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一区在线_亚洲精选一区二区_精品国产电影一区二区_久久99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三区

首頁 >政協委員 >委員建言 >議政建言

我省農村食品安全的現狀、問題與管理對策

2014-09-15 00:59:20  
字體大小:【

 

民盟湖北省委員會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廣大的農村地區是食品產業鏈的源頭,是食品安全的基礎。由于農村信息比較閉塞、發展相對落后,政府對食品安全監管難度較大,農村也是假冒偽劣產品和不安全食品的重災區。做好農村食品安全監督管理工作,不僅事關千千萬萬農村居民的身體健康,還能從源頭上把好廣大人民群眾的飲食安全關。

    一、湖北省農村食品安全的現狀與問題
    1、各地食品安全工作發展不平衡,法制建設仍顯滯后,監管體制尚未理順。由于各縣(市、區)、鄉鎮食品安全工作思路、方法和工作效果的差別,發展仍不平衡。部分縣(市、區)、鄉鎮食品安全監管體制改革仍未到位,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工作的系統性。人力資源、檢驗檢測資源、信息資源分散,以致職能重疊、監管缺位、執法空白等現象依然存在。特別是在分段監管環節鏈上,彼此間缺乏及時有效的配合協作,導致各單位力量不能緊緊圍繞各級政府統一的食品安全工作目標開展。現行監管食品安全的相關法律和部門規章雖有140多部,但《食品安全法》的相關地方食品安全配套法規、制度還需進一步完善。對涉及食品安全的地方法規、規章和規范性文件仍需進一步清理。

    2、監管經費亟待增加,人員編制不能滿足工作需要。食品監管經費投入不足,是全省的共性問題。很多縣(市、區)雖將食品安全委員會辦公經費列入同級財政預算,遠遠不能滿足食品安全綜合協調監督管理的需求。縣(市、區)衛生、工商、農業、食品藥品監管等部門,除工資、辦公經費外,基本無執法經費,例如,各縣(市、區)集鎮農貿市場內設立的農藥殘留快速檢測點和動物檢疫點,但由于缺乏經費,抽樣量少,覆蓋率低。在農村,檢驗檢測設備緊缺,憑肉眼、憑經驗執法在基層仍較突出,執法行為缺乏有力的科技支撐。一些監管部門自身建設投入不足,執法人員培訓不夠。

    3、源頭管理力度不強,安全隱患突出。隨著中心城區食品安全監管力度加大,大量過期、假冒偽劣食品轉入鄉(鎮)農村市場,加之農村人口文化素質偏低、收入不高,價廉假劣食品有了市場空間。由于農村監管面大、量多,食品藥品監管、質監、衛生等執法監督部門在鄉(鎮)一級均無機構,有效的監管難以實施。在生產環節,一些農民盲目追求利潤,在種植、養殖中違規使用化肥、高毒高殘留農藥、激素、抗生素、瘦肉精,致使大量不安全食品流入市場。在加工環節,尤其是城郊結合部及農村的小型生產加工廠衛生環境差,嚴重影響食品安全。在流通環節,一些流動性攤點、熟食攤點存在無照經營等問題,農貿市場、超市和中小學周邊,已經成為出售“三無”食品、假冒偽劣食品、過期變質食品的主要區域。在行政許可證的發放上,由于監管范圍不清晰,許可證的核發也面臨諸多不可忽視的問題。

    4、農村食品生產經營投入不足,“低、小、散”問題比較突出。農村食品生產經營單位普遍人員素質低、經營規模小(其中不少是夫妻店)、分布范圍廣;生產經營的布局不合理,功能區未能做到區分隔離;生產企業的加工工藝簡單,技術條件落后;生產停留在對產品的初加工階段,精深加工產品少,附加值不高。據調查,農村食品從業人員的文化程度初中以下的占80%,對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標準化生產技術不了解;約20%的從業人員從未進行過健康體檢。生產企業的管理水平低,質量控制手段弱,無標準生產現象嚴重,質量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進廠原料把關不嚴、存儲設施不標準、生產記錄不完善。

    5、食品安全知識宣傳不力,安全意識不強。在農村,對食品安全知識宣傳的力度和深度不夠,尚未形成濃厚的社會氛圍。一方面,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重要性認識不深,防范假冒偽劣食品的能力差,自我保護意識欠缺;另一方面,一些食品生產經營者的法律意識淡薄,相關部門教育管理不到位問題突出。由于受教育水平、飲食習慣及信息不發達的影響,食源性疾病仍是農村食品安全領域的重要問題。

    二、解決湖北省農村食品安全問題的對策建議
    1、將我省農村食品安全工作全面納入國家食品農產品安全監管體系,統一規劃部署和管理。在全省乃至全國一盤棋的格局下,嚴格農村食品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環節監管,完善食品、食品添加劑和食品相關產品基本監管制度,督促食品加工企業依法承擔質量安全主體責任;落實食品質量安全區域監管責任制。積極參與全國食品安全各項專項整治活動,加強橫向聯動,讓不安全的食品農產品和違法分子無處藏身,始終保持食品安全監管的高壓態勢,避免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發生。

    2、加強農村食品農產品安全衛生監督管理能力建設,嚴格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強化農村食品安全領導小組的職能,增加相應的人力物力資源配置,對政府監管人員進行科學監管知識的培訓,提升其監督管理能力,確保食品安全領導小組的組織協調職能落到實處。重點加強市場準入、源頭管理、過程監督、抽查檢驗等環節的監管力度。

    3、引入科學的風險管理理念,全面推進分類管理模式,實行動態監管,切實將工作重心轉移到高風險產品和重點環節。首先要全面準確地分析和認識農村食品農產品可能存在的質量安全風險,分清主次,統籌風險管理;其次本著預防為主的原則,采取科學的風險管理措施,對關鍵控制環節實施分類管理,將農村有限的監管力量放在高風險環節的監管上。同時要加強對涉及安全、衛生、健康的大宗食用消費品的監督管理,加強食源性疾病、有毒有害物質和農產品質量動態監測與分析,確保農村食品農產品安全。

    4、建立和完善農村食品安全監管長效機制。結合湖北不同地域農村實際情況,整合現有資源,構建農村食品農產品有毒有害物質和食源性疾病監測、排查、風險預警、應急處置和農村公共衛生安全保障五大體系。建立健全農村食品質量安全風險監測制度,加強日常抽查監測,加大對質量安全問題嚴重的重點產品和重點區域的風險監測力度,及時發現和有效防范質量安全風險。加強質量安全風險分析評估,對風險監測信息進行科學研判,對系統性質量風險及時發出預警。建立完善風險應急預案,提升風險應對和處置水平,把食品安全隱患解決在萌芽狀態。

    5、提高農村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能力。研究分析湖北農村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重點和特點,有針對性加強農村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對機制建設;進一步完善農村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指揮體系;加強應急隊伍和應急能力建設,成立應急處置專家組、工作組或工作隊;加強對一線執法人員的培訓;進一步加強與各部門的合作,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有效納入地方應急管理體系中。

    6、完善食品安全執法打假工作機制,加大違規違法案件的執法查處力度。圍繞重點產品如瘦肉精肉制品、地溝油、有毒蔬菜、問題乳粉及水產品等,組織開展持續的執法整治行動,結合監測監管工作中發現的違法違規問題,積極開展各地職能部門間橫向協作,聯合執法,做到“查處一起案件,警示一批企業,規范一類行為”。

    7、提升政府職能部門服務意識和服務能力。進一步發揮各級食品安全領導小組的作用,協調各成員單位形成合力,為群眾解決實際問題。充分發揮群眾舉報投訴、咨詢服務、風險監測、打假指揮功能,提升政府執法打假綜合服務能力。在提升農村食品農產品產業化和標準化水平、大力發展品牌農業、推動綠色食品、無公害農產品、良好農業規范和有機食品認證等方面,主動作為、加強指導、提高服務水平,從而提升農村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總體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