枝江市政協主席 陳燕
做好群眾工作,是新形勢、新任務對人民政協工作的新要求。去年底,新一屆枝江市政協換屆成立以來,認真落實中共中央、全國、省和宜昌市政協關于做好新形勢下群眾工作的指示精神,牢固樹立履職為民理念,將群眾工作擺上重要位置,積極探索做好群眾工作的方法和途徑,突出促進發展、關注民生、服務群眾三個重點,著力推進政協群眾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
(一)獻計出力,促進發展,讓更多發展成果惠及群眾。
1、專題協商助推科學發展。促進發展,讓群眾得實惠,是政協群眾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政協履行職能的第一要務。今年以來,我們緊扣促進枝江科學發展跨越發展,奮力沖刺全國縣域經濟百強主線,精選長江港口岸線資源開發與保護、江口老城開發與建設、失地農民安置與生活保障、殘疾人事業發展等4個專題,開展協商議政,提出了一批具有前瞻性、可操作性的意見和建議,為市委、市政府決策提供了重要參考。如關于長江港口岸線資源開發與保護專題協商,我們從有效保護和利用這一稀缺資源,推動可持續發展出發,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先后召開主席會議、常委會會議進行專題協商,就進一步做好港口岸線資源開發保護工作,提出了科學編制開發長江岸線資源保護規劃;嚴厲打擊亂占亂用等違法行為;堅持集約節約利用,提高準入門檻,建立準入機制;積極推進小型、閑置或低效利用碼頭的集并重組,建立收回機制等20多條意見和建議,其中大部分意見建設已得到市委、市政府及相關部門采納落實。再如關于失地農民安置及生活保障專題協商,我們組織專題調研組深入20多個相關單位、鎮(街道)、征地拆遷重點村及居民安置點調研,并赴宜昌市猇亭區進行對比性考察學習,全面掌握失地農民安置及生活保障工作取得的成效、存在的問題,廣泛聽取了各方面的意見建議。經過主席會議、常委會會議專題協商,審議通過的《關于全市失地農民安置及生活保障的調查報告》,得到市委、市政府的重視和采納。市委常委會會議研究決定,新設立了專門工作機構,統一協調管理全市征地拆遷安置工作,同時研究出臺了還建房安置辦法。
2、發揮優勢參與項目建設。今年以來,市政協6位正副主席負責聯系的9個園區、項目和產業發展順利推進,均達到和超計劃進度。截至目前,七星臺工業園建設規劃全面完成,道路及其它基礎設施建設正緊鑼密鼓進行,招商引資、項目建設成效顯著,現已落戶企業4家,總投資19.5億元。其中宜昌金太源工貿集團公司一期投資3億元、占地400畝、年產22.5萬平方米的高密度纖維板項目,已建成投產。省化乙二醇項目工程設計、征地拆遷等前期準備基本就緒,8月底己開建。三寧公司投資40億元、年產20萬噸已內酰胺項目,其項目區征地拆遷、土方平整等基本完成,目前已開工建設;投資10億元的熱電聯供、合成氨擴能、鐵港聯運碼頭等配套項目,正按計劃進度加緊施工。紫云姚鐵路前期準備工作基本完成,整體項目建設需協調完成的實物評估、改建、拆遷、補償等工作有序進行,已開工的控制性工程跑馬崗隧道施工順利推進。白洋新城征地拆遷工作進展順利,還建安置房建設前期準備工作正有序進行。沙灣片區征地拆遷共完成農田拆遷戶426戶、房屋拆遷戶209戶,分別占應拆遷戶的96.4%和85.6%。作為政府融資平臺的金源公司,上半年累計融資1.489億元,為歷年同期之最。金橋投資擔保公司負責人、辦公地點、工作人員相繼落實到位,擔保業務管理辦法等規章進一步健全和完善,擔保業務重新開啟。截至目前,已為宜昌天元罐頭有限公司等3家企業擔保貸款750萬元,小額擔保貸款174人、1000萬元。
3、專項活動服務基層群眾。堅持把“三萬”、“三送下鄉”活動作為聯系群眾、服務群眾的重要抓手。自去年11月新一輪“三萬”活動開展以來,市政協作為市派駐董市鎮工作隊的隊長單位,帶領24個工作組、72名工作隊員,分赴該鎮24個村踐行“挖塘堰、強基礎、惠民生”活動主題,共為該鎮新挖整治堰塘150口,完成土方45.76萬方,新增容量68.4萬方,所有堰塘都落實了長效管護機制。堅持開展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3月份,市政協組織相關界別委員、部門負責人、專業技術人員及文藝工作者,共110人,先后赴七星臺鎮李家崗村和董市鎮平湖村開展“三下鄉”活動。此次活動共舉辦農業技術講座5場(次),現場接受咨詢5000余人次,展出計生知識等展板43塊,免費發放農技等資料2萬多份、科技書籍2000多冊,接受咨詢和診治各類病人1200多人(次),舉辦專場文藝演出2場,深受當地群眾歡迎和好評。
(二)履職為民,關注民生,切實維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始終堅持把實現和維護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履行職能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以視察、提案、反映社情民意等多種形式,推動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利益問題的解決。
一是民主監督關注民生。堅持把群眾反映強烈的民生問題作為民主監督的重要內容,以聽取工作情況通報、主席視察、委員視察等形式,開展民主監督,提出意見、建議和批評,推動相關部門更好地履職為民。今年以來,市政協常委會會議分別聽取了公安、衛生、水利等部門有關禁毒工作、衛生事業發展、農村安全飲水工程建設情況的通報,主席會議成員先后集中視察了中醫院整體搬遷工程和白洋工業園建設情況,為推進相關工作起到了積極作用。政協各專委會、聯絡處、界別活動小組發揮各自優勢,結合本地本單位工作實際,選擇本地、本界別群眾普遍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組織委員開展視察。到目前為止,共開展視察30多次,參加委員180多人次,內容涉及保障性住房、城市供水、農村福利院建設等20多個專題。視察中,委員們針對發現的問題,及時與相關部門溝通情況、交換意見,促進了相關工作的開展。同時,我們通過委派委員監督員,參與優化發展環境、治庸問責、創先爭優、“三抓一促”(抓作風、抓環境、抓落實、促跨越)等專項監督評議工作,推動了民眾投資興業、表達訴求、辦理事務環境的進一步改善。
二是提案工作促進民生。將群眾工作融入到提案工作全過程,通過提案推動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提案工作的必然要求。我們通過互聯網和下發專門文件,面向政協委員和市民群眾雙向征集提案線索200多條,印發提案選題指導目錄80余條。五屆一次會議以來立案交辦的141件提案中,民生提案達80余件。在提案督辦中,我們注重群眾參與,推行市領導領辦提案、政協領導督辦重點提案、與市委政府督查部門聯合督辦承辦“大戶”、政協常委會會議民主評議提案辦理的“三辦一評”工作機制;推行現場協商辦案,邀請提辦雙方及群眾代表面對面溝通、答復辦理提案,促進了一批民生問題的解決。如宜昌市第二技工學校與枝江市職業教育中心合并、市殯儀館搬遷、關閉農村廢舊塑料加工場等。截至目前,已辦理并形成初步答復意見137件,正在辦理4件,8月底前己全部辦結。
三是社情民意反映民生。了解和反映社情民意是政協履行職能的重要基礎和關鍵環節,也是政協群眾工作的一個重要方面。今年以來,我們進一步加大社情民意信息工作力度,召開專門會議動員部署,制定出臺系列措施加以推進。建立社情民意“直通車”制度,在基層委員和群眾中,聘請34名特約宣傳信息員,并建立了特約宣傳信息員QQ群和電子信箱;堅持和完善走訪和約談委員、信息報送、信息采用考評獎勵、信息編報督辦反饋等工作制度,信息渠道更加暢通,工作更加規范;延伸信息觸角,拓展信息來源,廣泛收集民意,首次以專委會、聯絡處和界別活動小組為單位,設立27個“網格片區”,200名委員全部納入其中,開展了解和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實施方案和相關制度要求每個網格片區聯系3-5個重點單位,包括企業、學校、社區居委會等,至少每2個月組織開展一次咨詢問政、民情訪談活動,收集報送一條社情民意信息。網格片區所在地委員每人聯系1-2個單位、3-5戶農村城鎮居民,至少每半年開展一次“進社區、訪住戶、問民意”活動,進區入戶聽民聲、察民意、問民憂,報送一條具有較高價值的社情民意信息。“網格片區”的設立,在黨委、政府和各界群眾之間架起了連心橋、直通車,大量社情民意信息通過政協進入黨政決策,為保障和改善民生發揮了重要作用。截至目前,共收到社情民意信息56條,本級采用21條,轉報上級政協采用9條,其中宜昌市政協采用5條,省政協采用4條。本級采用信息中,有4條信息得到領導批示。
(三)創新機制,重心下移,以“三進”促“三實”。
為推動群眾工作重心下移,建立委員聯系群眾長效機制,今年,我們學習借鑒外地經驗,結合本地實際,組織廣大政協委員深入開展進企業、進農村、進社區“三進”活動。活動以政協委員為主體、以“喜迎十八大、爭創新業績、推動新跨越”為主題,以基層群眾、企業和社區為服務對象,以“幫扶企業謀發展、關心三農解難題、關注社區促和諧”為著力點,要求廣大政協委員深入基層一線,聽民聲、解民憂、辦實事、促和諧、謀發展。為使這一活動取得實效,我們制定了實施方案,明確了目標任務、工作職責、組織領導及相關制度,并切實加強日常督查指導和信息收集工作,使這一活動扎實推進,收到了摸實情、辦實事、收實效的良好效果。據不完全統計,自“三進”活動啟動以來,委員累計進企業130家、進村68個、進社區11個,參加“三進”的委員達580多人次,共收集社情民意信息240多條,為“三進”服務對象辦實事120多件。這項活動已成為委員履職為民、關注民生、促進發展的有效載體,也成為政協開展群眾工作的重要抓手。
1、幫扶企業謀發展。面對部分企業融資難、招工難、生產成本上升、市場需求下降等困難,廣大政協委員經常深入企業調研,摸實情、解難題,辦實事,幫助企業渡難關。市直第二聯絡處的25名委員,先后深入80多家企業,與企業、車間、班組負責人和職工座談,全面了解生產經營情況,重點收集整理了61個企業反映比較突出的困難和問題。市委、市政府據此分解到每個責任單位予以落實,促進了企業發展和項目建設的順利進行。如針對企業用工難,由人社、經信等部門負責,組織企業用工招聘會20余場,共為市內企業招聘員工4000多人。為解決委員反映企業融資難的問題,市政府及相關部門強化對金融機構督辦考核,組織開展銀企對接活動,引導金融機構加大信貸投放力度,對100多家符合條件的企業發放貸款10.7億元,同比增長30%。同時,向上爭取縣域經濟發展調度資金和中小企業技術改造資金近2億元,極大地緩解了企業燃眉之急。市直第三(政法)聯絡處的委員們在組織委員走訪枝江酒業等7家企業后,重點將企業要求政法部門加大服務力度,營造企業良好發展環境的呼聲,及時反饋給市公安局。市公安局對此迅速作出回應,將主營業務收入3億元以上的22家企業列為重點服務對象,采取局黨組成員“一人包掛一企”,室、所、隊主要負責人“一人包掛一企”的辦法,常年跟蹤對口服務,受到企業一致好評。
2、關心三農解難題。委員們情系三農,進村入戶摸實情,謀發展,辦實事,解民憂。一是助推產業發展。百里洲聯絡處定點聯系曹家河村,多次組織委員到該村蔬菜基地調研、指導,先后幫助基地落實技術人員及5萬元技術服務費,獲得銀行貸款100萬元,硬化基地(一期)650米生產作業道,確保了基地建設的順利進行。到目前為止,該基地已完成200畝土地流轉租賃、30個標準蔬菜大棚建設及種苗定植、100畝露天蔬菜播種移栽任務。顧家店聯絡處劉廣賢等3名委員走訪焦巖子村后,認為該村適合發展設施農業。經過他們牽線搭橋和積極推動,目前該村已獲得尖椒訂單300畝、胡蘿卜訂單400畝,發展朝鮮薊200畝、魚腥草100畝、大棚蔬菜50畝。徐章平等5名委員到仙女鎮余家沖村走訪,為解決該村特色養殖資金不足問題,徐章平個人當場為其捐資2萬元。農民委員曾祥華免費指導農戶利用稻草覆蓋免耕技術種值馬鈴薯200多畝,單產達到2000公斤以上,畝平收入3300多元。二是傾情助解民憂。市直第一(機關工委)聯絡處結合開展“千人志愿服務行動”,組織委員參與“金秋助學”、“綠城潔城”、“三關愛”、“失地農民專場招聘”、“夏日送清涼行動”等志愿服務活動,幫助基層群眾解決就業、子女上學、助弱維權等實際困難2.2萬件,解決幫扶資金110萬元。董市聯絡處李金平委員走訪平湖村,當了解到該村二組安董路旁一段溝渠內污水垃圾發臭,附近農戶苦不堪言的情況后,及時協調鎮、村投資5萬元,對其進行了改造,并在附近建起了垃圾坑,讓群眾有了一個潔凈的生活環境。今年端午節前夕,該處組織委員到鎮中心福利院慰問,為福利院老人送去了2000多元的慰問品。安福寺聯絡處徐平等4名委員與罐頭村村民座談,當了解到該村一組有80畝水田無水源時,他們共同出資近萬元幫助該組新挖了2口當家堰。
3、關注社區促和諧。市直第五(農業)聯絡處組織委員視察原市種子公司改制后的物業管理情況,針對該公司改制破產,門店、倉庫已對外出售,30多個居民戶場區內院內臟亂差問題突出這一情況后,及時向街道社區反映,使居民戶生活環境很快得到明顯改善。董市聯絡處走訪社區,針對居民反映強烈的董和路部分路段坑洼不平、車輛行人不便的問題,及時向鎮政府提出改造建議,使該路段的維修改造得以在年內啟動。市直第三(政法)聯絡處在走訪豐坪巷、五柳樹、七口堰社區時,發現“一街一警、一格一員”社區警務管理模式存在的不足,及時提出建議,使該模式進一步完善,其工作經驗得到省廳和公安部的充分肯定。白洋聯絡處張明成委員對白洋社區18個居民戶和店鋪進行重點走訪,當了解到園區建設帶來的大量流動人員增加,社會管理難度加大的情況后,及時向鎮委、鎮政府提出了“加強社會管理和流動人口計劃生育管理”的建議。鎮委、鎮政府采納這一建議,研究制定了相應對策,使該社區社會管理工作得到進一步加強,為園區建設營造了和諧穩定的良好環境。市直第一(機關工委)聯絡處趙紅委員走訪公園新村居民戶孫孝勇時,當得知他因資料不全、申請換發土地證一年未辦成時,主動幫他找相關人員到實地調查,查找相關證明資料,讓他很快拿到了新證。孟祥英委員在走訪社區居民時,帶頭為身患癌癥的省勞模胡長美捐資,為其募集善款85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