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工黨湖北省委員會
縣域經濟發展水平是省域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2011年發布的《全國百強縣市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報告》明確指出:強省必先強縣,省域經濟之間的差距深層次上是縣域經濟的差距,中西部地區發展相對落后是由于縣域經濟發展不足。剖析我省縣域經濟發展中的深層次原因,并通過發展特色產業推動湖北縣域經濟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湖北縣域經濟發展的勢頭
1、從發展進程比較,經濟總量不斷躍升,發展潛力強勁。“十一五”時期,湖北縣域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4.2%,高出全省生產總值增速0.3個百分點,扭轉了縣域經濟發展長期低于全省經濟的態勢。2010年,縣域經濟占全省經濟的比重由2005年的54.4%提高到56.5%;縣域地方一般預算收入達到330.87億元,是2005年98.2億元的3.37倍,占全省的比重由26.2%提高到32.7%;縣域固定資產投資占全省的比重由41.4%提高到57.8%;縣域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698元,是2005年的1.94倍。一批強縣(市、區)加快崛起,地區生產總值過100億元的縣(市、區)由2005年的7個增加到2010年的40個,仙桃、潛江等10個市(區)超過200億元;一般預算收入過5億元的縣(市、區)從無到有,達到21個,過10億元的5個。縣域經濟占據了全省“半壁江山”,“基石”地位日漸突出。
2、從三次產業比較,結構不斷優化,發展質量提高。我省縣域產業結構逐步優化,2005年縣域一二三次產業比例為28.9∶35.5∶35.6,2010年為21.2∶46.3∶32.5,第二產業比重提高了10.8個百分點,工業在縣域發展中的主導地位更加突出。2005年縣域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為715億元,2010年為3057億元,五年增長3.3倍,占縣域GDP的比重由20.1%提升至34.2%。仙桃、潛江、夷陵、襄州、棗陽、漢川、京山等一批農業大縣的農產品加工產值突破百億元,全省規模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到5157家,稻花香、奧星糧油等一批龍頭企業發展壯大。隨著工業化加速推進,一個個工業園區加速建設,一片片城鎮新區迅速擴展,一大批具有特色的工業強鎮、旅游強鎮、商貿強鎮迅速崛起。
二、湖北縣域經濟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與原因分析
與發達省份比較,湖北縣域經濟的主要問題是經濟規模偏小,經濟競爭力不強。2011年8月公布的第十一屆全國縣域經濟百強縣中,江蘇省多達29個,和我省相鄰的河南省有6個、湖南省有4個,湖北省一個都沒有;中部百強縣(市)前10名也與我省無緣。2004年中國經濟百強縣湖北省還有1個,但第五屆至第十一屆一直榜上無名。由此可見,湖北縣域經濟發展與發達省份之間存在著較大差距,甚至與同屬中部的河南、湖南相比也有所不如。
湖北縣域經濟發展滯后,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沒有充分發揮各自的區位、資源、基礎等方面的優勢,重復投資、重復引進,導致縣與縣之間產業、產品結構趨同程度很高、互補性很低,支柱產業選擇雷同,沒有形成帶動縣域經濟發展的特色產業是其重要原因之一。特色就是競爭力,特色就是優勢,縣域經濟的活力就在于具有特色優勢的競爭力。浙江縣域經濟的快速發展,得益于其在全國極具特色優勢的“一鄉一品”的“塊狀經濟”成長壯大。河南的經濟總量和工業快步跨入全國第一方陣,其縣域經濟的特色優勢產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河南特色優勢產業年產值1億元以上的產業集群約有143個,肉制品、方便面、速凍食品、面粉等產品銷量全國第一,形成了以“雙匯、三全、思念”等為代表的全國食品知名品牌。
縱觀全國百強縣的發展路徑與模式,雖各有千秋,但背靠區域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且具有資源優勢和區位優勢的經濟強縣的崛起,則構成了一道靚麗的風景線。百強縣的顯著特點都是大力推進工業化、農業產業化和城鎮化,并以工業化為前提和核心,對農業產業化和城鎮化形成支撐和帶動。其成功經驗主要是承接區域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的產業轉移,圍繞產業特色,大力發展優勢產業集群,全面提升產業素質,增強市場競爭力,形成各具特色的縣域經濟發展格局。
三、加快湖北縣域特色產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發展縣域特色產業,是解決長期困擾縣域經濟發展的“小而全”問題的有效方法,是優化、調整縣域產業結構的有效途徑。
1、因地制宜發展縣域特色產業。發展縣域特色產業必須因地制宜、揚長避短,充分發揮比較優勢。具有差異性的產業才有比較優勢、才有特色。要以比較優勢為基點,尋找最適合發展的產業,這樣才能降低成本,提高生產率,增強競爭力。要重點培植市場占有率較高的產品,重點發展區域分工程度較高、經濟效益較好、具有相對優勢的產業,在縣域內形成以專業化生產與專業市場互為依托的產銷體系。例如,平原地區應大力發展具有一定規模的優質糧、棉、油、蔬菜的種植業板塊和相配套的農產品加工業;江、河、湖泊、水庫地區應大力發展名、優、特、稀水產品養殖業基地和相配套的加工業;鄂東、鄂西北、鄂西南、鄂南山區發展當地特色產品茶葉、藥材、水果、綠色食品、花卉的種植業,并引進資金、知名企業的管理經驗和技術共同開發特色產品的深加工產業;在大、中城市周邊發展以服務業為主體的第三產業和為農、副、水、畜、特產品的種植、養殖、加工業提供配套的冷藏、保鮮、加工、運輸、配送、信息、銷售一體化服務的現代物流產業。
2、通過延伸產業鏈構建縣域特色產業集群。縣域特色產業在投入產出過程中與很多部門有聯系,當與上、下游部門的聯系較強并呈縱向分布時,形成特色產品的產業鏈;當特色產業發生聚集時,形成特色產業集群。產業鏈延伸越長、分枝越多,產業的綜合配套能力就越強,專業分工越發達,社會化協作越緊密,就形成科技、生產、流通、銷售的綜合產業體系。加大圍繞特色產業的相關產業的開發力度,可使產業鏈延長,帶動產業綜合經濟效益提高,提升縣域經濟整體發展水平。例如,圍繞武漢、宜昌、襄陽“一主兩副”三個城市經濟發展區,充分發揮這些中心城市的集聚和發散功能,依托其高新技術產業、機械制造、汽車、能源、化工、紡織、冶金等產業帶動周邊縣域發展配套的特色產業。以武漢—鄂州—黃石冶金產業集群,武漢—隨州—襄陽—十堰汽車產業集群,武漢—荊門—宜昌能源、化工產業集群,武漢—仙桃—荊州輕紡工業集群為核心,延伸到各縣市的鐵路、公路、水運、信息的現代物流服務網絡,促使一條條產業鏈得以延伸,帶動周邊縣域能源、原材料和加工制造業、現代物流業等特色產業的發展,形成更大規模、更具有競爭力的特色產業集群。
3、通過建設工業園區構建縣域特色產業發展平臺。實踐證明,工業園區已成為工業化的加速平臺、縣域經濟的增長極、推進產業化和城鎮化的有效載體。湖北縣域特色產業發展要著力提升工業園區產業集聚、項目集群能力,努力打造一批銷售收入過百億元的工業園,使其成為縣域特色產業發展的重要平臺。一是要高起點搞好園區規劃,將園區規劃與特色產業發展及城鎮長遠發展相結合,把園區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城市(城鎮)總體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一并謀劃。二是要突出產業特色和產業定位,合理確定園區空間布局、功能配套等,切實做到高起點謀劃、高水平發展,提升園區特色產業承載能力。三是要不斷改善園區基礎設施條件,根據園區產業特點和企業需求,通過政府引導,市場化運作,建立開放、共享的公共服務平臺,提升服務功能,提高服務水平。
4、通過創新體制機制構建縣域特色產業發展的根本動力。通過創新體制機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形成有利于縣域特色產業發展的良好環境,是促進我省縣域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重要抓手。首先,應當減少行政審批事項,實現省對縣(市)實行項目、資金、計劃、信息“四個直達”,賦予縣(市)級更多的經濟管理權限。其次,應建立縣(市)財政穩定增長機制,實行省直管的財政體制,對縣域新增工商四稅(營業稅、增值稅、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省級分成部分全部返還縣(市),加大專項資金支持力度。第三,進一步完善縣域經濟發展綜合評價考核體系和辦法,實行一年一考核、一年一排序、一年一公布、一年一表彰,從各方面調動縣級政府發展特色產業的積極性。第四,從資源配置角度分析,我省應將資源配置重點放在1—2個縣市,早日實現有1—2個縣市進入全國百強縣(市)的目標。實現了這一目標,就樹立了標桿,這1—2個縣市就能在全省縣域科學發展、跨越式發展中發揮示范帶頭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