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一区在线_亚洲精选一区二区_精品国产电影一区二区_久久99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三区

首頁 >政協委員 >委員建言 >議政建言

加大漢江中上游地區生態保護與產業發展支持力度的建議

2014-09-15 00:59:14  
字體大小:【

 

湖北省工商聯


    隨著國家主體功能區劃分和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實施,湖北漢江生態環境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發生了新的變化。目前,我省漢江沿線各市縣經濟社會發展穩定,主要經濟指標逐年上升,雖然GDP中對生態環境建設投入的資金十分有限,但還是在不斷提高標準;漢江中上游區域內自然環境和氣候特征明顯,不可抗力造成的自然災害頻發;森林生態和濕地生態系統所占面積比重適中,植被覆蓋指數偏低,林業建設尚需進一步加強;區域內水網稠密,水域面積大,水環境條件十分優越,水土流失治理情況良好,還需加大力度;土地退化程度較輕,石漠化、荒漠化治理難度大;大氣環境指數優良,水質保持良好;地質災害區域廣、預防難度大。綜合評價生態環境質量為總體良好、局部一般。鑒于此,我省應立足長遠、放眼未來,處理好發展與保護的關系,加大漢江中上游地區生態保護與產業發展支持力度,推動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

    一、漢江中上游地區生態環境建設面臨的突出矛盾
    特殊的地理位置決定著漢江對湖北發展的重要意義。漢江中上游沿岸市縣,特別是十堰北三縣在保障水質、加強生態環境保護上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一是生態環境保護與生態環境容量之間的突出矛盾。丹江口水庫一期、二期工程先后淹沒十堰540平方公里土地,搬遷移民46萬人,2000多萬畝林地遭到破壞,森林覆蓋率由建國初的70%,銳減到上世紀八十年代的32%,加劇了國土資源、基礎設施,尤其是耕地資源的奇缺、脆弱。

    二是生態環境保護與生態功能脆弱的突出矛盾。漢江中上游地區由于山地生態特征,水土流失面積大,年流失土壤2億噸以上,相當于60萬畝耕地的耕層土量。同時石漠化、荒漠化日趨加重。地質災害隱患大,持續干旱、低溫凍害、暴雨、冰雹等極端氣候加劇,城鎮防污基礎設施薄弱,建設資金缺口大。

    三是生態環境保護與面源污染治理的突出矛盾。漢江中上游地區農村每年人與畜禽糞便排放、生活垃圾排放大多未經處理就直接排放,加劇了丹江口庫區水質富營養化。化肥和農藥施用也呈逐年增加之勢,進一步加大了農業面源污染,重點工業污染源仍然存在。

    四是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突出矛盾。為保水質,漢江中上游各市縣關停污染企業,速減“污染的GDP”,僅十堰年至少減少市、縣財政收入1.4億元,另外企業遷建停產、調水減少發電收入、生態移民、污水處理廠建設,加重經濟發展負擔。

    二、漢江中上游地區生態環境建設與產業發展的思路
    通過對照發達地區的江河湖區的發展經驗,總結成功模式,我們認為,漢江中上游地區生態經濟建設的思路主要有:

    一是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遵循發展與保護并重、開發與治理同行的基本原則。建立產業與自然資源合理開發、環境保護相結合的生態經濟發展模式,樹立生態建設與經濟建設并舉、環保優先、防治優先的理念。

    二是加大流域的開放深度和開發力度。通過在區域內建設發達的鐵路、水路和公路運輸體系,廣泛地與外界進行交流與合作。著力推進生態交通運輸系統建議,改善通往河南、陜西毗鄰縣市的交通條件,優化流域內的生態基礎環境。

    三是基于優勢資源綜合利用,因地制宜地選擇重點產業。依托江湖山色開發生態旅游業,面向武漢城市圈實行產業“補鏈”,結合當地生態環境承載力進行產業優化選擇。

    四是設置綜合管理機構,健全法規、完善管理制度。通過多種途徑爭取國家進一步重視和支持,逐步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同時,要發揮地方政府的主觀能動性,先行探索建立市級、縣級層面的領導主抓、部門協作機制,為推動區域經濟建設做好體制機制準備。

    五是構筑生態城市群,充分發揮輻射和集聚作用。支持漢江中上游地區構筑城市群或城鎮群,充分發揮經濟區域、中心城鎮的人力資源、經濟競爭力,形成生態經濟帶新的增長極和創新極。

    六是加強地區間的經濟合作,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打破地域限制,促進城鄉經濟一體化,加強區域經濟合作,以生產要素的流動和優化配置為主體實現“雙贏”,能有效地實現城鄉共同繁榮、區域共同發展。

    三、漢江中上游地區生態環境建設與產業發展的建議
    引導全社會轉變觀念,倡導綠色GDP發展理念,建立有利于可持續發展、體現生態合理的行政管理與決策方法,在機關干部中實行“綠色考評”,在市民中倡導“綠色消費”。

    一是立足區域環境承載力,制定系統全面的發展規劃。建議沿線市縣聯合行動,結合國家主體功能區劃分、國務院《丹江口庫區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規劃》,以省統籌為主,邀請國內國際專家編制《十堰漢江生態經濟帶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最終爭取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

    二是統籌兼顧,做好產業發展規劃。規劃好生態農業、生態林業、生態旅游業,形成分工合理、優勢互補、合作競爭的發展格局。沿線各縣市側重于發展高效農業、林特產品、優質水產品為主體的沿江生態農業及庫周山水生態文化旅游業,將漢十高速沿線納入百萬量級汽車產業配套承接區和服裝、紡織工業區,將江北二線城鎮納入生態文化旅游、經濟林業重點發展區。發展江河生態文化旅游業,優化林特產業布局,發展風電、生物質能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

    三是創新體制機制,以爭取生態項目建設為發展引擎。聯合漢水流域陜西、湖北、河南省市共同搞好生態建設,要跨流域、跨行政區劃進行協作,建立協商對話機制和各方信息平臺,比照三峽庫區相關政策,抱團向上爭取國家支持。注重省域間的相互擴大開放,建立交通相連、產業承接、旅游對流的共贏局面。

    四是參照三峽庫區政策,積極向上爭取資金。呼吁國家進一步加大生態補償資金投入,進一步實施移土培肥工程。實行國家劃撥專項生態補償資金扶持,從直接受益的京、津、冀、豫四省市征收水生態費用,吸納國際組織、非政府組織、生態保護組織以及民間各界捐贈資金,生態環境損害行為的罰金和部分與用于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的收費等,通過多渠道籌集資金,作為水源區生態補償資金保障。

    五是對照國家政策,引進大型生態建設項目。要把上爭國家投資、外引客商投資作為重點,著力引進一批生態、環保型的戰略項目。重點建好綜合治理項目庫,進一步搞好論證和包裝,更多地爭取國家投資。支持泛漢江生態經濟示范區建設,加強和拓展濕地保護、自然保護區投入渠道,加強國際交流合作,引進山水旅游、生態公園等大型山水一體化項目,同時,做到區域一盤棋,統籌考慮,優化布局,實現平臺同建、水患同治、交通同網、生態同護、產業同調、能源同享、物流同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