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春林委員
胡錦濤主席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社會管理及創新專題研討班上強調:要引導社會團體加強自身建設,增強服務社會能力,支持人民團體參與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發揮社會各方面的協同作用。工商聯作為黨和政府管理非公有制經濟的助手,在引導非公有制經濟人士有序參與政治和社會事務、提高思想政治素質、完善社會組織網絡、構建和諧社會等工作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工商聯在參與社會管理與創新,促進社會和諧發展中具有一定的優勢。截止2012年11月份,全省非公有制經濟組織總數達35.51萬戶,個體工商戶208.25達萬戶,從業人員達872.36萬人,累計注冊資本金總額10144.54億元,民資投入累計7344.25億元;全省50%以上的GDP、80%以上的勞動就業由非公有制經濟組織提供。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已成為建設“創新湖北、幸福湖北”的一支重要力量。但是,我省工商聯組織在社會管理中的積極作用目前還沒有得到充分發揮。主要原因:
一是對工商聯作用認識上存在偏差。工商聯不僅可以服務于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和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也可以服務于政府行政和社會管理。
二是工商聯工作條件與自身建設滯后。隨著非公有制經濟快速發展,工商聯的活動空間明顯擴大、工作任務大大加重。但工商聯會員的覆蓋面還不夠廣,很大一部分非公經濟組織社會管理工作無法覆蓋。基層工商聯組織自身建設中普遍存在機構不全、經費奇缺、人員不足等諸多問題。
三是與政府部門間溝通機制不完備。工商聯是一個中間層,它的作用發揮依賴于與非公有制企業的聯系,依賴于與政府部門的溝通。目前,不少政府部門尚未重視與工商聯的聯絡溝通,工商聯在社會管理中的橋梁、紐帶作用未能有效發揮。
因此,要充分發揮工商聯組織參與社會管理與創新中的作用,我建議做好以下幾項工作:
第一,要健全領導機制。發揮非公有制經濟組織的協同管理作用,基礎在于建立健全領導機制,將其納入黨委和政府主導的社會管理體系與格局。要將非公有制經濟組織發展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布局,建立健全對非公有制經濟組織的領導機制。建立領導班子與工商聯對口聯系、與非公有制經濟代表人士聯系等工作機制,推動非公有制經濟組織的健康發展和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健康成長。推動政府向工商聯讓渡相關社會管理職能,政府在轉變職能中要將更多的行業管理和地方公共服務職能歸還、讓渡或委托給工商聯組織,避免“治理真空”。
第二,要健全溝通征詢機制。一是建立咨詢制度。政府有關職能部門在制定涉及行業利益的規范性文件、公共政策、行政措施和其他涉及行業重大利益的政策時,應提前征求工商聯的意見和建議。二是建立告知制度。政府有關部門出臺經濟和產業政策,應事先告知工商聯,闡明發展意圖,引導產業發展方向。三是健全聽證制度。政府有關職能部門舉行的各類聽證會,凡涉及行業利益尤其是涉及行業發展的重大經濟決策,應邀請工商聯參加。
第三,要健全思想政治工作機制。加強教育引導、鞏固共同的思想政治基礎,是實現對非公有制經濟組織有效管理的前提。要積極推動建立黨委統一領導、政府大力支持、統戰部組織協調、工商聯具體實施、有關方面積極參與的非公有制經濟組織思想政治工作機制。
第四,要健全勞動關系協調機制。和諧勞動關系是社會和諧穩定的基石。當前,經濟社會正處于加速轉型時期,利益格局加速調整,勞動糾紛問題日益尖銳。要堅持把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組織構建和諧勞動關系作為重要任務,充分發揮工商聯在“勞動關系三方協調機制”中的作用,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組織依法與工會就職工工資、生活福利等涉及職工切身利益的問題進行平等協商,建立和完善職工工資協商共決機制、正常增長機制和支付保障機制,切實維護員工的合法權益。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組織承擔服務和管理員工的社會責任,加強企業文化建設,樹立良好社會形象,增強企業凝聚力和吸引力。
第五,要健全訴求表達機制。社會轉型時期利益格局的深刻調整,必然帶來多元化的利益訴求。要建立暢通、科學、有效的利益訴求表達機制,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反映其所聯系群體和成員的意見建議,成為增進溝通信任和價值認同的重要方式。將通報會、座談會、聯誼會等制度化、程序化,既豐富上情下達的形式、滿足知情權,又拓寬參政議政的渠道、滿足表達權。
第六,要健全矛盾調處機制。妥善協調和處理涉及非公有制經濟人士的矛盾糾紛,是及時、公正化解階層矛盾的有效途徑,也是提升非公有制經濟組織管理成效的關鍵環節。司法部門是維護社會穩定的剛性機構,工商聯在維護社會穩定中有其特有的柔性特征,建立工商聯與司法部門的協作機制,及時互通信息,定期溝通交流,有效化解矛盾沖突,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發言人單位及職務:湖北省總商會副會長,鵬凌集團董事局主席、總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