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一区在线_亚洲精选一区二区_精品国产电影一区二区_久久99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三区

首頁 >政協委員 >委員建言 >議政建言

加強“中國農谷”建設的若干建議

2014-09-15 01:00:23  
字體大小:【

 

九三學社湖北省委員會


    2012年3月,中共湖北省委、省政府出臺《關于支持荊門市加快創建“中國農谷”的意見》,明確了“中國農谷”建設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建設目標、主要任務、政策措施。荊門市以此為契機,高層次推動,高標準建設,奮力打造“中國農谷”。“中國農谷”建設的規劃和啟動情況取得了一定成績,但目前“中國農谷”建設和實施總的情況來看,存在“兩多兩少”,即虛的多,實的少;傳統的多,創新的少。結合湖北荊門實際情況,我們提出進一步加強“中國農谷”建設的若干建議:

    一、加強領導,創新農谷“特區”政策
    1、設立“中國農谷”建設管理常設機構。荊門市委市政府已經成立了“中國農谷”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和前線指揮部。為防止農谷建設運動式、走過場,保證“中國農谷”建設順利實施和日常工作正常開展,建議成立荊門市“中國農谷”建設管理委員會,作為“中國農谷”建設管理的常設機構,與荊門市農業局合署辦公,由一名市委常委或者常務副市長任管委會主任,安排一名農業局副局長為農谷管委會專職副主任,至少設置3個以上的農谷管委會專門科室,農業局其它科室為兼職科室。
    2、創新農谷“特區”政策。“中國農谷”建設應該也必須采取超常規的“特區”政策措施,應該賦予“中國農谷”體制改革先行先試權。鼓勵創新,寬容失敗。
    3、積極爭取國家認可和政策扶持。“中國農谷”應該獲得國務院及有關部委的批準才算真正意義的“中國農谷”。建議省委省政府積極爭取國務院及有關部委的正式批文或者有關領導的批示,取得“中國農谷”的合法身份。還應該積極爭取國家有關部委將“中國農谷”建設列入國家重大建設專項以及各個方面的政策、資金扶持。
    4、多方式加快土地流轉,推動大規模集約化經營。建議打破常規,采取土地轉包、土地入股、土地銀行等多種方式,實施土地流轉。推進產業向園區集中、土地向規模經營集中、居住向城鎮和社區集中、商貿服務向市場集中。采取雙向“以轉促轉”策略:以土地規范流轉促進農民有序轉移,以農民轉移倒逼土地流轉。

    二、大力扶持龍頭企業,打造農谷產業精品品牌
    1、培植農產品和加工制品龍頭企業和精品品牌。建議采用對外資企業的減免稅收、優惠土地、方便融資等政策,扶持現有農產品和農產品加工制品龍頭企業和精品品牌。采取資產重組、資本運作、盤活存量、嫁接改造、整體租賃、轉讓拍賣等辦法,整合現有中小企業,壯大一批新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優先發展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放心糧油等農產品,極力打造中國名牌、中國馳名商標、湖北省名牌、湖北省馳名商標等精品品牌,強力推進農谷龍頭企業掛牌上市工作。
    2、大力引進國內外農業產業龍頭企業和精品品牌。建議采取超常規的政策和措施,將世界500強、中國500強企業中的農產品及加工產業引進農谷落戶或者建設基地,使國內外的農產品及加工產品知名企業都在農谷落戶或者建設有基地,將農谷建設成為中國優質名牌農產品及加工產品之都。
    3、整合農耕旅游資源,形成“中國農谷”綠色農業觀光游覽產業集群。目前“中國農谷”存在景點和項目都比較分散,各不相干,沒有形成綠色農業觀光游覽的整體品牌,也沒有構成“中國農谷”綠色農業觀光游覽的合力等問題。建議:第一,建議邀請有關專家進行研討,整合“中國農谷”農耕旅游資源,打造中國農谷綠色農業觀光游覽的整體品牌,包裝一批農谷生態旅游園區和景點。比如中國農谷農耕文化觀光游、中國農谷長壽休閑游、中國農谷生態觀光游等旅游線路,編排“印象農谷”等節目。第二,加大了宣傳推介力度,聘請國內外高水平策劃團隊做“中國農谷”綠色農業觀光游覽營銷策劃,推進“中國農谷”生態旅游農業大發展。
    4、創新多形式經濟合作組織,完善產業產供銷鏈條。建議學習國內外的先進經驗,創新多種農業產業經濟合作形式,建立完善各種產業合作社、產業協會、產業聯盟、股份企業等,完善農谷農業產業經營管理體制。應該創新涉農資金管理體制,統籌捆綁使用各項資金;創新建立農村綜合產權交易平臺,探索推動土地資本化的辦法;創新金融支農機制,開展“三農”事業部和“惠農創業貸”試點,發展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家擔保公司、保險公司開展“三農”業務。

    三、強化科技進步,建設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
    “中國農谷”,應該既是國內外最先進農業科學技術的研發基地,又是國內外最先進農業科學技術的展示示范園。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為我國農業的產業化、現代化做出樣板。建設“中國農谷”,就是要強化科技進步,將“中國農谷”建設成為我國第二個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
    1、興建“中國農谷”農業科學院。將現有荊門市農業科學院改名為“中國農谷”農業科學院,采取“品牌(“中國農谷”)+基地+企業+專家+工作站”的模式,打破地域、身份、編制等限制,整合、吸收各方農業科技力量,把“中國農谷”農業科學院逐步打造成為全國有影響的農業科研機構。
    2、建設院士站。在中國農谷農業科學院建設院士站,力爭3年內引進10~20名我國兩院院士入駐,參與“中國農谷”建設。
    3、建設專家村。在中國農谷農業科學院建設專家村,力爭3年內引進100~200名國內知名實用型農業科技專家,擔任兼職教授、兼職研究員、兼職高級農藝師等,參與“中國農谷”建設。
    4、建設市校合作、校企合作。與國內知名大學、科研院所等建立包括人才引進、農民創業培訓、科研成果轉化、實驗示范基地建設等一系列校(院)市、校企緊密合作關系。
    5、引進農業產業科技創新型企業落戶農谷或者建設基地,大力支持農業產業化企業開展科技創新。向國家和省申報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建設項目、農作物有害生物預警及區域站建設項目、蔬菜工廠化育苗等各類農業科技建設項目。支持企業進行自主知識研發和創新,建設一大批高新技術企業。
    6、建設國家級農產品交易和農業科技信息交流平臺。谷應該學習楊凌農高會的經驗,組織“中國農谷”年度農產品交易和農業科技信息交流博覽會,為農業高新科技成果的轉化應用、推廣示范搭建交易的大平臺、大市場,成為有效吸納、轉化農業科技成果、進行科技推廣示范的重要平臺,真正成為農業的盛會、農民的節日。建設中國農谷國家級農產品交易和農業科技信息交流平臺,包括組織中國農谷年度農產品交易大會、中國農谷年度農業科技信息交流大會、中國農谷年度“農谷論壇”;將“荊門市農業信息網”改建為“中國農谷”網;編輯出版《中國農谷》周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