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國芳委員
有序推進農村勞動力從農業向非農業、從農村向城市轉移,是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的普遍規律和必然趨勢,也是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重要措施之一。近年來,隨著工業化、城鎮化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農村勞動力就業不充分,轉移就業壓力大等問題日益突出。如何適應城鄉一體化發展要求,合理、有序地轉移農村勞動力,解決好農民就業問題,變勞動力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對于推進我省城鄉一體化發展,實現“五個湖北”奮斗目標,率先建成小康社會具有重大意義。
一、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現狀與問題
以荊門市掇刀區為例,近年來,掇刀區統籌城鄉發展,堅持以城鄉一體化帶動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以農村勞動力轉移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指導思想,實現了以發展帶動轉移,以轉移促進發展的良性循環。農村勞動力正逐漸從“兼職務工”到“離土不離鄉”,再到“農民變市民”轉變,確保了經濟社會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三年來,共轉移就業農村勞動力11825人,有力的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但目前制約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因素還比較突出,全省農村勞動力轉移所面臨形勢更加嚴峻。
1、土地政策制約。土地流轉機制至今還尚未有突破性進展,農村土地規模化、集約化經營模式還未形成,自給自足的傳統經營模式生命力依然頑強,土地仍是農民的基本生活保障,許多農民既渴望向城鎮轉移,又擔心城鎮就業困難,不愿意放棄農村承包經營的土地。農民主動轉移意識不強,農村勞動力轉移還是以工業化和城鎮化建設推動為主。
2、農民素質障礙。一方面是就業技能單一。現有進城務工農民主要以體力型崗位為主,無法滿足用人單位崗位需求;部分農民學習意識較為淡薄,缺乏就業競爭力,特別是在“4050”人員身上表現尤為突出;另一方面是就業觀念落后。農民土地被征用后,獲得了一定數額的土地補償費,思想上產生了惰性。對于技術要求較高的工作崗位干不了,工作時間長、收入低、體力重的工種又不愿意干,自主創業能務也不強。
3、信息渠道缺乏。城鄉一體的勞動就業信息服務網絡還未真正形成,農民缺乏就近了解和獲取就業信息的有效途徑,即使有適合農民就業的崗位,因為信息不對稱等原因導致農民錯失了很多就業機會。
4、就業需求有限。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大力推進工業化和城鎮化建設的過程中,各地注重企業在財政、稅收方面的貢獻度的同時,忽略了企業對就業的帶動能力,對適合農村勞動力就業的勞動密集型企業、服務型企業關注較少,引進來的企業提供的崗位有限,不能滿足日益增多的剩余農村勞動力就業需要。部分企業在用工管理上主觀性大,勞動權益得不到有效保障也是導致部分農村勞動力不愿意進企業就業的因素之一。
二、加快我省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對策和建議
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明確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同時也明確指出城鄉發展一體化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實現這一目標,必須樹立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觀念,大力推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必須以政府為引導,以農民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以拓寬就業渠道和門路為重點,以教育培訓為核心,以政策支持和服務保障為支撐,以促進區域性轉移和整體搬遷為抓手。建立健全統一開放、競爭有序、城鄉一體化、平等競爭的勞動力市場,在大力發展工業的同時,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積極、穩妥、有序地實現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向城市轉移就業。
1、加快發展,努力擴大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空間和容量。擴大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空間和容量的根本是大力發展經濟。首先要加快工業化、城鎮化建設,依托工業化和城鎮化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問題,以工業化、城鎮化推動現代農業、服務業等其他各行業的發展,為農村勞動力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帶動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其次要注重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為社會提供更多的非高技能型就業崗位,擴大就業容量,為農村勞動力提供向二、三產業轉移的機會。再次要進一步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加快特色農業產業基地建設,大力發展具有競爭優勢的現代農業,加快農業產業化和一體化進程,挖掘農業的內部就業空間,增加農業的內部就業機會,盡可能多地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
2、完善服務,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首先,要加強基層勞動就業和社會保障服務平臺建設,建立上連省市縣,下接鎮、(街道)、社區(村場)城鄉一體的勞動力資源信息服務網絡,將就業服務信息延伸到鎮(街道)、村場(社區),暢通農村勞動力獲取就業信息的渠道。其次,要加強農村勞動力資源調查,摸清農村勞動力資源狀況,建立農村勞動力資源信息庫,實時掌握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狀況,為制定農村勞動務轉移就業政策提供科學的參考依據。再次,要加強縣級公共就業服務中心和勞動技能培訓機構建設,提高就業服務能力。
3、強化培訓,提高農村勞動力就業能力。農村勞動力要想順利向技術和素質較高的非農產業和城鎮流動,首先要接受專門的職業教育與培訓,掌握一定的技術,才能獲得與城市居民平等的就業機會。因此要加大職業技能和適用技術的培訓力度,要建立“政府主導、部門配合、全社會參與、齊抓共管”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網絡。人社、農業、教育、科技等部門要結合部門工作職能,加強農村勞動力職業技能、就業觀念、法律意識、科普知識等方面的培訓,推動農村勞動力由“體力型”逐步向“技能型”轉變,提升農民科學文化素質、自主擇業意識、提高就業創業能力。
4、健全機制,完善農村勞動力轉移政策措施。要著力打破城鄉二元結構制約,取消附加在城鄉二元戶籍制度上的制度障礙,推進城鄉就業服務均衡共享;要積極推進土地使用權流轉和農村土地集約化經營,讓更多的農民從農村轉移出去;各級政府要制定出臺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激勵政策,鼓勵農民自主創業,引導和鼓勵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帶動轉移就業。要鼓勵勞動密集性企業和引導生產性企業吸納農村勞動力就業,對自主擇業的農村勞動力和吸納農村勞動力就業人數達到一定數量的用人單位給予補助或者獎勵。同時要將吸納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作為項目引進的前置條件和企業享受稅費優惠、創業扶持等政策的優先條件。
5、加強維權,保障農村勞動力合法權益。要加強勞動保障法律法規的宣傳落實,督促用工單位依法給進城務工農民辦理勞動用工登記,簽訂勞動合同,明確勞動關系、繳納社會保險;要依法保障勞動者的勞動時間和勞動條件,加強對拖欠農民工工資行為的打擊力度,保障進城務工人員的合法權益,讓農民工和城鎮居民享有同等的社會保障權利,有歸屬感和認同感。(發言人單位及職務:荊州市掇刀區人民政府副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