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盟湖北省委員會
隨著我省武陵山少數民族經濟社會發展試驗區建設的啟動,加上西部大開發、湖北“616”對口幫扶工程和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建設等多重利好政策的疊加,武陵山區面臨的交通落后、資金短缺、資源開發利用難等問題將得到有效解決,而人才和教育短板將越來越成為制約其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瓶頸。
一、湖北武陵山少數民族地區教育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1、經費投入不足,辦學條件亟待改善。
一是多種因素并存,經費短缺問題較為突出。《義務教育法》規定政府財政5%用于發展教育,并未真正得到落實;城市教育附加費和地方教育附加費存在征收不力、使用不透明的問題;上級轉移支付用于教育部分的經費,有的被違規使用;中央和省里的教育專項工程配套成本較高,獲得經費較難。二是辦學條件的改善舉步維艱。中小學危房改造、校舍配套設施建設資金的緊缺;農村義務教育公用經費不能滿足學校發展的實際要求,保障水平偏低。
2、教師隊伍的結構及素質遠不適應教育發展需求。
主要表現在:專任教師短缺;結構性缺編嚴重,義務教育教師數量不足;教師素質尚待提高,優師流失嚴重,教學質量不高;年齡結構失衡嚴重,教師隊伍老化嚴重。
3、教育發展不均衡,資源短缺與浪費并存。
主要表現在:村級小學規模小、辦學效益低,城區學校出現超級大班和教育資源短缺;農村孩子“上學遠、寄宿難”的問題比較突出;高中階段教育發展不夠、教育質量較差,優質教育資源大量外流。
二、加快湖北武陵山少數民族地區教育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完善經費保障機制,加快改善辦學條件
1、保征收強監管,確保資金到位和政策執行。一是確保預算到位。繼續按照中學生每年15元、小學生每年12元的標準,預算安排中小學公用經費補助,每年預算專款并全額撥付教育部門安排使用;地方財政能真正按預算收入總額的5%優先安排發展教育專項資金。二是建議強制征收“三稅”教育附加費和地方教育發展費,加大拖欠和挪用教育經費的查處力度。三是在教育資金的管理、分配和使用上,建立健全嚴格的內控制度,以保證教育經費使用的真實性、合法性。
2、提高義務教育經費的保障水平。一是建議通過國家轉移支付,將武陵山區的義務教育經費全額納入財政預算,并在中央、省安排城市教育附加費和地方教育附加費時,予以政策傾斜。適當提高老少邊窮地區的義務教育人均公共經費、義務教育寄宿制學校的公用經費補助標準,擴大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救助面、提高救助標準,提高農村家庭經濟困難寄宿生的資助力度和范圍。二是進一步加大專項資金支持力度。在安排"貧九工程"和"危房改造工程"及中小學生校外活動基地等項目建設補助資金時,對武陵山區予以傾斜;鑒于該地區教育投入主要靠財政轉移支付,建議不再要求地方提供資金配套。三是落實國家有關稅費優惠政策,積極籌集民族教育發展資金。
3、進一步改善辦學條件。一是加大薄弱學校改造支持力度。傾斜安排武陵山區中小學校舍安全工程建設資金和農村中小學教師住房改造工程資金補助。二是積極推進武陵山區中小學教育信息化的步伐。
(二)優化教育資源配置,推進教育公平
1、進一步調整學校布局,優化教育資源配置。一是加強農村保育式寄宿制小學建設,進一步拆并村小和教學點。二是做好寄宿制中小學建設規劃。在每個鄉鎮建設好1所寄宿制初中、2-3所寄宿制完全小學。逐步實現中小學布局由數量型向規模質量型轉變,實現教育資源的合理配置。三是省里就學校配備安保人員、保健員、寄宿學校保育員的客觀需求,出臺相應的配套政策和制度。
2、對城區學校進行擴容提質,通過多種方式推動教育資源均衡分配。一是針對城區的超級大班問題,整合城區教育資源,對優質學校進行擴容提質。二是探索“集團辦學、捆綁發展”幫扶機制。讓城區優質學校和鄉村落后學校結對幫扶、捆綁式發展,建立城鄉學校資源共享機制。三是進一步出臺激勵政策,鼓勵教師走教,推動學校管理人員和教師合理流動。
3、以實施關愛工程為突破口,推進教育公平。一是進一步抓好孤兒學生和特困學生救助工程。落實少數民族義務助學金和高寒鄉補助政策,適當提高額度。建立貧困生入學“雙線包保責任制”,即通過行政、學校兩條線,分別由縣鄉領導包學校、村干部包農戶,學校領導包班、任課教師包學生的辦法,確保資助政策全面落實,確保貧困學生全部入學。二是加大監管力度,確保義務教育“兩免一補”、中職教育國家助學和免除學費、普通高中彩票公益金助學項目、大學生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等學生資助政策的執行和落實。三是大力實施農村留守兒童關愛工程。
(三)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升教師素質
1、大力發展師范教育,拓寬師資供應渠道。一是省委、省政府盡快著手恢復三級教師培養體系(中師教小學、專科師范培養初中和高中教師、高校培養大中專教師),分層次培養師范教育人才。二是對省內師范學校,省招辦擴大免費師范生的培養覆蓋面。三是由省和市州出資補貼,委托省內師范院校每年為武陵山區定向委培一批急需的師資,地方通過征信系統和法律途徑對定向生進行監管。
2、打破影響體制障礙,促進教師交流和結構優化。一是對教師崗位和編制進行動態管理。二是按照“有編則進、無編則出、優進劣出、末位淘汰”的原則,建立管理規范機制;繼續采取“退一補一”的辦法,每年補充一批中小學教師,逐步解決教師隊伍年齡老化、知識老化、學科結構不配套等問題。三是實施“城鎮教師援助農村教育行動計劃”,實行城鎮教師到農村中小學支教、指導教學、結對幫扶、對口支援等,促進教師向農村薄弱學校合理流動。四是繼續探索“聯片走教”辦法,加強農村薄弱學校教師隊伍建設;建立城鎮中小學校長、教師定期交流制度,促進師資均衡配置。
3、提高教師待遇,吸引和留住優秀教育人才。一是加快實施“安居工程”,逐步改善鄉村教師工作生活條件。二是分層次完善班主任、骨干教師、學科帶頭人、高學歷和高學位人才津貼以及邊遠艱苦地區教師補貼制度,所需資金納入財政預算。三是擴大支教生和特崗生規模,由省里出臺針對服務期滿的“三支一扶”支教人員再就業的優惠政策和具體措施,逐步解決“三支一扶”支教人員的后顧之優。
4、實施教育人才培養工程,加大教師培訓力度。一是加大支教生崗前培訓力度。二是繼續推進對口支援工作。
(四)加大非義務教育發展及人才培養力度
1、大力發展學前教育和特殊教育。將學前教育和特殊教育納入國家和省財政資助政策體系,以支持試驗區的學前教育和特殊教育發展。
2、加快高中教育和職業教育的發展。一是加大高考招生的政策傾斜力度,在國家制度層面,實行高校招生指標和計劃向老少邊窮地區傾斜;省管高校對老少邊地區,增加招生指標和計劃,支持武陵山區的教育發展。二是將武陵山區的高中教育納入國家支持工程,每年設立專項資金支持其發展高中階段教育,優先安排試驗區的高中階段教育發展項目,使其高中階段入學率盡快達到全省平均水平。三是對緊缺人才,委托省屬高校定向培養,采取省招辦給指標、降分錄取、學生簽訂服務合同、定向培養的方式,解決人才需求問題。四是組織省內高校和省級重點示范高中,對口支持武陵山區。
3、支持高等教育、職業技術教育和成人教育發展。一是建立中等職業教育專項經費制度,由中央和省作為支持湖北武陵山少數民族經濟社會發展試驗區的項目安排。加快發展中等職業教育,大力實施職業教育基礎能力建設工程,加快職業教育實訓基地建設;支持試驗區創建省級和國家級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二是進一步支持湖北民族學院的建設和發展,將湖北民族學院的建設和發展納入湖北武陵山少數民族經濟社會發展試驗區建設的總體規劃。三是繼續辦好省屬院校少數民族預科班,并積極向國家爭取政策,適當擴大設立少數民族預科班的院校范圍,確保試驗區高校招收本地生源比例不低于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