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一区在线_亚洲精选一区二区_精品国产电影一区二区_久久99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三区

首頁 >政協委員 >委員建言 >議政建言

關于完善我省農村醫療救助制度的建議

2014-09-15 00:58:46  
字體大小:【


民盟湖北省委員會

    我省自2004年建立城鄉統籌的困難群眾大病醫療救助制度以來,醫療覆蓋面不斷擴大,救助水平不斷提高,為緩解困難群眾看病問題發揮了積極作用。具體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住院救助范圍進一步擴大,二是擴大門診救助范圍,三是推進縣市醫療救助即時結算工程向鄉鎮定點醫院延伸,四是在宜昌、荊門開展重大特大疾病救助工作的試點工作,但也面臨一些亟待解決的困難和問題,需要采取對策措施加以解決,以進一步完善我省農村醫療救助制度。

    一、現行農村醫療救助制度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1、救助對象確定缺乏科學性。農村醫療救助制度以個人或家庭收入為基礎確定救助對象,其最大的好處就是操作比較簡單,但容易導致申請者設法隱瞞自己的實際收入和不愿設法增加自己的收入的現象出現。而且,用這種辦法也沒有考慮到比例問題、動態問題、性別公平性的問題。另外,申請時間的固定性、確定性與困難群體患病的偶發性以及不確定性發生了矛盾,從而使得政府主管部門難以及時救助。
    2、農村醫療救助籌資有限,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醫療救助需求。一是資金籌集不足。目前農村醫療救助資金主要來源于衛生部、省民政福彩、地方自籌三個方面,每年國家衛生部撥款5.73億元,省民政4000多萬元,地方自籌救助資金全省不足1億元,而目前湖北省取消了住院救助起浮線,不分病種,救助覆蓋面的擴大,救助比例的提高,致使醫療救助資金遠遠不夠。二是農村醫療救助尚未實現不同地區之間的水平公平或橫向公平。多年來,中國農村的社會福利和社會服務事業一直由地方政府承擔,這一財政安排事實上等于“農村福利農村辦”。在中國現行財政稅收體制以及農村經濟發展極不平衡的情況下,依靠農民自己辦福利顯然困難重重,尤其需要中央政府和省級政府的轉移支付。
    3、以治療大、重病患者為主的救助方式存在問題。在開展大病救助地區,一般只限于幾種或多則十幾種病的救助,在大病的種類中只占極少部分,救助范圍狹窄,客觀上限制了特困人口對醫療救助的利用。經過多種努力,目前湖北省所有縣市已經取消住院救助的起付線,但醫療救助費用補助總額即封頂線還是太低。以前是3000元,現提高為5000元,在醫療費用高居不下的情況下,三五千元的大病救助對貧困群眾來說是杯水車薪,解決不了實際困難。
    4、農村醫療救助的管理體系不健全。在實施過程中涉及多個部門和公共服務領域,這項工作本應是由民政部門主管,但現實中醫療救助對象的認定、救助標準的制定和救助實施的過程,都需要不同職能管理部門之間的協調,組織協調難度大。

    二、完善我省農村醫療救助制度的對策建議
    1、建立網絡查詢平臺,科學、準確地篩選和確定救助對象。醫療救助資金相對于需要救助的群體而言總是非常有限的,為了把有限的救助資金最有效的用到最需要救助的對象身上,就要求對救助對象的篩選上必須準確無誤。首先,要建立網絡查詢平臺,借助信息技術做到核查準確。通過網絡查詢,可以有效的防止低收入家庭瞞報、謊報人均收入情況;相關政府部門之間可以實現資料共享,來稽查救助申請對象的信息,以保證獲取信息的全面性和完整性。二是要制定科學、具體、可操作的資格審查制度并嚴格執行,同時還要實行動態跟蹤監測,根據最新的情況及時調整救助對象,做到救助對象有進有出,實行動態管理。三是篩選救助對象要實行陽光操作,避免暗箱操作。對救助對象的資格審查必須做到公開、公正和公平,整個審查過程都必須向群眾公示。要加強監督和懲罰的力度,一旦發現救助對象存在虛報或者瞞報實情、偽造證明材料的情況馬上取消其享受救助資格,并規定其終身不能再申請醫療救助。如果發現有工作人員參與造假,對工作人員要予以嚴厲的行政處分。為了方便監督,可以設立舉報電話或者舉報網站。
    2、整合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與醫療救助制度。自愿參加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形成了對經濟困難群體的排斥,要提高農村低收入群體的參合率,把農村低收入家庭納入醫療救助對象。醫療救助政策和提供公共服務的公立醫療機構可以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兩種制度在目標實現方式上的互補整體性與針對性的整合,有利于提高基金使用效率。醫療救助基金部分用于為救助對象代繳參加合作醫療制度的費用,其它醫療救助基金用于救助對象的醫療費用附加補償,救助對象除了從合作醫療基金報銷部分醫療費用外,還可在此基礎上從醫療救助基金獲得部分補償,其醫療費用補償比例顯著提高,從而使醫療救助力度大為增強。醫療救助通過合作醫療管理網絡的實施,制度運行成本因而下降,管理操作易行和高效,雙方的銜接有利于管理成本的控制及制度的持續發展,在具體操作過程中,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管理機構對參合的救助對象就醫服務質量、費用控制和補助等方面給予協助,民政部門負責資金的籌集及費用的支付終審,以降低整體管理成本。
    3、建立穩定和制度化的農村醫療救助籌資機制。農村的醫療救助應該從多方面籌資,把農村醫療救助資金納入財政預算。資金來源的主渠道是財政性資金,輔之以社會捐助資金。其中財政性資金應當根據地方財政實力的不同,實現中央財政與地方財政不同比例的結合。財政負擔能力強的縣市,應該以地方財政負擔為主;對于財政負擔能力較弱的農村地區,中央財政和省級財政要加強轉移支付的力度。
    4、統一、規范醫療救助的組織實施與管理。由于醫療救助涉及部門較多,各部門之間的協調和各司其責至關重要。醫療救助屬社會救濟范圍,應由政府民政部門主管,民政部門應根據當地情況確定醫療救助的對象、制定救助資金年度收支計劃、救助的標準和方式及與當地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管理辦公室的協調工作;衛生部門負責救助過程中的醫療服務;財政部門及時審核撥付救助資金;扶貧部門可進一步擴展延伸醫療救助,實施綜合扶貧開發。不論是醫療救助主體,還是被救助對象,都應該按照救助的規范程序,申報審批程序、資金撥付、使用和管理都按有關規定進行。另外,政府醫療救助資金須專款專用,不得提取管理費或列支其他任何費用,建立農村醫療救助基金的財務管理,使用補償申報、審核及撥付制度,并使用定期報告制度和民主監督制度,使資金使用信息公開、透明接受有關部門和社會的監督。
    5、加強醫療服務監管,規范醫療服務行為,控制救助對象費用負擔。醫療服務提供與利用的合理性,對提高醫療救助資金的使用效率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救助對象的經濟狀況均較差,在救助方案設計時,所要考慮的多是如何最大限度地降低救助對象的醫療費用負擔。新農合補償加醫療救助后,個人承擔的費用已經非常少,這雖然減輕了救助對象的費用負擔,但也會帶來供需雙方過度提供服務的問題。同時,還應該嚴格控制范圍外服務和藥品的費用比例,尤其是對醫療救助對象,這些范圍外服務的提供實際上是增加了患方負擔,減弱了醫療救助政策對弱勢群體的救助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