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一区在线_亚洲精选一区二区_精品国产电影一区二区_久久99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三区

首頁 >政協委員 >委員建言 >議政建言

關于加強我省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的建議

2014-09-15 01:00:33  
字體大小:【

 

致公黨湖北省委員會


    我省是國家確定的13個糧食主產區之一,全省有46個糧食生產大縣。2011年全省糧食總產達477.7億斤,糧食生產具有自然環境良好、生產資源豐厚的特點。但近年來,隨著我國工業化不斷發展,沿海工業產業升級,相當一部分遭到淘汰的高污染企業,被一些工業不發達的糧食主產區以招商引資引入,使這些糧食主產區農業生產所需要的自然生態環境遭到破壞。還有一些地區只追求糧食產量,忽視糧食質量和安全,形成了糧食數量增加而質量下降的現象。如此種種,已經威脅到糧食主產區的可持續發展和糧食安全保障功能。我省部分地區也存在此類現象。以襄陽市為例:
    1、工業“三廢”對農業環境污染加劇。如襄陽市襄城區歐廟鎮是“九五”至“十二五”期間國家大型商品糧基地,也是國家中草藥麥冬主產區。目前該鎮地處襄城經濟開發區和??倒I園之間,其周邊有23個村,共有人口43712人,耕地面積達56825畝。隨著工廠不斷向工業園區聚集,糧食主產區農產品不同程度受到污染,良田被污染的面積也在不斷增加。一是工業粉塵對農業生產的污染。2012年6月份以來,歐廟鎮范圍內相繼發生了多起農作物受害情況,導致大面積水稻以及多種植物葉片枯黃,據初步統計,全鎮范圍內水稻受害面積達36000畝,麥冬受害面積達2500畝。二是工業污水排放導致農田污染和村民生活用水困難。2008年以來,歐廟鎮的襄城經濟開發區、??倒I園區有數十家企業相繼建成投產。這些企業多是化工企業,由于企業排污與污水處理設計不配套,所排污水得不到及時處理,導致該處水質目前已嚴重惡化,給附近幾個村村民農業生產、生活帶來極大影響。
    2、農業面源污染不斷增加。一是農藥化肥地膜的施用對環境的污染逐年增加。襄陽市每年農藥施用量為1.75萬噸,化肥施用量為53.21萬噸,按2008年全國第一次污染源普查技術報告農藥流失量在30%以上,化肥流失量在33.7%左右,按此口徑計算每年大約有5000多噸農藥及17萬多噸化肥通過空氣或者土壤、水流失,污染了農業生產環境。目前農藥化肥施用量還在以每年5-10%左右的速度遞增。二是畜禽養殖污染嚴重。2010年農業面源主要污染物COD和氨氮產生量高達53339.35噸和6370.90噸,同時污染分布廣,由于畜禽規?;B殖比例較低(規?;B殖的出欄數不足全市總出欄數的十分之二),主要是以中小型養殖場及農戶散養為主,且畜禽糞污無害化處理率僅30%左右,造成了地表水的有機污染和富養化及地下水污染,給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帶來嚴重影響。

    上述問題已經并將持續對我省糧食生產和發展造成不可逆轉的侵蝕和長期損害。為從根本上解決環境與發展之間的沖突,切實把保護好和建設好我省農業生態環境,我們建議:
    一、從貫徹落實中共十八大提出的“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高度,制定糧食主產區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的中長期發展規劃
    重點是,控制工業活動所產生的污染物對農業的侵蝕;控制正常農業投入品所產生的有害殘留和過度投入品所產生的毒害;控制農業生產活動過程自身所產生的廢害物。明確規定工業及農業面源對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的法定職責和任務??茖W確定這一法定職責和任務的長遠目標和中短期目標時限。明確各級政府、社會各方和農業自身的責任,制定切實有效的保障措施。
    二、堅持保護和建設并舉,提升糧食主產區生態能力的可持續發展基礎
    保護,重點應放在對園區循環化改造上,提升糧食主產區生態能力;提高農業投入品的安全系數,完善農業(包括畜牧養殖業)對土地、光能、空氣、水體利用等自身活動的良性循環,從而實現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的“三贏”。建設,分兩個方面:一是硬件建設。主要是大力支持和鼓勵生態工業和園區循環化改造。調整和優化糧食主產區工業園區產業結構,在糧食主產區應減少對化工、電鍍企業的招商引資,加大對農產品加工及精深加工的支持和培植,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物盡其用,實現產業鏈接循環化;以產業的關聯性優化產業布局,體現產業集聚和循環鏈接效益,實現基礎設施綠色化。加快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對于化工、電鍍等按規定不允許排入城鎮污水處理廠的,園區應單獨建設化工專用的污水處理廠。在農業生產過程中要減少對農藥化肥的依賴和使用,加強畜禽養殖污染的防治,積極鼓勵建設生態養殖場和養殖小區,通過發展沼氣、生產有機肥等措施,實現農業生態環境的保護。二是軟件建設,就是要實行科學技術和管理的創新。建立循環經濟技術創新體系,制定并實施循環經濟技術研發和應用的激勵政策,形成產學研一體化的生態工業支撐體系;建立提高農業安全生產能力和提高農業生產率技術等的安全評估制度;建立適應可持續發展的科學技術發明的共同規范。加大農業投入品高污染的可替代科學技術發明的研究。繼承和發揚中國優秀農業傳統,創建我國獨有的現代化和悠久傳統相結合的糧食主產區生態能力保護和建設的功能機制。

    三、統籌兼顧,建立糧食主產區生態保護與建設的投入機制
    在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時期,應分別建立工業化進程中工業廢棄物處理與利用設施建設的投入機制,支持引進發達國家先進的工業污水處理設施,培育專業化廢棄物處理服務公司。根據我省不同區域的特點,設立農業環境保護專項資金和循環經濟發展專項資金,發揮財政資金在農業生態環境保護中的主導作用,建立社會各行各業、農業自身全面動員的糧食主產區生態保護和建設的投入機制。
    四、大力實行農業生態環境保障政策,把糧食主產區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納入法治軌道
    要健全環境綜合監管體系,安排專項資金扶持生態工業園區及農業面源污染源在線監測設施建設;加強工業園區環保機構建設,在工業園區要設立環境管理專門機構,加強工業園區環境質量的監控和執法監管;建立環境質量監測網絡和重點污染源在線監控系統,提升環境預警和應急監測能力;完善社會監督和信息公開機制,引導社會團體和廣大公眾參與環境監督管理活動。
    五、進一步提高環境治理能力,各級政府應切實擔負起對糧食主產區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的歷史責任
    要加強對糧食主產區生態保護和建設財力的統籌和利用,取消糧食生產大縣各種經濟考核指標,取消對糧食生產大縣“百強縣”的經濟考評和排名。應根據省情,分別制定符合我省產業特點和區域特色的生態環境保護目標和任務。強化縣域糧食主產區生態能力保護和建設,取消糧食主產區鄉鎮工業開發區,將鄉鎮工業開發區進駐的企業逐步轉移到層次較高的專業開發區。在糧食生產大縣建立農業生態保護評估體系,把農業生態環境保護、人文建設和民生改善取得的成效作為糧食生產大縣領導班子考核的重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