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工黨湖北省委員會
未來農業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在健康的土地上,用潔凈的方式,生產安全的食物,以滿足人們食物消費在數量和質量上的需求。因此,有專家指出,21世紀的食用農產品是綠色無公害農產品,21世紀的中國農業將以生產無污染、安全優質的農產品為主體。但是,隨著工農業生產的迅速發展,工業“三廢”、城鎮生活廢棄物的大量排放和農藥化肥等農用化學物質的大量使用,農業生態環境和食用農產品的污染問題日益突出。與此同時,由于全社會物質生活水平和環保意識的增強,人們對食用農產品的安全指標、質量指標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綠色無公害農產品的生產和消費引起了全社會的廣泛關注,人們呼喚安全放心的食用農產品,人們需要健康消費!
一、無公害農產品短缺的原因
1、工業污染。工業污染主要來自工廠的廢氣、廢水和廢渣。目前,工業的點源污染雖然已大大減少,廢水自理能力明顯增強,排放總量得到一定控制,但要達到根本性的好轉尚需時日。如一些企業經營者嚴重缺乏環保意識,在利益驅動下,治理污染消極,超標排放的現象仍較普遍,有的甚至采取夜間偷排等卑劣手段。
2、農業污染。農業的面源污染主要來自于三個方面:一是農藥污染。農藥使用是農產品最嚴重的污染源。有機氮、有機磷等化學農藥一旦施用不當極易造成人畜中毒,而且長期大量使用,不僅嚴重污染農產品,損害人體健康,而且還大量殺傷天敵,破壞生態平衡,引起生態惡性循環。二是肥料污染。肥料污染尤以化學肥料污染最為突出。三是灌溉水污染。工業污水和城鎮生活污水的排放污染灌溉水源,再通過灌溉污染農田環境。農業的面源污染,由于面廣量大,在治理上目前還不盡理想。
3、生活污染。生活污染主要來自城鎮垃圾、人體排泄物、居民生活廢水、醫院及餐飲業等的廢棄物等等,這其中含有大量的有害病毒、病菌及微生物。此外,目前農村的禽畜糞便的利用率尚不足三分之一,每年有大量禽畜糞便流入河湖塘溝,嚴重污染水體環境。
二、關于促進我省無公害農產品安全生產與消費的政策建議
(一)大力實施環境整治
一要嚴格控制工業“三廢”排放。要加強執法檢查監督,使污染企業真正做到達標排放,有效減少排污總量。二要嚴格控制農業污染。要結合農民教育工程的實施,普及推廣科學種田技術,努力降低化肥、農藥等農業投入品的使用強度;要狠抓規模化畜禽養殖場的污染治理,通過修建擴建糞池堆場或畜糞池、糞尿干濕分離,建立配套種植基地等措施,實現變廢為寶,使禽畜糞便作為有機肥料進入農田,促使良性循環;要狠抓秸稈的綜合利用,通過機械化秸稈還田、發展秸稈氣化,保證綠色能源利用等措施,杜絕秸稈露天焚燒,凈化空氣質量。三要嚴格控制生活污染。尤其要在廣大農村持續開展“清潔村莊、清潔家園、清潔河道”活動,使農村垃圾集中回收,農戶化糞池規范管理,河道淤泥定期清理,并積極探索農村垃圾無害化處理的實現方式和科技手段。四要全面推進“綠色通道、綠色基地、綠色家園”活動。在保護基本農田的前提下,加快推進“三綠工程”建設,積極實施河流、湖泊、灘涂等濕地生態系統的整治與保護工程。通過環境質量的大力治理,努力拓展綠色無公害農產品生產的發展空間。
(二)大力拓展生產規模
目前,我省綠色無公害農產品的生產規模還不大,嚴重制約了市場的供給量。要徹底改變這種不利局面,只有大力拓展生產規模,努力增加產品總量。一要繼續加快綠色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一方面要加快建設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要選擇生產條件比較優越,農田基礎設施較好且環境良好的地方新建一批生產基地。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繼續鼓勵農業企業申報綠色無公害農產品,使湖北省綠色無公害農產品的生產基地和產品在數量和質量上再上一個新臺階。二要積極實施標準化生產。要組織廣大農業科技人員加快制定和實施綠色無公害農產品生產的地方標準,并使每個基地、每個農業企業、每個農戶都能熟練掌握和運用標準化生產技術,努力提高產品的合格率。與此同時,要積極實施農產品的名牌帶動戰略,進一步發展品牌農業,大力打造名牌產品,以推動農產品質量的整體提升。三要推廣普及農業“四新”技術。要在充分挖掘本地優勢品種資源和加快培育農業新品種的同時,積極引進篩選國內外優良品種,進一步發揮優良品種內在的品質優勢和增產潛力;要大力推廣應用優質高產栽培、防蟲網設施栽培、畜牧、水產生態養殖等新技術,努力提高農產品的科技含量,促進農產品增產、增收和增效;要指導農業企業和廣大農民在生產過程中應用新肥藥,增施生物肥料、生物有機無機復合肥,減少化肥施用量;要全面推廣應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和生物農藥,堅決杜絕高毒、高殘留農藥的使用,確保農產品的質量安全。
(三)大力打造營銷平臺
一要加快建設綠色無公害農產品的銷售網絡。要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生產企業或基地在居民新村周邊設立連鎖直供點;在大中型超市或大賣場和各大農貿市場設立專營區或銷售專柜,實行掛牌經營,品牌經營,誠信經營,以方便消費者購買。二要積極培育專業生產協會、農民合作社等合作經濟組織,大力提高標準化專業生產的組織化程度,同時要培育壯大農民經紀人隊伍,通過他們把綠色無公害農產品順利推向市場。三要進一步加大宣傳推介力度。一方面要充分發揮電視電臺和網絡報刊等新聞媒體的宣傳作用,普及科學知識,增強安全消費和健康消費的意識;另一方面,有關職能部門和專業協會組織等要積極做好綠色無公害農產品的宣傳推介服務,積極參與和組織好各級各類農展會、農博會、農交會等農產品展示展銷活動。通過這些舉措,使廣大生產者、經營者和消費者達成共識,獲得各自所需的最大利益。
(四)大力構建保障體制
第一,建立健全農產品生產的全程質量控制技術體系。其配套的技術體系主要為:一是產地凈化技術。主要針對生產區域內重金屬、農藥、農膜等有毒有害物質污染的類型、區域和程度,采取生物凈化、化學凈化、工程凈化等技術措施,分類進行凈化修復與改良,為綠色無公害農產品生產提供健康安全的生產環境。二是品種優質高(多)抗技術。要通過引進、篩選、示范推廣優良品種,提高農作物的抗逆能力,以減輕病蟲害的發生,減少農藥使用量。三是投入品無害化技術。主要通過推廣應用少污染、低殘留的肥料和農藥,改進肥藥施用技術,提高其利用率等措施,把農業投入品對環境的危害和農產品的污染程度控制在最低限度,從源頭上減少和控制污染。
第二,建立健全農產品全程質量監控體系。首先要從源頭抓起,對生產過程進行全方位嚴密監控。除了對產地環境、農業投入品使用等進行監督檢查和對農產品有毒有害物質的殘留量進行正常的檢測外,還要進行不定期田間抽查,發現問題,及時糾正,確保農產品符合質量要求。其次要全面實施農產品市場準入制度。食用農產品批發市場、超市配送中心、農貿市場等場所應當配置安全衛生質量檢測設施,配備專業檢測人員,并建立相應的檢測工作規程和管理制度,拒絕不合格農產品進入市場,確保安全、放心、健康的農產品走上廣大消費者的餐桌。
第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一要積極實施“綠箱”政策,對農產品質量建設通過以獎代補、項目扶持等形式繼續給予必要的財力、物力支持,以充分調動生產者和經營者的積極性;二要通過采取土地承包和作價入股、使用權轉讓、轉包、租賃或其它更加靈活的方式,促使耕地合理流轉,幫助種養能手和經營能手以及農業企業創造更加良好的發展空間,提高品牌和規模效益;三要進一步增強服務意識,繼續加強各類技術培訓、信息傳遞、產銷銜接、產品推介、資金信貸和執法打假等系列優質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