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湖北省委員會
湖北是科教大省,科教實力在全國位居前列,近年來科技服務業發展較快,但整體水平仍在全國偏弱。要充分利用湖北科技服務業潛在的巨大空間,加快發展我省科技服務業,為湖北跨越式發展提供重要的新增長點。
一、湖北科技服務業發展的現狀
(一)科技服務業總體發展水平弱于湖北經濟實力特別是科教實力在全國的地位
1、研發人員占比偏弱,主要科技服務業就業人數比重過低。第二次全國科技清查顯示,湖北研究與試驗發展(R&D)人員數13.2萬人,居全國第8位。但4.1%的占比低于常住人口4.3%、戶籍人口4.6%的全國占比。湖北城鎮單位主要科技服業行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和“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查”)就業人數15.3萬人,居全國13位,占全省就業人數的比重為3.1%,居全國17位,明顯弱于湖北經濟實力水平。
2、主要科技服務業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偏低。2009年,湖北主要科技服務業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20.2億元,占全省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1.5%,占比居全國17位,明顯落后于湖北在全國經濟位次。
3、湖北R&D關鍵投入和產出名次不低但水平偏低。投入方面,2009年,湖北研發經費213.5萬元,居全國第9位,但只占全國的3.7%,明顯低于人口占比,且只有江蘇的30.4%。產出方面,湖北專利申請數居全國第8位,但只占全國的3.2%,明顯低于人口占比,且僅占廣東的19.2%。
(二)主要科技服務業發展較快但水平趨弱
1、主要科技服務業增加值增長快,但規模偏小比重偏低。2010年,按全省423個研發機構數計算,每個單位增加值僅702萬元,遠低于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平均產值1.34億元的水平。
2、從業人員結構不合理,部分行業人數比重低且增長慢。2009年,湖北專業技術人員中,科學研究人員和農業技術人員分別僅占0.8%和2.3%,教學和衛生技術人員比重高達86.5%,在實業部門的工程技術人員比重只有約10%。2010年,湖北核心科技服務業“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查業”人數與2005年相比年均增長較慢,只有3.5%,低于大多數行業;其占全省在崗人數的比重為1.6%,低于2005年的1.8%。
3、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占比、來源結構不盡合理。2004-2010年,我省“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查業”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平均增幅達38.5%,高出全省平均增幅9.6個百分點;“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的投資平均增幅僅0.4%,占全省投資額比重,從2004年的3%下降到2010年的0.7%。在投資來源中,國有控股和集體控股投資比重明顯高于全省平均值,而個人控股和外資(含臺港澳)則明顯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三)科技服務業投入和成果上升較快但成果轉化效率不高
1、投入和成果數量上升較快但結構和質量上呈弱態。“十一五”期間,從投入看,人員投入年均增長8.3%,經費投入年均增長25.7%。從產出成果看,三項專利申報數年均增幅高達35.1%,但含金量高的發明專利少,2010年全省17364件三項專利授權中,有含金量的發明授權僅2025項,僅占11.7%.
2、科技研發支出方向趨向合理,但成果仍存在很多不足。基礎性、應用性開支比重下降,實驗發展性開支比重上升,支出方向不斷改善。成果不甚理想:全省應用性成果數量上升,但年均增長僅3.8%,基礎性成果數量下降;成果主要分布在工業、農業和醫學三塊,且工農業所占科研數量明顯偏少;企業所屬完成成果數量上升,但院校所屬和政府所屬完成數量下降。
3、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低。企業R&D經費支出占產品銷售收入的比重、企業R&D經費占工業增加值的比重是衡量自主創新能力的重要指標。前者高于6%才能保持企業創新,后者在發達國家普遍超過20%。而我省2009年兩項比重分別只有1.2%和3.7%。
4、科技活動數量較活躍但質量待提高。省級各種學術協會、學會有規模,縣級以上學術協會和學會科普活動活躍,科技下鄉講座、咨詢和實用技術培訓火熱。但許多科技活動只重數量不重質量,科技服務的主要質量性指標即實現的合同金額逐年下降,2010年完成4.34億元,不足2005年的70%。
(四)各市州間科技服務業發展差距過大
科技服務業過分集中于重點城市,各市州科技服務業綜合實力很不平衡。湖北科技服務業主要集中在武漢、宜昌和襄陽,其他市州科技服務業發展落后。各地區科技實力幾乎都與當地GDP水平不相匹配。
二、湖北科技服務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產業重視度不夠
湖北科技服務業有一定發展,但長期普遍存在的“散、小、弱”、人才缺乏、部門和行業空缺等一系列問題沒有從根本上解決,重大突破很少。各級政府部門、企業中存在大量科技服務功能,但沒有將其獨立出來,并引導發展壯大。有些管理部門對推動高科技服務業畏難或輕視,對某些科技服務業任其消亡。
(二)體制機制不暢
湖北的科技服務業管理部門主要是科技廳(局)、發改委、教委和科協,由于管理多頭,分工負責不嚴格,對科技服務企業強有力的直接規劃、扶持、主導和考核較弱,且職責、定位不清。科技服務業的發展必須引入市場,許多功能應從政府部門的手中下放給市場。我省產、學、研各自數量上有優勢,但轉化為生產力的水平不高,原創技術很少。
(三)措施、力量失衡
一是相比自然科學,社會科學被忽視。二是重工業科技,輕農業科技。三是重研發項目,輕其它業務。四是相比先進,基礎服務和研究尚可,應用服務和研究較差。五是不同行業的科技服務業力量懸殊。六是科技服務業與其相近產業相比發展極其落后。七是由于湖北工資水平較低,大量科技服務業人才流失。
三、對策與建議
(一)加快湖北科技體制機制改革
1、強化湖北科技管理部門的協調能力,科技、發改和教育部門應分工協調,各負其責,大力指導引導,推動科技服務業發展。
2、加大產、學、研體制、機制改革突破力度,倡導敢為人先精神,打破舊的產、學、研體制機制,積極創建項目方(專家專利)與企業創業(投資)方之間的聯系機制。
3、目前湖北科技管理部門對高科技和強大行業的支持大,對小行業和基層的科技服務業支持偏弱,要強化建立小行業、基層科技管理體系,提高全民科技水平,發展壯大科技服務業。
(二)加強科技重點工作
1、重點建設科技功能區。支持武漢建成現代科技服務中心,宜昌、襄陽建成區域性分中心并爭取成為國家創新試點城市,加大對重點項目發展的支持,特別是大力支持生產性科技服務網絡建設。
2、重點扶持發展分行業相應的科技服務業。利用政府與市場推動相結合,特別是在初始發展階段。
3、支持一批大型科技服務企業發展。東湖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武漢未來科技城是開創性的領軍式重大項目,要加快建設,總結經驗,在全省推廣。
4、加快發展科技中介服務和行業協會。
5、加快企業的科技服務業與其制造業既融合又相對獨立地發展。
6、推進教育體制改革。科技進步的根本是教育,要建立技術與教育相互快速進出的體制,培育創新型教育和知識保護思想。
(三)加大產業、財政和金融政策傾斜力度
1、加大產業政策支持力度。各管理部門要制定“加快湖北科技服務業發展的決定”、“湖北科技服務企業進農村、下基層管理措施”等政策。
2、加大財政、金融的傾斜支持力度。財政、金融部門應制定傾斜支持科技服務業發展的具體實施辦法,保證該產業穩步、可靠、持續成長。財政重點支持科技基礎設施和創新平臺建設,如生產力中心、技術產權交易市場、科技服務業產業園(科技城)、科技創業平臺等,并制定對科技產業發展好的實施追加投資和獎勵機制。金融部門重點支持創新項目建設。微型和新興科技服務企成長性強、對就業和經濟貢獻,但在初期發展力量單薄,應加大對其資金扶持力度。
(四)加快科技服務業大發展的科學規劃
1、制定高成長的中長期規劃,比如專利數量倍增計劃。
2、制定資源配置調整規劃。加大不同功能區的資源配置調整力度,龍頭城市武漢配置更趨向高、精、尖方向,加大其它城市的基礎力量配置力度。
3、規劃好科技服務業為制造業和農業服務、為創新型湖北服務路徑。
4、做好集聚發展和分散發展相結合的規劃。重大攻關型要積聚發展,基礎型要分散發展。
5、調整科技普及工作規劃方法,逐步實現從“每人發放一本科普書”向“發展具體項目和企業”轉變。
(五)加快科技服務業人才隊伍建設
加大對科技服務型人才重視、吸引、引進力度。改變湖北投資教育人才有力度,但重視、吸引、引進實業界人才力度偏弱的局面。各部門對科技型、創新型人才應給予更高的重視,在干部使用政策上向此類人群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