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湖北省委員會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作出了“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重大決定,我省也提出了“奮力推進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強省跨越”的戰略目標。如何抓住機遇,加快發展文化產業、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是我省當前面臨的重大現實問題。
一、湖北發展文化產業的基礎優勢
1、文明源遠流長,文化資源優勢突出。一是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悠久的歷史為湖北積淀了大量的歷史文化資源。這里有神農文化的創造者、中華民族的始祖炎帝;這里是楚國歷史文化的發祥地;這里是三國文化發生的重要區域,有眾多三國歷史遺跡。自古人杰地靈,歷代名家輩出,群星璀璨。二是突出的近現代革命文化資源。武昌是辛亥革命首義之地,打響了推翻清王朝統治的第一槍,結束了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二七”大罷工、武昌農講所、“八七”會議、黃麻起義、鄂豫皖和湘鄂西革命根據地、八路軍辦事處、新四軍五師司令部、中原突圍、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等一系列革命活動和革命遺址,構成了近現代湖北革命文化的主要內涵。三是豐富多彩的旅游文化資源。湖北自然景觀文化景觀交相輝映,有被列入“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名錄”的武當山和明顯陵,有國家級風景名勝區67個;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內國家級5A景區4處,4A、5A景區擁有總數43處;國家級森林公園20個,國家級地質公園4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5個;歷史文化名城5座,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20處,楚城遺址5座,楚文化遺址73處,三國古戰場遺址及陳跡140多處。四是地域特色鮮明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湖北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非常豐富,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等十大門類項目在湖北都有大量蘊藏,并且具有鮮明的楚文化特色。現有國家級名錄項目106項,省級名錄項目353項。由我省牽頭申報的“端午節”已于200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鄂州、孝感、仙桃的雕花剪紙也作為中國剪紙的組成部分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2、交通區位優勢突出。湖北地處“天下之中”。境內交通線路縱橫交錯,承東啟西,接南轉北,武漢歷來被稱為“九省通衢”之地,是中國內陸最大的水陸空交通樞紐。湖北文化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而兼收并蓄,融匯南北。在歷史的長河中,長江文化與中原文化相互交融,鳳文化與龍文化相互補充,充分體現了湖北文化善于兼收并蓄、博采眾長的傳統文化特質,成為我省發展文化產業、建設文化強省的寶貴資源。
3、人才資源優勢突出。我省是文化大省,文化底蘊深厚,文化人才富集,現有普通高等院校85所,各類科研和開發機構1200多家;兩院院士60多人。還有知名的武漢音樂學院、湖北美術學院等文化藝術類學校,特別是大學生和科研人員數量眾多,科技教育力量雄厚,是名副其實的文化大省。
4、文化產業已有一定規模。近年來,湖北省文化產業測算增加值及占GDP的比重呈增加態勢,2010年,湖北文化產業實現增加值695.95億元,同比增長20.9%,占GDP比重為4.4%,比全省地區生產總值增長速度高出6.1個百分點,比全省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長速度高出10.8個百分點,呈現出加速向支柱產業邁進的樂觀前景。目前,已初步形成以廣播電視、圖書出版、報紙期刊、文化娛樂等為重點的文化產業群。
二、湖北文化產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1、文化資源開發利用不夠。文化資源缺乏深度開發和綜合利用,資源整合不夠,特色文化資源沒有得到應有的發掘,優勢文化資源沒有形成優勢文化產品,文化產業的附加值較低,尚未形成產業鏈生產和產品鏈經營的格局。文化產品創新不足,文化產業的科技水平偏低。
2、在全國有重大影響力的文化品牌較缺乏。文化產業的發展最終要落腳到文化品牌的發展上,但湖北在全國知名的文化品牌不多,優勢不強,文化資源優勢沒有轉化為文化資本優勢和文化產品優勢,文化品牌很少,精品力作不多,競爭優勢不明顯,已成為制約湖北發展文化產業的瓶頸。
3、文化市場建設滯后。湖北交通便捷,區位優越,自古都是我國的物流中心,著名的漢正街市場在全國很有影響力。但就文化市場而言,湖北省相對滯后,與商品物流中心市場的地位對比,落差明顯,文化市場建設的滯后對文化產業的發展造成了不利影響,以致文化產業發展的規模不大,競爭實力不強。
4、文化企業投融資渠道單一。目前,湖北文化企業投融資渠道單一,文化產業的發展資金主要依靠政府財政撥款和文化企業自身投入。雖然一些文化企業開始向社會募集資金,有些地方也設立了文化發展基金,但單一的資金來源渠道和有限的文化資金投入遠遠滿足不了文化產業迅猛發展的要求。
5、管理體制機制亟待創新。總體上看,湖北文化體制改革的深度和力度還不夠。當前,文化管理體制存在政資、政事、政企不分,以致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難以真正分離,文化資源、文化事業、文化產業難以統籌規劃,整體推進。
三、加快發展文化產業、建設文化強省的對策建議
目前我省文化產業的規模處于全國中等水平,與發達省份相比尚存較大差距,與文化大省的地位不相稱,與湖北的文化資源和人才優勢不相稱。為此,提出以下對策建議:
1、加大文化資源整合力度。當務之急是盤活優勢文化資源,在更高層次、更大范圍內整合文化資源,提高資源的轉化率和利用率。通過市場機制保障文化產業的資源供給,在此基礎上著力培育若干產業集團和特色文化產業,加快報業、出版發行業、文娛演出業、文化旅游業、文博業和動漫游戲業等優勢文化產業的發展。
2、實施文化品牌戰略,提升文化產業競爭力。發揮地域文化特色,以推進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建設為契機,充分發揮圈內文化資源優勢,著力打造鄂西文化品牌。充分挖掘荊楚文化內涵,依托襄陽、荊州、荊門、隨州連成的“荊楚文化走廊”,著力打造荊楚文化品牌。整合三國文化資源和紅色文化資源,著力打造三國文化品牌和紅色文化品牌。有效實施文化精品工程,不斷推出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的精品力作,帶動全省文化產品的生產和文化市場的繁榮。充分發揮政府在文化品牌培育和打造中的作用,政府從政策、法律、資金、人才培養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扶持、保護和推動本土品牌的成長。
3、培育文化市場,引導文化消費。通過文化市場的培育,構建文化產業的發展平臺。以文化要素市場建設、文化產品營銷體系建設和文化市場管理為重點,實行深度開發與嚴格監管,充分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逐步形成政府調控市場、市場引導企業的產業運行格局。開展社會文化需求調研,了解大眾文化消費行為模式,并通過教育引導,改變大眾文化消費認知、態度和行為,培養大眾文化消費觀念、偏好和習慣,促進文化產業消費需求的增長。
4、拓寬文化產業投融資渠道。目前,我國已經有歌華有線、中視傳媒、博瑞傳播、賽迪傳媒、ST黃河、中信國安等50余家文化產業類上市公司。在中部省份中,大多數省份都有一到兩家文化產業上市公司。長江出版傳媒集團作為我省文化產業的旗艦,已成為湖北文化產業的“第一股”,這是我省文化企業上市零的突破。要加快文化投融資體制改革,拓寬投資渠道,鼓勵文化企業直接走向資本市場,為文化企業上市創造有利條件。放寬民間資本和外資進入文化產業的限制,除新聞媒體由國家經營,不吸收外資和私人資本外,可通過多種融資方式吸引外資進入文化產業,這樣既能解決文化企業發展資金不足的問題,也為湖北文化產品進入世界文化市場開辟了新的途徑。
5、推進文化體制創新與機制轉換。通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增強文化產業的整體活力,消除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體制機制障礙。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以加快發展為主題,以體制創新和機制轉換為重點,進一步增強活力,壯大實力,提高競爭力,推動文化產業逐步面向市場、面向大眾。按照管辦分開的原則,進一步理順政府與文化企事業單位的關系。建立文化企業的法人治理結構,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進一步完善文化產業法人負責制,改革文化企業的組織形式和文化產品的生產方式以及文化企業的經營方式。
6、實施人才興文戰略,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建立和健全文化人才培養、選拔、引進和激勵機制,形成良好的創業環境,聚集大批素質優良、富有活力的文化專業人才、文化創意人才和文化經營管理人才,造就一批文化名人和文化大家,為建設文化強省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注重借助文化產業項目吸引優秀文化專業人才的柔性流動,以文化產業吸收、積聚人才;創新人才機制,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加快培育人才市場,形成能上能下、能進能出、合理流動的人才激勵機制,實施優秀文化人才獎勵制度,創造文化人才脫穎而出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