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一区在线_亚洲精选一区二区_精品国产电影一区二区_久久99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三区

首頁 >政協委員 >委員建言 >議政建言

關于我省農村城鎮化存在的問題及建議

2014-09-15 00:58:58  
字體大小:【


民盟湖北省委員會

    一、農村城鎮化存在的問題
    1、城鎮化發展水平低、區域間發展不平衡。2000年至2008年,我省城鎮化增速放緩,年均增長0.6%,滯后于全國(1.18%)和中部地區(1.5%)的平均水平。我省2009年城鎮化率為46%,較全國同期水平(46.6%)低0.6%。同時,我省城鎮化發展呈現不平衡現象:一是各地區城鎮化水平不平衡,經濟相對發達與經濟較弱地區差異明顯。二是城鎮等級和規模不平衡,大中城市數量少,小城鎮數量多。三是城鎮人口增長不均衡,大中小城市城鎮人口變化比例呈現“兩頭大、中間小”的趨勢。

    2、農民的積極性未被調動。部分地方未能采取引導和激發農民發展生產、建設家園的有效措施,忽視了農民在新農村建設中主體作用的發揮。部分縣鄉的新農村規劃是規劃部門做出來的,農民沒有發言權,從而挫傷了積極性。在由政府主導的強勢作用下,許多農民也忽略了自身的存在,表示“上面要干啥就干啥”,于是農民成了城鎮化的旁觀者,造成全社會關心、支持和參與城鎮化建設的氛圍還不濃厚。

    3、城鄉規劃不夠科學。省委、省政府通過鄂發\[2010\]25號對未來5年城鎮化步伐進行了規定。每年轉移農村人口60萬人以上,五年共新增300萬以上的農村人口轉移進入城鎮,其中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吸納90萬人以上,中小城市和縣城吸納130萬人以上,中心鎮和其他小城鎮吸納80萬人以上。但各地并沒有相應文件和規劃與此相銜接,特別到了鄉鎮這一級,除了納入到全省新農村建設試點鎮的88個鎮按省委試點的要求做了系統的鎮村規劃外,未納入試點的大多鄉鎮還處于等待觀望狀態。

    4、城鎮承載和帶動能力較弱。一是縣、鎮、鄉基礎薄弱,小城鎮普遍存在規模太小、規劃的整體協調性差、規劃建設管理不到位、城鎮基礎設施和社會服務設施薄弱、建設缺乏穩定的資金來源、建設用地不足等問題,帶動能力較弱。二是縣域經濟不夠發達。第二產業不強,第三產業不旺,中小城市產業規模不大、實力較弱。經濟基礎比較薄弱,難以支撐農村勞動力的持續轉移。三是中小城市政策不配套,活力不夠。如投資審批、戶籍制度、社會保障等方面,還存在體制上的障礙,城鄉居民在就業、住房、教育、醫療、福利等方面存在明顯的差距,導致農村居民在城市中較難生存,消費能力不足。特別是失地農民的保障機制不完善,社會不穩定因素增多。四是經營城鎮理念不夠,市場化運作程度不高,城鎮建設投融資體制不夠完善。五是政策保障機制不夠完善,土地管理、人口管理、社會保障等制度建設滯后,制約了農村人口向城鎮加快轉移。六是鄉鎮一級建設管理工作機構缺乏,管理缺位、工作缺人現象普遍,人才隊伍建設的制度瓶頸尚未有效解除。

    5、基礎配套難到位。由于財政壓力等原因,多數鄉鎮在推進城鎮化工作中,更多地注重了企業的引進、城鎮面貌的改善、民居外立面的改造,但對城鎮的承載能力研究不夠,對污水處理、垃圾無害化處理、水電增容、道路互通、公共衛生、學前教育、養老等服務問題的研究和投入不足。

    二、對策與建議
    1、探索多樣化的農村城鎮化道路與模式。一是農村城鎮化建設應堅持離土不離鄉,就地城鎮化。依托本地區原始自然生態環境、民族文化、山野菜、礦產、能源、中藥材、優質綠色食品等產業資源優勢,進行多元化、類型不同、功能各異的特色城鎮化建設。二是注重保護與發展。我省邊遠貧困落后地區,特別是少數民族地區在城鎮化建設中應強化本地區傳統特色文化工程建設,優化本地區豐富的旅游資源。三是重視規劃選擇模式,定位城鎮化。城鎮化建設應堅持統一規劃、合理布局、因地制宜、配套建設的原則。嚴格按照國家、省相關文件要求,重視邊遠貧困落后地區城鎮總體規劃的編制、選擇定位城鎮化。各地可結合當地產業優勢與資源特點、經濟基礎和環境條件,分別選擇工業主導型小城鎮、旅游服務型小城鎮、特色產業型小城鎮等小城鎮發展模式,走有中國特色的集聚型差異化的和持續發展有市場競爭力的城鎮化道路。

    2、創新農村城鎮化政策體制機制。一是促進我省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政策文件盡快出臺,著力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在實行城鄉統一的戶口登記制度基礎上,全面放開縣域內戶口遷移政策,降低農民進城門檻,以合法固定住所為基本落戶條件。二是創新城鄉管理體制。明確領導機構、工作機制、目標措施、考核辦法等。按照城鄉一體、精簡高效、分工合理、職責明確的原則,建立城鄉管理新體制。三是完善土地管理機制。在稅收、規費減免以及搭建投融資平臺等方面出臺優惠和扶持政策,實行城鎮土地“統一規劃、統一征收、統一儲備、統一開發、統一供應、統一監管”的土地管理機制。同時要推進土地制度的創新——推動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進入市場流轉,并讓農民獲得土地的資產性收益,從而提高農民的消費能力并充分調動其參與城鎮化建設的積極性。積極試行農村建設用地減少和城鎮建設用地增加的“掛鉤”政策。從占補平衡上,要算面積也要算質量,要看補充的耕地的質量狀況如何,看其產出能力是否有保障。

    3、加強農村城鎮化基礎設施建設。城鎮化進程大體可以分為三個時期:一是土地征用、失地農民補償和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時期;二是基礎設施建設時期;三是產業鏈設計和發展時期。在這三個時期中,政府所面臨的任務和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是不同的,解決方式和使用的金融工具也是不同的。政府在基建投資中應重點突出,不可“遍撒胡椒面”。同時,應注重投資主體的多元化,有效整合各種資源,共同推動產業化和基礎設施建設。

    4、實行產業振興發展農村城鎮化。一是發展壯大農村副業、農產品加工、農具制造等傳統產業,引導有條件的城市逐步形成城區以第三產業為主、工業園區以第二產業為主、城市外圍以城郊農業為主,城市由內向外“三二一”產業合理分布的新格局。二是通過招商引資,創辦新的農村工業,實現城市產業集聚發展,按照布局集中、產業集聚、土地集約、生態環保的原則,完善城市功能分區,合理配置產業用地。大力發展園區經濟,加強小城鎮建設與工業園區布局的結合。圍繞提升產業配套能力,延長產業鏈條,著力培育產業集群,促進工業向園區集中,產業向城鎮集聚。逐漸形成多層次的城鎮空間構型,并通過發展農村非農產業吸收大量農業剩余勞動力。

    5、規范市場管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一是發揮市場的資源配置作用,而不要簡單地使用行政權力,從而保證政府在城鎮化過程中的適當介入度,不把各種矛盾集中在政府身上。二是大力培育中心城鎮并加強對小城鎮發展的分類指導,優先支持100個縣域副中心城鎮,集中打造100個特色資源城鎮,一般建制鎮加強規劃引導和控制。三是以農村住房建設和危房改造為契機,積極穩妥推進遷村并點,加快各種生產要素在城鄉間合理流動,加速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鎮非農產業轉移,進一步完善和規范對勞動力市場的管理,清理和取消對農民進城務工、跨地區就業的不合理限制政策和亂收費現象。

    6、強化生態環境治理與保護,建設農村生態城鎮。農村城鎮的發展必須以生態環境保護為核心,樹立生態文明理念,建立生態規劃,把包含加強工業“三廢”和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加強植被建設和水土保持、建設城鎮綠地和防護林體系、建設“綠色城鎮”等要素的生態規劃納入農村城鎮化建設發展規劃中去并作為主導規劃加以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