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一区在线_亚洲精选一区二区_精品国产电影一区二区_久久99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三区

首頁 >政協委員 >委員建言 >議政建言

深化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體系改革  切實為農民謀利益

2014-09-15 01:00:21  
字體大?。骸?a href="javascript:;" class="font01">大

 

農工黨湖北省委員會


    近幾年來,各市縣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統一部署,對原鄉鎮農業技術推廣站進行了改制,全省機構全部退出事業單位管理序列,人員脫離了財政供養關系并取消事業單位編制,轉制成民辦非企業單位,建立起了“以錢養事”的農技推廣服務中心。雖然從總體上看改革效果比較明顯,但由于歷史遺留問題與改革中出現的新問題互相交結,如何使新機制有效運行,如何保證“事出、人到、錢到”,有效解決好“最后一公里”服務到位、服務高效的問題,仍然值得進一步探討和研究。

    一、存在的主要問題
    1、體制上的不適應。以武漢市為例,改制后單位的性質發生了變化,原來的農技站、蔬菜辦、水產站、農機站等合并為農業服務中心,由全額撥款事業單位轉制為民辦非企業服務組織,實行委托服務制,中心運行實行三級合同管理,但是約束力明顯降低。
    2、“以錢養事”,錢不到“位”,養事難到位。一是個人收入偏低,挫傷了農技人員積極性。二是費“養”偏差,養事缺費。有的地方反映,改制后呈現出“用了更多的錢,養了更多的人,干了更少的事”的狀況。三是費不到位,推廣難辦。
    3、基礎薄弱,難以為繼?;A設施、硬件配置和技術人才力量薄弱,從業人員年齡老化,結構不優,知識結構和業務水平難以適應目前科技農業、現代化農業的需求。
    以上問題的產生,既有歷史遺留方面的原因,也有改革中利益碰撞方面的原因。并且二者往往攪和在一起,增加了問題的復雜性與解決問題的艱巨性。首先,應該看到,基層農技體制改革能否成功,形成新體制的運行機制,必須有配套政策的支持。其次,鄉鎮政府應該適應農技體制的改革轉變職能,強化服務功能的培育與實施。再次,改革后技術人員是農業技術推廣應用的主體,在主體觀念、主人翁觀念以及專業知識、工作能力上,需要經歷培養、適應、樹立、擔當的過程。同時,應當認真研究舊體制的慣性,重點是處理好以錢養事與解決遺留問題的矛盾,給新體制持續健康發展創造條件。

    二、對策與建議
    湖北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體制的改革,具有先行先試的特征,從長遠著眼是帶有方向性的,值得充分肯定。多年的實踐給予深化改革許多生動的素材,應該認真總結,趨利避弊,使這項改革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的要求,更好為農民服務、為農業發展服務,達到預期目標。為此,提出如下建議:
    1、進一步完善農業推廣服務組織體系。積極培育多元化社會服務主體。一是農業主管部門應適應鄉鎮服務主體的改變,建立相應的、事業性質的服務機構,與鄉鎮服務中心簽訂技術服務合同,指導鄉鎮中心的技術業務,提供技術支撐和技術服務。二是充分調動發揮村級科技服務的作用,培育農民技術員、技術能手,不斷完善和健全農業科技服務網絡。有條件的地區,也可試驗采用縣(市、區)農業主管部門派出制,明確縣(市、區)農業主管部門是鄉鎮農業公益性服務的管理責任主體,農業服務中心工作在鄉鎮,管理在縣(市、區)農業主管部門。中心人員由縣(市、區)農業主管部門農業服務機構采用競聘、合同制方式任用;受聘人員的績效考核由鄉鎮政府和農民群眾根據合同履行效果給予評定,作為縣(市、區)農業主管部門來年是否聘用的依據。同時,要依此合理核定中心聘用崗位人員數,為“以錢養事”落實到位奠定基礎。在縣(市、區)農業服務機構建立首席技術主管制,鄉鎮中心建立首席執行主管制。執行主管(代表中心)與技術主管簽訂技術實施(規范)合同(包括技術更新、技術培訓、農業疫情通報內容等),與鄉鎮政府簽訂服務承包合同,與農民(或者合作化組織)簽訂服務效能合同。合同實行量化管理。結合各地農業發展情況,由縣(市、區)農業主管部門會同各鄉鎮共同研究,確定服務項目和重點內容,服務內容分為共性部分、個性部分和特色部分。共性服務內容由縣(市、區)農業主管部門確定;個性服務內容由鄉鎮確定;特色服務內容由相關的農業戶和農業組織確定。對突發性、不可預測的公益性農業服務項目,年底增加安排。農業公益性服務合同與資金和服務項目和內容掛鉤。

    2、進一步改革“以錢養事”公益性服務機制。鄉鎮公益性農業事業機構建立后,人、財、物管理要制定與新體制相應的規范和制度。同時,盡早制定出其他公益事業和保障體制配套跟進的政策和措施,保證以錢養事的機制盡早走入正軌。尤其要從居民保障體制入手,盡快將養事的經費從解決遺留問題的拖累中擺脫出來,合理確定不在農業公益性服務崗位的人員基本生活費,其社會保險由政府統籌辦理,使養事資金在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財盡其用”。進一步深化“以錢養事”機制的改革,增加公益性服務經費,實行定人、定崗、定責,突出服務項目,細化服務合同,真正使以錢養事資金為農民服務。進一步創新服務方式,穩步推行公平競標和公開承諾,接受社會和農民監督。改進考評機制,把年度績效考核目標與服務人員報酬直接掛鉤,逐步拉開收入分配差距,鼓勵有能力、能干事、干得好的公益性服務人員,更多、更好地為農民服務。完善收入分配機制,建立“獎優罰劣、獎勤罰懶、按績取酬、多做多得”的績效管理機制,將服務人員的收入與技術職稱、崗位職責、工作量、工作業績等掛鉤,打破平均分配方式,拉開分配差距,激發服務人員的積極性。落實服務經費,要確保公益性服務人員待遇比當前有大幅提升、辦公條件有大的改善、服務效率有大的提高。
    3、打造一支高素質的農業科技推廣隊伍。鄉鎮中心的農業科技推廣隊伍建設是農業科技推廣的根本,要為基層農業科技推廣隊伍創造條件,建立一支具有中專以上相關專業學歷、達到相應專業技術水平的科技人員為主體,以取得中、高級專業技術職稱的科技人員為骨干,包括其它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以及社會各界無償提供服務的農業科技人員在內的基層農業科技推廣隊伍。盡管基層隊伍的身份改變了,但由各級構成的農技推廣體系框架不能變,還需要加強和鞏固。要有計劃地對鄉鎮中心農業技術人員進行技術培訓,組織專業進修,進行職稱評定,并考慮將職稱晉升與報酬掛鉤。同時引進外部農業人才,不斷提高農業科技推廣隊伍整體素質和工作水平。
    4、政府要加大對公益性農技推廣的支持力度。政府服務要到位,加強對農技服務的組織領導,增強服務功能。一是要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專業化、合作化進程,改變農戶種植規模小、分散經營、科技素質不高的狀況,為農業技術推廣服務做好基礎性工作。二是要高度重視基層農技服務體系建設,通過深化改革,創新體制和機制,構建新型農技推廣體系。三是在改善鄉鎮中心工作環境、提供必備技術設施、提供監測檢測手段上,要制定發展規劃、實施計劃,將目前急需解決的問題,如建設研測室、配備儀器設備、適當置辦交通工具和建設適度規模的示范基地等,造出預算列入財政支付項目,??顚S?,加大投入及時解決,為農業技術推廣和新體制正常有效運行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