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一区在线_亚洲精选一区二区_精品国产电影一区二区_久久99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三区

首頁 >政協委員 >委員建言 >議政建言

推進我省生態農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2014-09-15 01:00:16  
字體大小:【

 

民革湖北省委員會


    中共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農業生產作為人類改造自然最基礎的活動,與生態文明建設緊密相連、息息相關。發展生態農業是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決策部署的現實需要,是推進現化農業發展的現實需要,是保證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需要。我省是農業大省,推進生態農業發展意義重大。

    一、當前我省農業生態環境存在的主要問題
    1、工業污染,使耕地資源質量下降。工業“三廢”造成的土壤污染呈蔓延趨勢。如鄂州工業是以鋼鐵、建材、礦產等為主,因此廢水、廢氣、廢物、粉塵等污染較為嚴重,有相當部分的土壤受到不同程度的重金屬和粉塵的污染。另外,由于近年來沿海部分產業向內陸的轉移和鄉鎮企業的快速發展,導致環境污染更為嚴重。據荊門市鄉鎮企業污染源調查,每年排放工業廢氣59.6億立方米、廢水642萬噸、固體廢物44.5萬噸,分別占全市工業企業“三廢”排放量的15%、12%、22.1%。嚴重污染村鎮的自然生態環境惡化,有的一個小化工廠毀壞一座山林、污染一個村莊,一個小造紙廠污染一條河流,帶來整個區域或流域生態環境的惡化,嚴重危及人民群眾的生產和生活。
    2、農業生產中大量使用化肥、農藥、激素、抗生素等,不僅污染農產品,還導致耕地污染。一是依賴化肥提高產量,破壞土壤結構。按照國家限量標準,每畝農田施肥量不得超過280公斤,而我省大部分已超過該標準,如荊門市已達到了310公斤。加之施用比例不科學,致使氮磷鉀含量比例失調,引起土質退化。二是過量使用化學農藥,污染農產品,危及人畜安全。據調查,噴施的農藥僅有10%-20%左右藥劑附著在植物體上,其余40%-60%降落到地面,5%-30%的藥劑漂游于空中。目前使用化學農藥成了防病治蟲的主要手段,由于有害病蟲的抗藥性增強,迫使人們加大農藥用量,形成惡性循環。三是隨著高產地膜技術的推廣,大面積使用農用地膜,使之殘留在土壤中長期不易分解,造成白色污染,影響土壤的透氣性,破壞了耕作層。四是水體污染嚴重,水資源質量明顯下降。20世紀90年代以來,農業污染問題越來越突出,已經成為水體富營養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水產養殖中密度大且不合理的餌料、漁藥的使用,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水體污染。特別是村莊前后的塘堰大多已經被污染,直接影響了村民的生活。
    3、農村廢棄物處理滯后,衛生狀況堪憂。農業廢棄物包括種植業廢棄物以及養殖業廢棄物,主要是各類農作物秸稈及畜禽糞便。據估算,一畝稻草的重量約1.5噸,一頭豬在為期半年的養殖期內大約產污物2.1噸,目前50%以上稻草未被有效利用,30%以上的豬糞未被還田。特別是近幾年畜牧養殖小區快速發展,產生的大量畜禽糞便由于得不到及時有效處理,農民居住環境和生產環境污染加劇。在廣大農村更沒有任何環境保護基礎設施,農村生產生活產生的各類污染源直接排放,農村的生活垃圾一直處于無人管理的狀態,不少垃圾堆積在道路兩旁、田邊地頭、水塘溝渠,嚴重影響著農村地區的環境衛生。

    二、發展我省生態農業的對策建議
    1、加大農業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的宣傳力度,培育生態文化。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應加大對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條例的宣傳力度,采取措施,提高全民農業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和能力,引導公眾積極參與保護改善農業生態環境活動。
    2、完善監督管理體系,加強農業生態環境監測。《湖北省農業生態環境保護條例》明確規定:“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主管農業的部門應當加強農業生態環境的監督管理,建立農業生態環境監測制度,建立農業生態環境監測網,負責農業生態環境的監測和評價,并定期將農業生態環境狀況和發展趨勢報告同級人民政府,同時向社會公布”。各級政府應當將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經費列入財政預算,加大投入,支持農業主管部門盡快建立健全農業生態環境監督監測網絡,切實開展農業生態環境監測工作。
    3、制定生態農業發展規劃,加強宏觀指導。要從全省的角度,制定更為科學、合理的生態農業發展規劃。對劃定的生態農業保護區域要堅決予以保護,不得有新污染源進入,不能在生產過程中有任何破壞。對計劃在保護區域內建有污染的企業應實行一票否決制。對有潛在污染可能的區域,要通過生態修復等各種措施,對環境進行優化。出臺有機肥使用、環境優化等生態直補政策,加大資金和技術扶持力度,促進各級政府全面開展生態農業建設。同時,明確工作責任,建立考核制度,促進年度建設計劃較好實現。
    4、加快農業產業化步伐,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以市場為導向,大力扶持生態農業龍頭企業,組建生態農業產業鏈,發展“公司+農戶”、“公司+基地”、“科—農—工—貿一體化”等不同類型的產業化模式,實現規模化生產和產業化經營。制訂和完善包括土壤環境標準、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等相關標準,實行農產品產地環境質量認證和農產品質量安全市場準入認證制度。通過對農產品產地環境條件進行監測與對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相結合,禁止污染超標的農產品進入市場。
    5、大力實施農業工程技術,提高生態農業建設水平。推進測土配方施肥等技術,增加有機肥的施用量,減輕化肥對環境的污染;推廣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及生物農藥,大力推行物理、化學、生物相結合的綜合防治模式;大力應用抗蟲、抗病新品種。科學使用農膜,控制農膜用量。推廣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技術。直接還田農作物秸稈,或一部分經粉碎發酵,結合污水處理和規模養殖場的動物糞便處理,用于沼氣生產,沼渣作肥料,基質再用于農業生產;另一部分秸稈經過處理加工,成為食用菌生產的袋料和動物飼料,還可利用其作為新材料、燃料。規模化養殖場和散養產生的畜禽糞便可作為肥料、加工飼料、生產沼氣、脫水作育苗基質和發電轉化成能源。
    6、建立生態補償機制,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建立農業生態環境補償機制,對損害農業生態環境的行為進行收費,或對保護生態環境的行為進行補償,以達到保護農業生態環境的目的。把生態環境資源作為資產來進行管理,利用經濟手段保護和建設農業生態環境,摒棄“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壞后重建”的傳統發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