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一区在线_亚洲精选一区二区_精品国产电影一区二区_久久99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三区

首頁 >政協委員 >委員建言 >議政建言

大力發展“農超對接”推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

2014-09-15 00:58:55  
字體大小:【

 

周歆昕  委員


    近年來,部分地區農產品價格出現大漲,同時部分地區蔬菜價格又出現大跌,以致出現“菜貴傷民、菜賤傷農”的現象。農產品價格的大幅波動,既與農業本身的弱質屬性有關,也與農業經濟發展方式改革的滯后不無關系。由于我國農副產品流通體系不健全,農產品從田間到市場,因中間環節層層加價,加上種子、肥料、成品油價格上漲,使得農業生產經營成本不斷提高,農產品價格也就不斷上升;而農民處于產業鏈的最低端,又是分散的小規模經營,既缺乏抗風險的能力,又缺少議價權,在天氣變化以及其他因素影響下,農產品價格暴漲暴跌也就在所難免。為避免“菜貴傷民、菜賤傷農”,必須改革現有的農產品流通體制,降低流通成本,大力發展“農超對接”。
    2008年,商務部、農業部聯合下發了《關于開展“農超對接”試點工作的通知》,以期通過“農超對接”工程,減少農產品流通環節,降低農產品流通成本,基本穩定農產品價格,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推行3年,“農超對接”這種先進的農產品生產銷售模式在我國發展還較落后。有關資料顯示,我國農產品經超市銷售的比重只有15%左右,而亞太地區達70%以上,美國達80%。這說明“農超對接”在我國發展還遠遠不夠,與發達的市場經濟國家相比還有較大的差距。其主要原因在于:

    第一,“農超對接”要求有高度組織化運作,這就需要建立一定規模的專業化農村合作組織。但目前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得還很不夠,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組織化程度低。據推算,中國僅有17.5%的農民加入了農業合作組織,而在日本則有90%的農民加入了農業合作組織。二是規模普遍偏小。目前,許多合作社只有幾個品種,有的甚至僅有一個品種,小型合作社很難進入超市的合作視野。三是資金設備有限,制約著合作社的發展。四是技術人才匱乏。目前,合作社管理層文化素質不高,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及市場開拓能力強的綜合型人才更是缺乏,已影響到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創新和發展。
    第二,超市經營農產品,要求農產品生產標準化、規模化、品牌化,質量均一,供貨長期穩定。但目前農產品標準生產和品牌建設與超市的標準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使超市直采遇到困難。
    第三,“農超對接”對流通方式、配送體系有較高要求。但目前多數中小超市還沒有完善的物流配送中心,運輸冷鏈控制不成熟,損耗大,流通成本居高不下。有資料顯示,果蔬在流通過程中的損耗率高達25%-30%。
    第四,“農超對接”財稅政策設計滯后。根據國家政策,企業購進農產品可以抵扣13%的進項增值稅,但這一政策在執行中存在許多實際困難。比如,由于地區分割,全國還沒有統一的農產品收購發票,各地自行制定的發票,無法實現跨區抵扣,增加了連鎖企業的稅收負擔,影響了超市經營農產品的積極性。

    為使“農超對接”真正成為穩定市場價格的重要保證,成為拉動民生經濟的重要增長點,成為促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推手,特提出如下建議:
    1、在政策上給予大力扶持。作為涉及千家萬戶的“菜籃子”工程,“農超對接”正處于投入期,目前這一工程的特點是投資大、經營成本高、收益少,因此,需要政府在政策上給予相應的扶持。一是加大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扶持力度,特別是在合作社的信息渠道、標準化水平提升、質量安全檢測、儲運保鮮能力等方面應予以政策支持。二是從技術上對農戶進行指導和培訓,增強其品牌生產意識和市場營銷知識。三是盡快出臺適應“農超對接”的稅收政策,對超市公司及與其對接的基地和合作組織,在保證真實產銷信息的基礎上,給予一定的稅收優惠。四是通過政策杠桿引導社會資金加大對鮮活農產品基礎設施的投入,協調金融機構對鮮活農產品“農超對接”予以信貸支持。
    2、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農產品超市經營的基本需求是規模化,為保證不斷檔脫銷,需要在生產環節上有較高的組織化水平與之相適應。但目前我國超市和農戶二者的規模、經營管理方式和組織化程度等方面存在著很大差異,特別是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組織化程度還很低,而分散經營的農戶難以應對超市大批量和周年均衡采購的需求,因此需要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合作組織。一方面,要精心培育一批規模大、輻射面廣、技術含量高、帶動力強的龍頭企業和農合組織;另一方面,要鼓勵農民專業合作社之間進行合并,成立以地域為范圍的合作聯社,或者成立跨區域的以某種產品為紐帶的專業合作聯社,實現規模化經營。
    3、提高農產品生產的標準化。農產品生產流通的標準化和規范化是“農超對接”的基本保障。因此,在“農超對接”中,超市與農戶雙方應大力推進標準化生產,嚴把農產品的質量安全關,并通過品牌建設和安全農產品認證,保障產品的綠色生產。同時,超市與農戶應制定農產品流通質量安全標準、檢測制度,實行質量公示制度和信息反饋制度。鼓勵連鎖經營企業和有條件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建立鮮活農產品信息系統,建立鮮活農產品質量可追溯體系,規范農產品的分級、包裝、貯運和購銷等活動,提高“農超對接”的管理水平和流通效率。
    4、商家和農民建立長期合作關系。在“農超對接”中,農戶需要穩定的市場銷路,超市也需要穩定的貨源供應,建立穩定的產銷關系,是雙方利益上的共同要求,也是“農超對接”的內在要求。目前,大多數商超與農戶之間還只是簡單的買賣關系,沒有真正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共同體格局。這必然會影響“農超對接”的穩定性。為此,商家應改變贏利模式,取消農產品進場費等高額費用,通過加強經營管理、擴大經營規模和提高附加值等來提高贏利水平。要大力推行產銷合同制,明確產銷雙方的權益和責任,規范各自的行為,逐步實現規范化、制度化。要鼓勵和提倡超市公司通過建立風險保障機制,設立風險基金、保護價收購、按銷量返還利潤等方式與農戶建立更緊密的利益對接關系。超市與農戶應加強溝通,注重了解市場、考察市場,及時向生產者提供市場供求信息,加強農超雙方的利益協調,推動農產品大步走進超市。
    5、建立和完善農產品物流配送體系。農產品經營有其特殊性,要想減少鮮活農產品的損耗,降低流通成本,必須建立和完善農產品加工配送中心,這是開展“農超對接”的關鍵環節。為此,政府與超市公司要互相配合,推進“農超對接”項目的實施,加大鮮活農產品現代流通設施的投入,建立完善的物流配送體系,降低鮮活農產品的損耗和流通成本。同時,超市公司應豎立“發展連鎖、物流先行”的先進理念,向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上游延伸,建設覆蓋農產品生產、加工、運輸、銷售全過程的物流配送系統和冷鏈系統,做到采購、檢驗、加工和冷鏈配送一體化,降低連鎖超市冷藏冷凍設施投入成本,增強鮮活農產品加工配送能力,提高鮮活農產品進入超市賣場的速度、鮮度和質量安全水平,為顧客及時提供充足、多樣、低價、有品質保障的鮮活農產品和優質服務。

            發言人單位及職務(職稱):民建湖北省委員會副主委,省環保廳副廳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