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革湖北省委員會
體育產業是知識密集型、勞動密集型產業,可形成高附加值的產業鏈,促進勞動力就業,體育產業與現代信息技術產業有機融合,可有效提升產品品牌價值,發展體育產業可啟動體育消費,擴大消費需求。搶抓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的黃金十年歷史機遇期,提升和發揮體育產業在我省國民經濟跨越式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是我省體育體制改革的根本目的和歷史使命。
一、我省體育產業發展的現狀
近年來,我省體育體制改革取得了明顯進展,體育產業增加值快速增長,體育產業呈現加快發展態勢,但體育產業的發展仍存在著一些亟待破解的問題和難題:
1、產業總體規模小。目前我省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來自第二產業,以服務業為主體的體育產業發展規模相對較小,雖然統計數據表明2011年我省體育行業是所有行業中增長最快的,但由于基數較小,經濟拉動作用不明顯。
2、產品品牌附加價值低。湖北省是“漢派”服裝的生產基地,但卻沒有一家知名品牌的體育服裝制造商,特別是缺乏體育服裝行業真正具有高附加價值的環節,如產品設計、企業品牌和商品物流。
3、政府對體育產業的重視和扶持力度不夠。湖北省服務產業增加值遠遠低于其它產業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政府對體育產業的重視和扶持程度不夠。例如,水資源豐富的武漢市目前僅有經營性游泳館一百多家,還不及缺水城市成都的一半,武漢市水電成本高企且沒有政府財政和政策扶持是造成這一現象的根本原因。
二、推進我省體育產業化發展的對策建議
1、搶抓國家服務業營業稅改革試點的有利時機,明確將體育產業作為我省重點發展和扶持的產業之一。近期國家為推進第三產業健康發展,在原有上海等城市試行的第三產業營業稅改增值稅試點工作的基礎上,在全國10個省市全面鋪開,湖北省作為本輪落實營改增的試點省,應搶抓有利的歷史機遇,組織體育產業相關部門聯合出臺相應的稅收、投融資、行政獎勵和新興產業扶持政策,加快體育產業的發展,使體育產業盡快成長為我省跨越發展新的增長極。
2、以承辦大型賽事或活動為契機,發展觀賞型體育產業,推進武漢國家中心城市建設。武漢市第十二次黨代會上首次將“建設國家中心城市”作為奮斗目標,這也是湖北省建設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重要戰備支點的組成部分。國家中心城市的建設,一方面應加大有國際影響力的體育賽事舉辦和承辦工作,以有效擴大城市的影響力;另一方面,要為武漢國家金融中心和總部經濟的建設提供健康的觀賞型體育消費服務業;與此同時,還應為轉移到我省的體育用品制造業提供提升品牌附加價值的的展示品臺。因此,武漢應在賽馬、足球、網球、籃球、賽車、水上項目和電子競技等具備產業化運營的運動項目上加大投入,加大高水平、有影響力的大型體育賽事的舉辦與承辦工作力度。
3、依托我省不同主體功能區建設整合體育旅游資源,發展綠色經濟。我省體育旅游資源豐富,既有武漢城市圈、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和湖北長江經濟帶構成的“兩圈一帶”,也有大別山生態紅色旅游區,還有傳統功夫文化勝地武當山,我省應將體育文化及運動項目與旅游發展戰略有機融合,開發如國際渡江節、武當國際民族傳統體育節、東湖龍舟節特色旅游活動,并將其長期化,同時還應將戶外運動、攀巖、登山、賽艇、漂流等體育項目與主體功能區的地理特征有機結合,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同時開設特色體育旅游項目。
4、充分發揮我省“產學研”的綜合優勢,加速學校價值鏈開發,有效形成產業集聚效應。例如,武漢體育學院作為全球最大的體育類高等學府,地處街道口和光谷兩個CBD的中間,并依靠著風景秀麗的東湖,具有開發體育服務業的地緣優勢。學校應充分利用好國家體育總局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點基地和湖北體育產業研究所平臺,為湖北體育產業發展戰略及相關政策的制定,提供智力服務;學校還應借助體育文化研究中心、體育健康重點實驗室和國家體育工程重點實驗室等產學研平臺,為體育用品、體育裝備和體育信息技術應用培養合格應用型人才;與此同時,學校應利用辦學歷史悠久的優勢,盡快搭建體育企業家論壇等交流溝通平臺,為體育產業健康發展貢獻智慧,也可以滿足體育院校學生拓展視野的學習機會。
5、增強包容增長理念,有效發揮體育行政管理部門在體育產業發展中的主導作用。體育行政管理部門應樹立體育事業與體育產業包容增長的理念,從“辦體育”向“管體育”的模式轉變,切實把辦體育產業的職能交給社會和市場,建立起以間接管理為主的體育產業和體育市場的宏觀管理體制,形成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符合體育市場和體育產業發展規律的市場調控機制。與此同時,要加快適應市場運作的體育領域的產業化進程,推進體育系統中具有經營性質的事業單位向企業轉制,推進我省各級體育項目協會的實體化進程,加強體育社會團體的行業自律,加強對各類職業體育俱樂部的規范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