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一区在线_亚洲精选一区二区_精品国产电影一区二区_久久99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三区

首頁 >政協委員 >委員建言 >議政建言

關于湖北水產養殖污染綜合治理的幾點建議

2014-09-15 01:00:31  
字體大小:【

 

農工黨湖北省委員會


    一、湖北水產養殖及污染現狀
    湖北有“千湖之省”的美譽,發展水產養殖業得天獨厚。湖北省的水產養殖主要有湖泊養殖、水庫養殖、精養魚池和堰塘養殖三種形式。2010年,全省養殖總面積985萬畝,其中湖泊養殖面積占30%,水庫養殖面積占17%,精養魚池和塘堰面積占51%;全省淡水養殖產量327萬噸,居全國第一,其中湖泊養殖的產量約占全省總產量的11%,水庫養殖約占7%,精養魚池和塘堰養殖約占81%。
    伴隨著水產品產量的穩步增長,養殖水體的污染情況也日趨嚴重。各種養殖水體的污染源有所不同,但污染情況均不容樂觀。以湖泊污染為例,一般分為內源性污染和外源性污染兩類,其中外源性污染主要來自于種植和畜牧業,內源性污染主要來自于養殖戶的養殖行為。

    二、湖北水產養殖污染的原因分析
    1、外源性污染產生的原因。一是農村居民對面源污染的認識不足;二是政府對農村面源污染防治的投入不足;三是農村面源污染防治存在技術性障礙;四是農村面源污染防治中政府管理不善;五是農村面源污染防治缺乏法治保障。
    2、內源性污染產生的原因。我省水產養殖業生產方式粗放、科技含量不高。養殖戶片面追求高密度、高產量,放養密度遠遠超過環境承受能力。我省水產品的綠色供應鏈尚未形成,水產品供應鏈運作中沒有建立完善的冷鏈物流體系。水產品養殖與加工廢棄物再處理系統也不夠完善。

    三、湖北水產養殖污染綜合治理的對策建議
    我們認為,應以有效治理外源性污染為前提,同時對內源性污染展開有針對性的治理。
    (一)農村面源污染綜合治理的建議
    1、參與主體立體化。農村面源污染的防治,需要政府、企業、群眾等各個階層的共同參與,建立政府主導、專家扶助、農民參與、志愿者支持的農村面源污染綜合治理機制。一是政府必須創新農村環境保護工作理念,建立和完善農村面源污染控制聯席會議制度、專項治理制度、有獎舉報制度,并及時解決相關糾紛。二是建立環保、農業、水利、法律等方面的專家庫,組建專家組,定期對農民進行環保知識、飲水安全、面源污染、水權維護、綠色食品等相關內容的培訓。三是依托村民自治組織和民間環保組織,建立多層次的公眾參與環保制度。四是建立一批環保基地,選拔培養環保志愿者,開展常態化、規范化、多元化的環保志愿服務活動。
    2、投資主體多元化。建立資金籌措長效機制,爭取多方支持,調動各方參與積極性,為農村面源污染治理提供足夠與穩定的資金支持。一是加強政府投資。設立農村環保公共基金、農村面源污染防治專項資金;開展農村面源污染責任保險試點,探索農村面源污染風險評估、損失評估、責任認定、事故處理、資金賠付等各項制度;設立水源區面源污染生態補償資金。二是開展市場融資。逐步建立“政府引導、社會投入、市場運作”的農村面源污染治理投融資機制;建立農村面源污染生態保護基金,發行水環境保護專項治理債券,籌集環保產業發展專項資金。
    3、結構調整生態化。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制定完善的生態建設規劃,將生態建設與農業結構調整有機結合起來,實現可持續發展。一是對農村生態環境進行分區治理。用模糊層次分析法將農村生態環境分為潛在脆弱區、輕度脆弱區、中度脆弱區、嚴重脆弱區、極端脆弱區五個等級,分區進行有效治理,并在此基礎上形成網絡化監測。二是積極創新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生態種養模式,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生態林業、生態漁業等生態園建設。三是推廣農村面源污染控制模式,重點推廣由農田面源源頭控制模式、村落面源源頭控制模式、匯流至溝渠的面源輸移控制模式和小流域出口匯流控制濕地處理模式組成的清潔小流域面源污染控制模式,有效減少農村面源污染。
    4、治理機制法制化。盡快開展農村面源污染現狀普查,為農村面源污染防治提供可靠信息,為法律制度的實施提供科學技術支持。一是轉變立法思路,研究出臺以經濟刺激、技術扶持為主的農村水污染防治促進法,重點是農業生態補償、農業面源污染控制技術及農村水污染防治專業企業扶持,以及農業循環經濟、農業清潔生產推廣等;同時要敦促相關法律法規實施細則的出臺,重在加強對化肥、農藥的生產、銷售、施用等環節的監管。二是加大農業執法扶持力度,促進執法活動健康有序開展。三是出臺相關鼓勵和優惠政策法規,規范和促進有機農產品市場的發展。通過對化肥、農藥等征收氮稅、磷稅或環境濃度稅的辦法來補貼有機農業生產,對有機農業給予扶持。
    (二)水產養殖業內源性污染治理的建議
    1、轉變水產養殖業發展方式。根據循環經濟的發展思路,選擇性地建立人工濕地—水產養殖—畜禽養殖—種植業的復合養殖體系,充分利用現有的資源,形成集生產、休閑、觀光于一體的綜合漁業,創造良好的漁業環境,實現水產養殖模式由單一生產型漁業向無害化立體生態養殖與復合型景觀漁業的轉變。
    2、優化政府部門管理職能。政府要把資源配置主導權交給市場,實現職能轉變。制定水產發展目標;嚴格執行國家法律法規,保持市場穩定和水產品質量安全;提供良好的公共產品和服務,包括科技養殖攻關、技術培訓和環境意識宣傳等;制訂完善的綠色水產品質量認證標準,推進綠色產品質量數據信息透明化,擴大品牌效應。
    3、發展水產品綠色供應鏈。建立綠色水產品生產的多元補償機制;打造水產品冷鏈物流中心,構建水產品信息交易平臺和可追溯質量監控體系;引進大型龍頭企業,通過供應鏈金融模式拓寬水產品綠色供應鏈中小企業融資渠道;加強水產品合作社建設,制訂科學的水產品綠色供應鏈定價策略與利益協調機制。
    4、鼓勵水產養殖業合作組織建設。促進池塘承包經營權的合理流轉,培植養殖大戶。同時,通過財政支持、稅收優惠和金融、科技、人才的扶持以及產業政策引導等措施,促進水產養殖漁民合作社的發展。發揮龍頭企業和能人、大戶的帶動作用和科技的引領作用,促進淡水養殖向規模化、產業化方向發展,促進養殖結構調整,提高標準化生產水平,增強市場競爭能力。
    5、促進水產養殖業技術創新和應用。加強水產育種工作,培育出能大規模生產的抗病、抗逆新品種,提高水產養殖良種化水平;開展池塘環境生態修復技術創新,加快實現養殖廢水達標排放,保護和改善養殖生態環境;開展水產用藥物代謝規律研究,研發藥物安全使用技術,推進水產養殖科學合理用藥;研制能夠替代禁用藥物的新型漁藥,特別是水產疫苗,逐步降低化學藥物使用量;研究開發適合于不同養殖品種、不同養殖條件的高效環保飼料及投飼技術;研究水產品質量安全快速檢測技術和水產品質量安全追溯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