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洪思委員
旅游業是兼具經濟功能和社會功能的綜合性產業,關聯度大、帶動性強,在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對外交往、文化交流及構建和諧社會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旅游業的發展能全面拉動消費、擴大內需、優化產業結構,從而增強經濟發展的活力,為地方經濟發展提供重要的產業支撐。潛江市作為江漢平原、武漢城市圈中的重要城市,如何在“十二五”期間依托楚文化、曹禺名人文化和生態水利等文化旅游資源,融入全國、全省乃至武漢城市圈旅游產業“大循環”,為加快發展我省中部地區文化旅游產業貢獻力量是我們要持續思考的重要課題。
一、潛江市旅游產業發展現狀
1、文化旅游產業開始起步。近年來,潛江市先后修建了曹禺公園、章華體育場等文化基礎設施,對潛江博物館、曹禺戲樓、潛江影劇院進行了維修改造,尤其是建成了國內目前收藏曹禺資料最豐富、藝術品味最高、建筑一流的曹禺紀念館。2010年,為迎接第二屆曹禺文化周, 建設了梅苑、曹禺祖居博物館、市民體育中心等文化旅游基礎設施。在推動文化旅游產業發展上,以發展鄉村游為突破口,引導和扶持農家樂發展,形成了龍灣土雞、鍋巴飯、油悶大蝦、熊口燒臘等知名餐飲業品牌。同時,著力改善接待環境,引進七喜集團投資3.2億元建設五星級賓館,提高了全市整體旅游接待水平。鼓勵華康國際大酒店投資7000多萬元升級改造,打破了潛江市沒有掛牌四星酒店的歷史。2010年,全市接待海內外游客41.71萬人次,同比增長9.05%,完成旅游經濟總收入2.60億元,同比增長10.17%。
2、文化旅游產業發展態勢良好。潛江是荊楚文化的重要發祥地,歷史人文資源極為璀璨,擁有豐富的民間文化資源,花鼓戲、蚌殼精、彩蓮船、皮影戲、傳統花燈、草把龍燈等傳統習俗、民俗風情共計10大類,其中,“兩戲一歌”(潛江花鼓戲、潛江皮影戲、潛江民歌)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草把龍燈、潛江木雕已被列入首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依托市域文化旅游資源優勢,整合歷史文化、民間文化、紅色革命等文化資源,提出了打造“天下第一臺”、“平原第一壩”,建設“中國戲劇之都”的戰略目標,確立了建設水鄉園林生態之城和歷史文化戲劇之都的文化產業定位,著力培育紅色旅游、文化休閑旅游、城市與工程景觀旅游以及石油工業旅游“四大”旅游資源,全面推進曹禺公園(梅苑)景區、龍灣遺址·章華臺主題旅游景區、興隆樞紐水利工程景區、襄岳線(借糧湖、返灣湖)水鄉園林自然風景區“四大”景區建設,努力打造以興隆樞紐水利工程景觀旅游區、龍灣遺址·章華宮主題旅游區、曹禺文化產業園景區為支撐的“三區一線”的文化旅游線路,構建融入“兩圈”(武漢城市圈和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接入“兩線”(“一江兩山”和武漢—長江三峽黃金旅游帶)的大旅游格局。
3、文化旅游品牌的影響正在擴大。借助于曹禺及其故里的影響力,分別于2004年、2010年舉辦了中國(潛江)曹禺文化周,以舉辦第二屆中國(潛江)曹禺文化周為契機,成功申報曹禺文化產業園項目,規劃建設中國劇協曹禺劇本獎創作基地、中國劇協梅花獎藝術交流中心和曹禺大劇院,并以世博湖北館落戶為補充,將曹禺文化向戲劇文化延伸,傾力打造“中國戲劇之都”。依托小龍蝦這一獨特資源,從2009年開始,已經連續2年舉辦了中國湖北(潛江)龍蝦節,使潛江“中國小龍蝦之鄉”的城市文化品牌得到一致認同。兩屆“曹禺文化周”和“龍蝦節”的成功舉辦把潛江市推向了全國,推向了全世界。其中,曹禺文化品牌、龍蝦之鄉品牌、龍灣遺址品牌、花鼓戲品牌更是在節慶活動中聲名大噪,知名度和影響力大大提升。2008年,潛江市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荊州花鼓戲)之鄉”,2011年還被省文化廳授予“湖北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二、幾點建議
潛江的文化旅游業雖然已站在了一個新的起點上,但還有很多方面需要繼續完善,比如,規劃體系問題、擴大宣傳資源特色問題、優惠政策問題、市場主體問題、專業人才問題等,都是需要應對并著力解決的突出問題,為此,特提出以下建議:
1、加大對楚文化、曹禺文化等文化旅游品牌及產業發展的整體支持。我省擁有極其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資源、民間民俗資源,其中楚文化資源在全國是最豐富的,一些文化品牌如武當文化品牌、曹禺文化品牌等都有很高知名度,如我們爭取到的中國劇協曹禺劇本獎創作基地、中國劇協梅花獎藝術交流中心兩塊金字招牌,不僅是潛江的榮耀,也是全省的榮耀,是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載體。建議省委省政府對曹禺文化產業園、龍灣遺址等在全省具有重要重要文化地位的文化品牌及產業進行整體規劃、整體包裝、整體扶持,促進其更好地發展。
2、加大對潛江的項目扶持及資金支持力度。潛江市旅游業發展較晚,基礎較差,但發展潛力巨大,后發優勢明顯。為此,建議在武漢城市圈和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的規劃編制和旅游項目資金的安排上給予潛江傾斜,尤其要在跨區域旅游資源整合、精品旅游線路策劃、旅游主題形象塑造與提升、旅游核心競爭力的培育、重大影響的營銷節事活動策劃等方面加強研究,給予支持。建議形成與武漢城市圈和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其他城市的旅游聯動機制,加強圈內重點城市的協作,實現資源共用、客源互流、市場共建、信息互通、文化互融、節慶互動、利益共享。
3、不斷拓寬融資渠道。建議省政府及圈內各地各級政府要隨著財政收入逐年增長,不斷加大對武漢城市圈和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建設的資金投入力度。同時,應充分發揮投融資平臺作用,廣泛運用市場化的辦法,不斷拓展新的投融資渠道,積極培植旅游市場主體,為旅游業的持續發展不斷注入生機和活力。
發言人單位及職務(職稱):潛江市委常委、宣傳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