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一区在线_亚洲精选一区二区_精品国产电影一区二区_久久99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三区

首頁 >政協委員 >委員建言 >議政建言

關于進一步推進湖北長江經濟帶新一輪開放開發的建議

2014-09-15 00:59:04  
字體大小:【


民盟湖北省委員會

    2006年4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的《關于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若干意見》明確指出:“以省會城市和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較強的中心城市為依托,加快發展沿干線鐵路經濟帶和延長江經濟帶”。這意味著長江流域的新一輪開放開發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2009年11月,湖北省正式啟動加快湖北長江經濟帶新一輪開放開發,標志著湖北“兩圈一帶”戰略開始全面推進。當前,進一步推進湖北長江經濟帶新一輪開放開發,對于湖北實現經濟社會科學發展、跨越式發展,構建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重要戰略支點,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一、湖北長江經濟帶開放開發存在的主要問題
    1、基礎設施建設滯后。主要表現在以長江干流為主軸的綜合交通走廊尚未形成。

    2、產業競爭力不強。產業支撐和帶動力不強是當前制約湖北長江經濟帶快速發展的核心和關鍵。沿江的新型工業化整體水平不高,優勢突出的支柱產業尚未形成,農業產業化集中度較低,龍頭企業偏少,特色不鮮明,現代服務業發展不快,服務體系不健全,對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不夠強勁。

    3、資源整合不充分。長江湖北段岸線資源長度位于沿江各省市之首,但對岸線的防洪、供水、航運、生態環境以及開發利用功能缺乏統籌規劃協調,利用率不到20%,明顯低于江蘇、上海。在水能和港運資源開發方面,存在航運、港口體制不順,多頭管理、無序競爭,沒有形成拳頭、競爭力弱,利用效率低等問題。在旅游資源開發方面,缺乏必要的銜接和整合,沒有形成整體的旅游品牌,降低了對游客的吸引力。

    4、環境保護壓力較大。目前,長江經濟帶的生態環境保護,特別是水資源保護任務十分艱巨。沿江地區分布了不少高耗能、易污染的工業項目,一些開發項目更多地考慮經濟效益,項目布局和環保措施不合理,對生態和防洪都造成了不利影響。

    二、進一步推進湖北長江經濟帶新一輪開放開發的建議
    (一)以發展長江航運為核心,加快沿江綜合交通基礎設施建設
    1、積極推進長江中游航運中心建設。建議從國家層面加快推進安慶至武漢段6米水深、武漢至宜昌段4.5米水深航道工程建設,加快建設形成以“長江—漢江運河—漢江”1000噸級高等級航道圈為主體的干支直達、通江達海的航道體系,積極支持建設長江中游現代港口體系,著力將武漢打造成為長江中游航運中心。

    2、以發展航運為核心,加快建設長江中游綜合交通運輸樞紐。重點完善水運設施,積極推進港口與航道建設,大幅提升長江干線航道的通航能力,完善干支直達的水運網絡。支持江海直達運輸,加快發展標準化、專業化運輸船舶。加快建設沿江高等級公路、鐵路,完善沿江通道布局,著力構建江漢平原腹地綜合交通網絡,建設一批過江通道,提高南北貫通能力。加強港口集疏運體系建設,進一步提升港口的輻射帶動能力。對岸線資源實行統一規劃、高效利用,限制現有中小企業對岸線的低度開發,鼓勵大型企業委托港務集團統一建設。

    (二)推進全國物流中心城市及區域物流節點城市建設
    1、促進武漢“全國物流中心城市”功能快速形成。
    2、將宜昌物流中心納入區域性物流節點城市。對三峽航運翻壩中轉中心建設予以重點支持。

    (三)協調沿江地區產業發展,增強核心競爭力
    支持沿江地區發揮比較優勢,做大做強支柱和特色產業集群,重點支持武漢黃石段冶金、石化、汽車、裝備制造、高新技術、農副產品深加工和現代服務業發展;宜昌荊州段化工、新材料、環保、水產林果和現代服務業等發展;武漢荊州段農副產品深加工、棉紡、精細化工、汽車零部件、新材料、現代物流、旅游等產業發展。引導沿江地區合理承接產業轉移,建立荊州全國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發展“飛地”經濟,集約節約利用資源,實現產業的錯位發展,增強產業的集聚。

    (四)著力建設新型城鎮連綿帶
    圍繞“一核六點”布局沿江城鎮體系。充分發揮武漢核心作用和宜昌、荊州、黃石、鄂州、黃岡、咸寧等重要節點城市的聚集和擴散功能。協調推進“以港興城”戰略,著力提升沿江地區城鎮化水平,力爭實現帶域內20個縣(市、區)生產總值均超過200億元,培育發展2—3個城區人口過百萬的大城市的發展目標。重點發展中小城市,提升鄂州、黃岡及咸寧城市化水平,著力擴大洪湖、赤壁、石首等中小城市的經濟規模和城市規模。大力發展沿江重點鎮和中心鎮,強化產業支撐,完善城鎮功能,促進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良性互動。

    (五)加快漢江流域綜合開發
    1、加快實施南水北調興隆水利樞紐、引江濟漢工程、部分閘站改造、局部航道整治等漢江中下游四項治理工程;加快推進引江補漢神農溪調水工程、碾盤山水利樞紐工程前期工作。
    2、加快推進漢江航運樞紐建設,形成環繞江漢平原的“長江—江漢運河—漢江”810公里高等級航道圈,建設功能完善、專業化和高效率的漢江港口體系。

    3、開展土地整理、低丘崗地改造、灘涂開發、村莊整治等,增加耕地面積。實施“移土培肥”工程,推進旱澇保收高標準農田建設,提高糧食生產能力。
    4、重點打造精品旅游線路,著力建設集文化考察、生態觀光、休閑度假和購物娛樂等多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性旅游目的地,成為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的重要支撐。

    5、構建以漢江為紐帶,以武漢、襄陽、十堰三個城鎮密集區為支撐,以中小城市為節點,三條城鎮發展主軸和五條城鎮發展輔軸相聯結的漢江流域沿江特色城鎮帶。
    6、重點建設丹江庫區水源涵養與水質保護生態功能區、漢江中游水源涵養與水土保持生態功能區、江漢平原農田防護和用材林功能區。

    (六)加快實施重點抗旱應急水源工程建設,降低三峽水庫“清水下泄”帶來的影響
    1、加快重點抗旱應急水源工程建設,新增和改造加固沿江灌溉涵閘及配套泵站,為抗旱減災提供基礎保障。
    2、大旱之期,及早實施三峽、丹江口水庫的應急補水調度,加大泄量,抬高水位,保障沿線地區人畜飲水安全和國家糧食安全。

    (七)建立長江中游平原農業生產補償機制
    建議在財政、稅收、金融政策上給予糧食生產基地更大的支持,在農產品龍頭企業、特色農產品加工業、其它涉農工業項目上給予更大的傾斜,在農業結構調整、銷售、定價自主權上適度放寬,在收購任務、定購任務、最低保護價方面靈活控制,在糧食掛賬上給予減免,在水利設施、中低產田改造、農田基本建設上給予重點投入。

    (八)著力建設生態文明示范帶
    1、科學布局臨水產業,重點加強水資源、岸線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與土地資源的節約集約利用。加強河道治理,維持河勢穩定。
    2、加大生態保護和污染防治力度,堅持產業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一致性。
    3、堅持開發與保護相結合,保護重要與敏感生態功能區,加強長江防護林體系建設。
    4、有序布設耗水企業,根據沿江不同地區產業發展的基礎與條件,實施差別政策,以控制產業不合理發展對沿江環境造成危害。
    5、加大環保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污染處理能力。

    (九)著力協調推進體制機制創新
    1、協調構建區區聯動及區港聯動機制。推進沿江地區物流中心、口岸、出口加工區、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區區聯動、區港聯動。支持宜昌、荊州、黃石、鄂州、黃岡和咸寧等設立出口加工區和來料加工區。推動外貿出口,完善“大通關”環境,建立區域報關網絡,推進電子口岸建設,開展起運港退稅試點,積極支持武漢新港設立內陸保稅港區。

    2、協調構建跨江聯合開發機制。按照統籌規劃、合理分工、錯位發展的原則,加大長江南北聯合開發力度,促進市場要素進一步融合,申報開展試點,按照充分協商、利益共享的原則進行跨江聯合開發。

    3、協調構建長江中下游省市合作開發機制。推動“后三峽時代”湖北與重慶的新聯合與新合作。建立與江蘇沿江開發聯動機制,積極承接長三角產業轉移。聯合湖南、江西,積極打造長江中游城市群。促進沿江各地溝通交流、增進共識、凝聚合力,在更高層次上進一步擴大影響力,為湖北長江經濟帶的新一輪開放開發營造更為良好的社會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