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工黨湖北省委員會
經過多年努力,我省大別山農村地區衛生事業面貌發生了深刻變化。但是,該區衛生事業發展依然滯后于經濟和其他社會事業發展,尤其是農村衛生事業發展嚴重滯后于城市,農村衛生醫療服務體系面臨著更大的挑戰。
一、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
1、農村公共衛生體系不健全,重大疾病預防控制任務艱巨。當前,大別山地區傳染病患病人數仍居高位,結核病、肝炎等傳統型傳染病仍在威脅人民群眾的健康。腸道傳染病、微量營養素缺乏病、婦女孕產期疾病、地方病和寄生蟲病等防治任務在農村依然很重。艾滋病、非典、人間禽流感等新發傳染病又加重了農村疾病預防控制工作的難度。與此同時,由于農村居民生活環境、勞動環境和生活習慣的變化,惡性腫瘤、高血壓、心腦血管病、糖尿病等嚴重疾病的患病人數在農村也不斷增加。大別山農村地區出現了急性傳染病和慢性嚴重疾病并存的狀況。鄉、村兩級缺乏必要的監測檢驗設施和經費保障機制,不能有效預防、監測、發現、報告、處置傳染病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2、農村醫療衛生人才資源嚴重不足,不能滿足農村群眾醫療衛生需求。據統計,目前大別山農村地區鄉鎮衛生院人員中,本科畢業生僅占1.6%,大專生占16.9%,中專生59.9%,有21.6%的衛生人員沒有任何學歷,難以承擔繁重的醫療衛生服務任務。2010年大別山地區每千人口床位數是2.1張,低于全省3.47張、全國3.52張的平均水平;每千人口執業(助理)醫師數1.20人,低于全省1.55人、全國1.76人的平均水平;每千人口注冊護士數0.9人,低于全省1.56、全國1.52的平均水平。衛生人才總量不足,加之優秀人才不斷外流,進一步加重了基層醫療人員的負擔,2010年大別山農村地區鄉鎮衛生院醫師人均全年擔負診療1674.3人次,比上年1398人次的工作量增長了19.7%;擔負日平均415.73張住院醫療床,比上年357張的工作量增長了16.5%。
3、農村醫療衛生公共財政投入不足,“以藥養醫”模式加重了農民負擔。由于大別山農村地區醫療衛生公共財政投入不足,醫療機構的運行機制目前主要靠向群眾就診收費維持運行和發展。有些醫療機構盲目追求收入,出現了損害群眾利益的現象。“以藥養醫”的機制導致醫療機構開大處方,賣貴重藥。另外,由于醫務人員技術、學歷水平不高,一些新添的設備無法充分發揮其效能。一些本可以在鄉鎮衛生院得到解決的一般疾病,要到城里去看,更增加了農民的就醫負擔。
二、主要建議
大別山農村地區衛生事業的發展不僅能提高廣大農民健康水平,也可為老區經濟的持續增長和社會全面進步提供充足的人力資源和智力支持,對于促進老區的和諧穩定和經濟社會發展,推動湖北大別山革命老區經濟社會發展試驗區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為推進大別山農村地區衛生事業發展,特提出建議如下:
1、著力推行新農合市級統籌,提高農村群眾受益程度。當前大別山地區新農合市級統籌的主要內容是“八統一”(政策制度、籌資標準、補償范圍、基金管理、報銷政策、服務監督、信息管理、經辦機構建設)。還需要著重完善三個方面的內容:全市的參合農民在全市醫療機構可以自由就醫,在市域內相鄰縣、鄉醫療機構發生的醫藥衛生費用同等同比報銷;建立健全基金預警機制;加強對省、市定點醫療機構的“管理對接”和“報銷直補”工作。
同時,在新農合基金可承受范圍內,逐步擴大重大疾病救治試點的病種范圍,提高農村兒童白血病、先天性心臟病醫療保障水平。重點考慮逐步將重性精神病、終末期腎病、乳腺癌、宮頸癌、耐藥結核病、艾滋病機會感染等疾病救治納入試點。
2、加強農村醫療衛生機構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服務質量。建議大力加強大別山農村地區鄉鎮衛生院基礎設施建設。針對鄉鎮衛生院在區域中的地位,加強分類指導。各衛生院按照醫療業務區、公共衛生服務區和生活區“三區分隔”,門診部、住院部、公共衛生部和感染疾病部“四部獨立”的規范格局進行建設。
爭取實現每個行政村都有村衛生室或聯辦衛生室。在用好中央資金的同時,多渠道籌集資金,改善條件,消除“衛生服務的空白村”,方便農村居民就近就醫。結合“百鎮千村”中關于規范化建設的標準,按照“五室分開”(診斷室、治療室、觀察室、處置室、藥房)、制度一致、標示統一,建設和改造村衛生室。按照“五有”措施(看病有記錄、取藥有處方、收費有票據、進藥有憑證、收支有項目),規范村衛生室各項工作,切實提高村衛生室的醫療衛生服務質量。
3、加大對農村衛生院投入,推進基本藥物制度,扭轉以藥養醫機制。加大對大別山農村地區衛生院投入,其運行成本通過服務收費和政府補助補償。糾正農村衛生院的逐利趨向,回歸公益性。逐步解決農村衛生院人事、編制、供給、社會保障等難題。
轉變農村衛生院運行機制,扎實推進基本藥物制度。農村衛生院需要嚴格界定服務功能,明確規定使用適宜技術、適宜設備和基本藥物,大力推廣中醫藥,為農民提供安全有效和低成本服務。充分發揮好市場作用,做到基本藥物招標環節公開、公平、公正。落實好基本藥物醫保報銷政策,讓醫務人員愿意開,患者愿意用,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愿意配,真正成為臨床首選藥物。
4、加強農村醫療衛生人才培養,穩定鄉村醫生人才隊伍。加大大別山農村地區醫療衛生人才引進力度。建議農村衛生院在編制范圍內招聘醫學院校畢業生不受當年指標限制。農村衛生院引進具有中級及以上職稱的適用性人才,人事部門對單位用人編制、調動及家屬調動等方面要給予優惠政策。
建立穩定的鄉村醫生補償機制,通過基本醫療服務、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和政府合理補助等多渠道保證鄉村醫生的合理收入;努力改變鄉鎮衛生院技術人員無房住、住危房、住業務用房、院外租房的現狀。依托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努力解決鄉村醫生養老問題,為鄉村醫生建立高于一般農民待遇的養老保障制度。
5、加強對新農合定點醫療機構的監管。進一步建立健全新農合定點醫療機構的準入和退出機制,加強對鄉鎮衛生院和民營醫院的監管,對服務意識差,群眾滿意度較低、費用控制不力的醫療機構堅決予以退出。建立定期通報制度,針對定點醫療機構參合農民的就醫人次、例均費用等情況進行通報,廣泛接受社會監督,引導醫療機構主動控制醫藥費用,防止住院率不合理增長。
6、全面推進新農合信息化建設。信息化管理是當前新農合工作的重要任務,是新農合高效管理的必然要求。一是加快參合農民磁卡的發放工作。二是完成市、縣、鄉三級定點醫療機構與新農合管理信息系統實現連通。三是加速新農合管理信息網絡覆蓋到村衛生室的工作,實現所有村衛生室使用新農合管理信息系統即時結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