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建湖北省委員會
中部崛起是中共中央在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實施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之后提出的又一項重大舉措,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必然要求,也是貫徹中共中央提出的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人力資源豐富是中部地區的重要優勢,搞好人力資源開發對于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要把湖北建成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戰略支點,人力資源開發顯得尤為緊迫。在此,將中部地區人力資源開發作為一個整體來探討,所提對策建議適合包括湖北省在內的中部地區各省份。
一、中部地區人力資源現狀
在生產要素當中,中部地區資金、技術、管理都不占優勢,唯獨人力資源豐富。就目前看,人口眾多是中部崛起的“沉重包袱”,把“沉重包袱”變成財富,就是要把勞動力資源變成人才資源。中部六省是人力資源大省,總人口超過3.6億,但人才數量相對不足,并非人力資本大省,而這加劇了中部人才的“塌陷”。據資料顯示,中部地區專業技術人才總量993.4萬人,占全國專業技術人才總數的32.2%,只相當于東部地區的三分之二;每萬人中專業技術人才220人,低于全國平均241人的水平。應該說,中部地區尚處于人才輸出、人才流失的尷尬境地和不利地位,人才的現狀還不能完全適應中部崛起的新要求。
因此,促進中部崛起,研究中部地區經濟發展模式,不能不研究中部崛起人力資源開發。中部人才資源開發的戰略選擇很重要,要注重差異性,認清中部六省各自優勢的相似性,選擇各省產業的發展特色。既要抓好基礎教育,提高未來勞動者的整體素質,又要結合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加強職業教育和成人培訓;堅持人才優先發展戰略,為高新技術的發展以及社會全面繁榮作好人才儲備和智力支撐。要充分發揮武漢、鄭州、長沙等中心城市科研院所眾多,人才儲備豐厚優勢,對人才開發體系建設不斷創新,從引進、使用、培養、激勵四個方面,推進科技人才隊伍的建設,引導和推動企業根據自身特點建立不同的技術創新模式,形成以企業為主體,科研機構、高校、政府機構、中介服務機構和金融系統相互聯動的創新網絡及人才資源開發運行機制,充分利用豐富的勞動力資源,使中部六省地區人才資源開發能力不斷發展和壯大,形成中部崛起的人才支撐點。
二、中部崛起人力資源開發的機制及建議
(一)政府引導制定系統的人力資源開發規劃
“人力資本”概念自20世紀80年代傳到中國之后,得到了廣泛的傳播,其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日益為人們所認識。但也應看到,人們對于人力資本的認識還不夠全面,尚需深化。一是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各地仍然比較重視物質資本的投入,把人力資源開發方面的投入置于被動從屬的地位。二是在人力資源開發過程中,各地往往只重視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方面的投入,而不注重人力資本建設在其他方面的投入。如增加衛生保健方面的投入,有利于提高勞動力資源的素質,擴大人力資本總量。三是在人才培養方面,各地往往只重視高級人才的培養,而不注重適用人才的培養;只重視普通教育,而不注重職業教育;只重視正規教育,而不重視各種形式的非正規教育。四是在觀念上,依然把居民消費僅僅看作是個人滿足消費偏好的行為,因此在政策上往往只重視居民消費在拉動總需求方面的作用,而不重視居民消費對于人力資本增長的作用。因此,中部各地必須深化對人力資本的認識,全面正確地理解人力資本概念,并以此為基礎制定系統的人力資源開發戰略。
(二)加大基礎教育的投入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公共教育經費占GNP的比重不斷提高,1999年達到2.79%。但是,與世界其他國家相比,比重仍然偏低。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調查數據,我國人均教育公共支出為發展中國家平均水平的1/4,在世界153個國家和地區中名列第145位。據國家教育部統計,2010年中部六省預算內教育經費為786億元,預算內支出為678億元,兩項指標僅與東部的江蘇、山東、廣東三省之和相當;2010年中部地區預算內教育經費、預算內教育支出分別較上年增長8.4%、8.6%,而東部地區分別增長了14.2%、12.8%。在人才教育培養投入上,一方面,中部地區地方財力較弱,無力將更多的財政資金投入到基礎教育之中。目前,中部地區因貧困而輟學的兒童較多,影響了國民整體素質的提高。另一方面,中部地區居民收入普遍低于東部地區,家庭教育經費支出也低于東部的水平。因此,中央政府應責無旁貸發揮均衡教育資源的作用,將中央政府掌握的資金更多地投向中部地區基礎教育領域。中部各省也要加大對基礎教育的投入,為人力資源開發打下堅實基礎。
(三)完善信貸體系,積累人力資本
從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來看,人力資本具有與物質資本3-5倍的價值。在發達國家的資本市場上,人力資本投入的資金籌措遇到的障礙要比物質資本投入的資金籌措要少得多;而在國內資本市場上,遺憾的是,人力資本投入的資金籌措遇到的障礙要比物質資本投入的資金籌措多得多。
為促進高等教育的發展,1999年中國開始試點國家助學貸款制度,2000年中國全面推開了這種制度。政策規定每個高校20%的困難學生可以申請貸款,每人每年最高貸款額為6000元,還貸期限為8年,貸款學生考上研究生后,還貸期限順延。根據全國普通高校在校生人數估算,全國國家助學貸款每年的正常貸款額應為80億元,但這些年累計才放貸24億多元,貸款學生總數不到30萬人。這種放款不足現象的產生,不是因為貧困大學生不需要助學貸款,而是因為金融部門出于風險防范的考慮制定了過于苛刻的貸款條件,使得需要助學貸款的大學生望而卻步。資助困難學生是政府的責任,為解決這一問題,中部各地必須制定完備的配套措施,設立中部人才崛起基金,開辦中部發展銀行,充分考慮教育行政部門、金融部門、財政部門、高校以及學生和家長各方面情況,落實支持無擔保的國家助學貸款的發放,既要保證銀行資金的安全,積極配合經辦銀行做好誠信還貸的教育和管理,又要保證貧困家庭的學生能夠得到必要的貸款。
(四)正確處理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的關系,合理配置教育資源
教育資源有限,落后地區的教育資源更為有限。合理地配置教育資源,實現教育資源效益的最大化,是中部地區人力資源開發面臨的重要課題。在人才教育培養投入上,中部地區對人才的繼續教育投入嚴重不足。要加快建立起以職業能力為導向,以工作業績為重點,注重職業道德和職業知識水平的技能人才評價新體系,突破比例、年齡、資歷和身份界限,促進技能人才更快更好地成長。將加強高技能人才培養與建設終身教育培訓體系相結合,與推動職業培訓的整體工作相結合,帶動職工崗位培訓、再就業培訓、創業培訓、青年就業培訓和農民工培訓。全面推進國家高技能人才培訓工程。大力表彰做出突出貢獻的技能人才和有關企業、培訓機構,并給予精神鼓勵和物質獎勵。
中部人才在地域分布上,過于集中在少數省會大城市,而在中小城市和廣大農村人才極度匱乏。在行業分布上,中部人才過于集中在機關事業單位,其數量占中部人才總量的80%左右,而全國平均只有59.5%。在事業單位中,中部人才主要集中在衛生、教育行業,這兩個行業的專業技術人員占中部專業技術人員總數的63.3%,而農業技術人員和工程技術人員只占18.2%。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中部各省普遍需要農牧業實用人才和工程技術人才。例如湖北省,大量需要具有高級技術等級及職業技術資格的技師和技術工人,其中,對中級工的需求仍居首位,占總需求的40%左右;對初級工的需求占20%左右;對高級工的需求達到29%以上。無疑,中部地區既要培養高、精、尖的復合型人才,又要培養具有一定勞動技能的普通勞動者;既要進行“精英”教育,又要進行大眾教育。現階段,中部地區應將進行大眾教育、培養普通勞動者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而職業教育正是將普通勞動者轉變為有一定專業技能和素質的勞動者,把知識轉變為生產力最快捷、最實惠的途徑。
(五)合理配置人力資本,促進人才向中部地區流動,創造寬松的勞動力流動的制度環境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人力資源配置手段的轉變和市場作用的增強,沿海地區和內陸地區工資差別擴大,以及沿海地區的不斷繁榮和內陸地區的相對停滯,中部地區人才向沿海地區流動的現象日益嚴重。要改變“孔雀東南飛”的這種趨勢,需要中央和地方政府以及其他社會各界的全力配合。首先,中央政府要制訂切實可行的鼓勵人才向中部轉移的政策,使有志于獻身中部地區發展的人士,既能得到經濟上的實惠,又能受到社會的尊重。其次,地方政府既要為各類人才建立寬松的勞動力轉移的制度環境(包括本地人才和引進人才),不僅要創造良好的生活環境,又要為之創造發揮聰明才智的工作環境,還要為各類人才的子女教育創造優良的條件,免除他們的后顧之憂。再次,從長遠角度來看,必須進行人才方面的立法,建立相應的制度,確保同檔次人才收入在地區之間達到大體上的平衡。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人才東流”的問題。
(六)開放教育市場,引進外部資金,增加人力資本積累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經濟全球化的推進,西方發達國家憑借教育與科技優勢,意欲不斷進軍發展中國家的教育市場。然而,教育是一個特殊的領域,教育市場開放關系到國家主權、社會道德和民族文化繼承等重大問題,各國政府對之都采取慎之又慎的態度。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時,中國政府在教育領域對外開放方面做了一定的符合中國發展要求的承諾,除一些特殊領域(黨校、軍校、警校)和義務教育外,中國在初等、中等、高等、成人教育及其他教育服務等5個項目上,均許可外方為中國提供教育服務,并承諾允許商業存在,即允許中外合作辦學。
發達國家在外語教育、高等教育和職業培訓以及教育信息化、辦學條件等方面具有優勢,在教育適應市場需求和國際化運作和管理方面更有比較成熟的經驗,教育資源尤其是高等教育資源過剩,輸出教育產業的愿望比較強烈。中部地區教育資源相對豐富,在教育市場開發方面,步伐應該再比東部快一些。對中部地區而言,教育市場開放,不應只是對國際資本的開放,也應對國內民間資本的開放,民間資本也可成為中部地區教育事業發展的寶貴資源。
(七)增加農村公共衛生投入,全面提升勞動者素質
農村公共衛生投入的不足,嚴重地影響了中部地區的人力資本質量。據衛生部2008年統計資料,農村地區新生兒死亡率為2.58%,嬰兒死亡率為3.7%,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為4.57%,孕產婦死亡率為69.6/10萬,分別大大高于城市地區的0.95%,1.18%,1.38%和29.3/10萬的水平。另據世界銀行考察報告,2008年中國農村最貧困的1/4人口只花費了衛生總費用的5%。大量的傳染病和寄生蟲的疾病負擔集中于貧困和偏遠地區。在處于或低于貧困線的家庭兒童中,大約有一半人患有輕度的營養不良;高達90%的貧困兒童感染慢性蠕蟲病。農村和貧困地區的健康狀況顯示了對醫療衛生服務的巨大需求,而這些需求更多地表現為基本公共衛生需要。改變這種狀況,必須增加財政對農村的公共衛生和預防保健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