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一区在线_亚洲精选一区二区_精品国产电影一区二区_久久99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三区

首頁 >政協委員 >委員建言 >議政建言

進一步加強我省新型農村科技服務體系建設的建議

2014-09-15 00:59:19  
字體大?。骸?a href="javascript:;" class="font01">大

 

民盟湖北省委員會


    我省農村經濟較快,產業集聚度和產業化水平明顯提高,已經初步形成了油菜、水產、畜牧、蔬菜、木材、特產資源等支柱產業,并產生了一大批特色明顯、市場廣闊、效益顯著的龍頭企業。我省在農業生物技術、農業工程技術和農業信息技術等農業高新技術研究與開發方面,取得了較好進展,但也有很多科研成果不能傳到急需的農民手中,形成閑置,無法轉換為產業。因此,目前我省最需要解決的問題是加快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創新農村科技服務體系。

    一、我省農業科技服務體系存在的問題和困難
    1、基層科技服務機構體制不順。一方面,我省鄉鎮機構改革后組建了鄉鎮農業服務中心,實行以鄉鎮政府管理為主、縣級主管部門業務指導為輔的管理機制。這種管理機制導致鄉鎮、民政部門和農業部門都無力去管。另一方面,我省科研機構由于分屬不同的部門,地方、條塊分割、自我封閉的現象比較嚴重,造成項目低水平重復和科技資源的嚴重浪費。各級政府的科技管理基本上是行政管理,忽視了農業科技的自身規律和特點,不利于出成果、出人才、出效益。

    2、農村科技服務人才匱乏。農業技術高級人才不足,農業科技人員處在農業生產第一線的較少,實行“以錢養事”,導致了農村科技服務人員外流、在崗人員出工不出力的問題嚴重存在。

    3、農村科技服務效率不高。受機構、人員編制、財力和科技人員素質等條件的制約,農村科技服務人員數量的不足,只能是“走馬觀花”、“蜻蜓點水”式的開展一些培訓講座,更沒有足夠的時間、精力和財力去研究、開發、推廣新產品、新技術。

    4、農村科技服務評價機制不優。高校和科研院所作為事業單位,其資金來源以政府財政撥款為主,主要任務是完成政府下達的科研課題,研究成果往往缺乏市場化、商品化、產業化導向??蒲薪涃M的投入過于看重技術機構的名氣,從而使得那些真正有實用性、滿足農業需要的成果常常得不到充足科研經費的支持。

    5、農業企業創新能力較弱。由于歷史與體制的原因,我省農業企業發展歷史較短,資金和技術儲備先天不足,政府科技投入主要集中在科研院所和高校。而農業企業創新,既要花巨資購買或引進新產品,又要斥巨資進行市場推廣,風險大、成本高、回報期長,企業自主科技創新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一直沒有實現突破性發展。雖然近年來我省農業企業對技術創新重視程度在逐步提高,但目前農業企業創新能力依然較弱,還沒有成為全省農村科技服務創新的主體。

    6、農技協作用發揮不明顯。科普協會、農技協由于在資金、信息、技術等方面的嚴重不足,在推進科技入戶、帶動農民發展、開拓銷售市場、提供營銷服務、疏通銷售渠道上顯得力不從心。

    二、加強我省新型農業科技服務體系建設的對策建議
    1、建立新的統籌協調管理機制。建議成立一個有權威、能拍板、高效運行的領導小組,組長由省領導擔任,領導小組成員由省政府辦公廳、省農業廳、省教育廳、省科技廳、省財政廳、省發改委、省委組織部、省委宣傳部、省委農辦、省農科院、華中農業大學等相關單位負責人組成,建立有效的協調配合機制,集中人力物力財力,支持扶植農村科技服務組織發展。

    2、加快推進農技推廣體系改革。按照“強化公益性職能,放活經營性服務”原則要求,在機構設置、職能界定、編制核定、補充人員安置以及債務化解等方面進行重點改革,理順體制和機制,大力推廣武穴、公安等地的派駐制模式。逐步恢復鄉鎮農技服務中心的事業單位性質和農技人員的事業編制,所有經費都納入財政預算和實行國家補貼,從根本上盤活農村科技服務體系體制機制,使其真正成為農技推廣的主渠道、農業科技創新創業的主力軍、農民增收致富的主動力。

    3、加強農村科技服務人才隊伍建設。積極支持科研院所、高等學校和各級涉農機構的專業技術人員,與農村各類科技服務機構結合,通過技術指導、項目開發、試驗示范、技術培訓等多種方式開展科技服務,帶動農村科技服務人才隊伍建設;引進、培養和使用高層次人才,造就一大批學科帶頭人、科技型企業家、高級科技管理專家、技術專家和農民專業技術人員;強化繼續教育,加速知識更新,努力提高縣鄉農村科技人員的業務素質和服務能力;逐步壯大科技特派員、鄉村能人、農村星火帶頭人及大學生村官等鄉土科技服務隊伍,發揮其技術“二傳手”的作用。

    4、創新科技服務人員考核機制。對農業科技服務人員的考核應由發表論文數量、項目經費額度等指標轉為“蹲點”天數、帶動農民增收程度和數量、高新技術普及率、產業規模、各單位滿意度等指標。

    5、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打破行政地域界限,以“湖北省農業科技創新中心”為核心,整合在鄂農業科研機構、各市州科研資源、縣市區技術推廣力量和農業企業科研人員,開展統籌協調、分工合作的攻關大聯合,快出成果、出大效益,增強科研成果的市場適應性,提高全省農業科技的轉化程度和推廣應用的水平。同時,鼓勵地方農業科研機構與基層政府開展科技合作,在基層農業管理部門及推廣機構中設置成果轉化崗位,探索構建“地方級農業科研機構——基層農技推廣部門——村級農技推廣員”的科技服務體系,建立地方農業科研機構與基層農技推廣部門穩定的項目合作和業務指導制度,鼓勵科技人員“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把成果留在農民家”,促進科技成果盡快應用于生產、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6、加強農業科技信息服務平臺建設。通過完善智能化農業信息技術應用及服務平臺、農村遠程教育網絡平臺建設等服務方式,建立功能齊全、信息完備、高效共享、反饋靈敏的信息咨詢服務體系,為科技服務組織機構及時提供技術指導、項目開發、試驗示范、技術培訓等科技信息服務。

    7、形成穩定的投入增長機制。一方面加大資金投入。對公益性服務投入實行全額撥款,保證人員經費和履行公益性職能所必需的業務經費。另一方面加強政策扶持。充分利用創業投資、擔保、貼息、減免稅費等手段,拓寬融資渠道,努力改善農村科技服務組織的基礎工作條件。充分利用風險投資、創業投資、農民自籌等多渠道探索金融對農村科技服務體系建設的支撐方式,加強“科”“銀”結合和社會融資。

    8、培育農業科技型龍頭企業。對已認定的龍頭企業,要進一步加大培植力度,充分發揮其市場主體作用,探索形成以農業科技型龍頭企業為核心的“企業+協會+基地+農戶”等形式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模式,不斷提高農業科技服務的整體效果和水平;努力培育涉農高新技術企業,不斷提高其創新能力,加大農業生物技術、信息技術等高新技術在農村特色優勢產業上的轉化應用能力,形成新的農村經濟增長點。

    9、促進農村合作經濟組織規范發展高效運行。加強農村合作經濟組織運行管理,提高運行質量,使其真正發揮橋梁和紐帶作用,逐步壯大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實力,形成新的市場主體。管理部門要指導農村合作經濟組織依法開展活動,在職稱評審、經濟活動中提供高效服務,為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壯大保駕護航,使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成為農業進步、農民增收、農村發展的主力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