訪問的88名大學生中,針對畢業后的就業去向,有62.5%選擇找工作,有8%選擇自己創業,另有39.5%選擇考研或出國;而針對畢業后的首選地區,有70.4%的學生希望去北京、上海或東部其他經濟發達地區。調查還表明,有42.1%的大學生對就業不太樂觀或很不樂觀。
“兩難”現象并存的局面反映出來的是勞動力市場上供給與需求的結構性失衡,企業對勞動力的要求與求職者素質不匹配,也折射出了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落后、勞動力資源未充分利用、社會流動性不足等更深層次的經濟和社會問題。究其產生的原因,一是產業結構不合理。產業構成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許多中小企業處在產業鏈條的底端,利潤薄,競爭力弱,對廉價勞動力的依賴性強,而對高校求職者的需求較小或需求與供給在質量上不匹配。二是企業用工觀念單一。用人單位長期處于“買方市場”地位的觀念根深蒂固,脫離企業實際和崗位要求盲目提高用人標準,結果往往導致高不成低不就。三是校企供需脫節。高校的盲目擴張和教育模式陳舊使得企業的人才需求與高校培養模式不匹配,高校專業結構同質化嚴重,人才培養脫離市場需求。四是求職者眼高手低。特別是高校大學畢業生,不愿意從基層做起,對知名企業、管理崗位趨之若鶩,往往眼高手低,成為就業困難戶。五是信息溝通不暢。企業的用人信息與求職者的求職意愿之間傳遞的渠道不暢通,特別是農民工獲取用工信息的渠道有限。六是收入分配不公。多年來,我國行業之間、地區之間、城鄉之間的收入分配極為不公,過大的收入差距必然會影響勞動者的擇業傾向,從而客觀上制約了企業對人才的吸引力。
勞動力就業問題關系到社會民生的重大問題,一旦處理不好,將會影響到整個社會的穩定和有序發展。從根本上看,我們認為“兩難”問題的解決還要致力于提升企業的人才吸引力、構筑求職者的自我競爭力,以及搭建二者間溝通的橋梁。為此,我們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第一,幫助企業轉變用工觀念,強化人才管理。在國務院“銀河”工程的基礎上,深入開展中小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培訓工程,提升民營企業經營管理水平,特別是人力資源管理水平,從內部機制上解決用工觀念、信息溝通、人職匹配等一系列問題。
第二,高校應進一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加強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和職業指導工作。高校應不斷提升人才培養的質量與水平,提升大學畢業生的就業能力。應根據社會的發展與市場的需求適當調整專業和課程結構,培養多元化人才。高校在進行正規學歷教育的同時,也要強化對大學生開展職業培訓與就業指導的功能,根據不同專業的特點開設職業規劃與就業指導課程。
第三,求職者要轉變擇業心態。通過宣傳和就業指導等方式,使求職者對當前勞動力市場狀況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從而調整過高的期望,使包括高校畢業生和新一代農民工在內的年輕就業群體能更從容地接受一些崗位。
第四,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當前,我省產業結構不合理,從行業的產業鏈角度看,除了加工制造,其他環節,如產品設計、原料采購、物流運輸、訂單處理、批發經營、終端零售都還有待進一步發展。因此,應大力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新型的資金密集型產業、技術密集型產業以及現代服務業等朝陽產業,提供更多的適合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崗位。
第五,大力扶持中小企業。小企業特別是微小企業,通常處于產業鏈末端,生存環境嚴苛。但是,這些勞動密集型企業是創造就業機會的主力軍,其充分發展是保證經濟社會平衡的重中之重,必須綜合運用財稅、金融等手段,加大扶持力度。除提升小企業的市場競爭能力、改善其生存狀況外,也應通過個稅減免等補貼方式,提升其從業人員的實際收入水平。同時應努力促進中小企業產業轉型升級,提供符合高校畢業生期待的工作崗位。
第六,解決戶籍制度帶來的勞動力市場二元化問題。戶籍制度的嚴格管理使得農民工等城市外來務工人員難以享受社保等基本保障,生存狀況堪憂,心理上也嚴重缺乏歸屬感。放松戶籍管制,或建立不依賴于戶籍的、廣泛覆蓋的城市勞動力社會保障體系,是提升外來務工人員就業競爭力和安全感,增強其就業穩定性的可行舉措。
第七,建立城鄉統一、資源共享的公共就業服務平臺。加大對勞動力市場投入力度,擴大市場規模,完善服務功能,增強吸納能力,逐步形成“企業招工進市場、勞動者求職進市場”的規范用工局面,最大限度地實現勞動力資源的優化配置。設置鄉鎮、社區等基層勞動保障服務機構,充分發揮其在城鄉統籌就業、全民創業中的服務引導和橋梁紐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