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一区在线_亚洲精选一区二区_精品国产电影一区二区_久久99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三区

首頁 >政協委員 >委員建言 >議政建言

構建農村新型養老服務體系的建議

2014-09-15 01:00:34  
字體大小:【

 

九三學社湖北省委員會


    2010年進行的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中國60歲及以上人口突破1.77億人,占人口總量的13.26%,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接近1.2億人,占8.87%。在全國1.77億60歲以上老年人中,農村老年人口為1.1億,占農村人口總數的15.1%,同時,農村老年人失能率已超過20%。農村地區中現在仍有41.2%的老人依靠自己拖著年邁的身體,下地耕作獲得的“勞動收入”來維持生活。湖北市農業大省,農村養老問題比較突出,必須加快構建農村新型養老服務體系。

    一、農村老年人的基本生活現狀
    (一)絕大多數農村老年人“老有所養”基本能保障。其一,“五保”老人集中供養,散居于各村也都實行“五保”制度,生活沒有后顧之憂。其二,有子女的老人,其生活水平與子女的生活水平基本相當。其三,因各種原因(如孤寡老、有女無兒或家庭人口中常病)導致困難的老人,也相應得到了政府的救助。
    (二)家庭養老是農村養老的主要形式。我國農村老年人的養老實現方式中家庭養老比例高達64.2%。也就是說,農村家庭作為社會的基本結構,可以使大多數農村老年人在經濟上供養、生活上照料、精神上慰藉三個方面都獲得基本和可靠的供給。
    (三)農村老年人積極參與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余熱。調查顯示,由于絕大多數中青年人外出務工,有70%以上老年人還在從事農業生產,并且還兼有撫育孫子孫女、看家之重任。

    二、農村老年人養老存在的問題
    (一)農村老年人領取養老金比較少。在社會養老保障(退休金、養老金)覆蓋率方面,農村為34.6%,農村老年人平均月養老金為74元,僅為城市老年人平均月退休金(1527元)的近5%。老年人平均年收入結構中,城市中老年人的養老保障占到86.8%,而農村目前主要還是靠家庭和土地養老,養老保障只占到18.7%。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吳玉韶指出:“現在農村的新農保基礎的養老金55塊錢。面對日益上漲的物價水平,這點錢對于農民養老來說還是杯水車薪的。”
    (二)農村老年人基本醫療服務比較少。村衛生室、鄉鎮衛生院、縣醫院成為農村醫療服務的供給主體。我國醫療資源配置的“結構性失衡”,醫療服務供給呈“倒三角”,這與以社區和鄉鎮衛生院為基礎的醫療服務“正三角”背道而馳。雖然政府加大了對鄉鎮衛生院設施的投入,由于人才匱乏、技術落后、經營虧損,導致很多老年人的老年病無法得到有效治療。農村老年人由于年齡因素,行動不便,加上經濟能力有限,不可能也不允許都到縣醫院就診。農村衛生資源的現狀導致了農村醫療服務供給的不足,同時由于老人收入偏低,往往有病拖著。目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籌資水平低,保障能力受限,在受益面和保障程度之間很難兼顧,政府一般會優先考慮受益面而降低保障程度;報銷比例低,農村老人的門診費用沒有納入報銷范圍。
    (三)農村老年人的養老床位數偏少。近年來,國家加大資金投入,在城鎮建立面向“三無”老人(無勞動能力、無生活來源、無法定贍養人、扶養人,或者其法定贍養人、扶養人確無贍養、扶養能力的城市老年人)的社會福利院,大力發展老年公寓、養老院和老年護理院,為不同經濟狀況和生活能力的老年人,特別是高齡病殘人群提供機構養老服務;在農村加強敬老院建設,為“五保”老人提供集中供養場所和生活服務。我國城鄉養老機構發展到4.18萬個,養老床位365萬張。但平均下來,每50個老人擁有不到一張床。由于城鄉二元結構,城市可以通過補貼的方式來實現床位數的增加,而農村很多是沒有辦法通過補貼來增加床位,因此農村老年人就無法享受這一待遇,無法享受公共福利帶來養老的公益性。
    (四) 土地收益不足以養老。農村老年人從土地中獲得的經濟收入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據調查,我國農村老年人的人均占地為1.97畝,扣除農業生產性支出后,當年從土地中獲得的年人均純收人為433元,僅占農村老年人全年總收入的19%。顯而易見,農村的老年人已經不能完全依靠土地來保障自己的晚年生活。事實上,農村老年人必須盡可能通過自己的勞動來獲得晚年的經濟收入,只有在年老體弱時,才依靠子女和其他家庭成員的贍養。

    三、構建農村新型養老服務體系的建議
    (一)關注農村老年人精神需要,豐富居家養老服務的多元化。農村村落社區是老人家庭以外的“熟人社會”,是家庭養老的自然延伸,其地理優勢使得村落在老人的物質供養和精神慰藉方面具備“方便”優勢。為此應從三方面加強農村村落社區養老機制建設:一是加快建立農村的老年服務體系。農村老年服務必須增加包括老年醫療服務、老年生活照料服務、不能自理老人的長期護理服務等內容,滿足各種需要。二是加強對家庭養老的引導和督促,其形式有老年人協會等。三是關注農村老年人的精神貧困問題。伴隨工業化與城鎮化的快速推進,農村老人的“物質養老”在日后恐怕不再是太大難題,真正面臨的可能是農村老人陷入“精神養老”的困境。因此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同時,必須加強農民娛樂設施建設,發展農民喜聞樂見的老年文化,多組織老人參與集體活動和各項娛樂活動,以充實老人的精神生活,努力讓農村老人“老有所樂”。
    (二)進一步完善農村普惠式養老服務。一是要加大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建設的力度。為了保障金足額到位和新農保的正常運行,必須堅持養老保險的強制性,并通過預算的方式明確。二是要加強對個人賬戶基金監管,防止跑冒滴漏,減少運營風險,努力實現基金的保值增值,消除農民對新農保政策仍存的顧慮,努力提高農民的參保積極性。三是要擴大農村低保的覆蓋面,解決農村人特別是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問題。完善農村社會化救濟和“五保”供養制度。四是要發展農村合作醫療事業,探索建立大病醫療保障制度和對貧困老人。建立醫療救助制度,解決農村老年人病有所醫問題,滿足農村老年人衣食無憂和有病能醫、身體健康兩大基本需求。
    (三)加快農村社會化養老服務體系的建設。政府需要將農村養老院的床位補貼也一并納入年度財政預算中,積極鼓勵民間投資和社會投資參與在農村社區建設綜合性養老服務活動設施,以此為依托改變農村傳統家庭養老的方式,逐步形成集中養老和家庭養老相結合、定點服務與上門服務相結合的新型養老服務體系。有條件的地方政府和村集體要積極出資設立養老服務公益崗位,同時積極倡導鄰里互助、志愿者幫扶和老年人互助,建立聯系和幫扶制度,制定緊急事件的有效應對辦法,照顧好他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