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征耀 委員
一
按照國際認定的標準,60歲以上老年人占人口總數的10%,或65歲老年人占人口總數的7%,即進入老齡化社會。我省自1998年進入老年社會,較之城鎮,全省農村老年人養老問題面臨嚴峻挑戰:
1、發展速度快。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顯示,我省60歲以上老年人797.40萬人,占全省總人口的13.93%,其中,農村老年人431.71萬人,占全省老年人總數的54.14%;65歲以上老年人520.41萬人,占全省總人口的9.09%,其中,農村老年人285.71萬人,占老年人總數的29.43%;80歲以上老年人80.67萬人,占全省總人口的1.41%,其中,農村老年人43.74萬人,占老年人總數的5.49%。據專家預測,我省老年人將以年均10%的速度遞增,到“十二五”期末,全省農村老年人達到700萬人以上。
2、空巢老人多。由于現代人的思想認識、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改變,或家庭關系緊張、住房擁擠等原因,愈來愈多的老人與子女分開居住,傳統的居家養老日漸式微,不養老、虐待老人甚至遺棄老人的現象時有發生,空巢老人逐年增多。同時,農村打工經濟繁榮發展,農村年輕人外出務工掙錢的人數有增無減,留守老人不斷上升。“老有所養”步履維艱。
3、醫療負擔重。我省農村地區疾病譜已經由傳統的以傳染病為主轉化為以惡性腫瘤、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為主,治療費用高、周期長。許多老年人雖然參加了新農合,但由于規定了起付線、補償比和封頂線,加之藥費較貴、自費比例偏高,大多數老人不愿拿錢買藥吃,“小病拖,大病挨,快死才往醫院抬”的現象普遍存在。不少老人忍受不了病痛的折磨,更不愿增添子女的負擔和麻煩而自尋短見。“老有所醫”令人堪憂。
4、精神慰藉少。農村文化基礎設施不足,老人活動場所少,思想交流不便,文化生活單調、乏味。許多老人的子女常年不在身邊,其感情無處傾訴,親情難以得到滿足,以致造成內心孤獨。不少老人平時只好進廟燒香磕頭,以求得精神上解脫。“老有所樂”可望不可及。
二
近年來,我省農村老保障制度和服務體系建設逐步建立和完善,為解決老年人的養老問題起到一定作用:
1、建立養老保障體系。一是實施新農保。截至2011年8月底,全省共有65個縣(市、區)的2983萬農民參加新農保,其中,60歲以上的農村老年人口411萬人。在新農保實施中,對獨生子女死亡傷殘父母、獨女父母、雙女父母、獨子父母等家庭每月增發10至15元基礎養老金。二是提高“五保”供養和低保老人生活標準。“十一五”期間,全省共籌措14.59億元,將農村“五保”集中和分散供養補助標準分別提高到2100元/人年、1600元/人年。目前,全省農村老年低保對象86萬人,占農村低保人數的39.1%,保障標準為年人均950元。三是落實計生家庭獎勵補助制度。2011年,全省享受此獎勵的農村老年人共16.86萬,資金達1.2億元;享受特別扶助的農村老年人2.4萬人,資金達2670萬元。
2、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十一五”期間,全省各級共投入3.2億元對農村福利院全面提檔升級,新增床位5300張,改廚、改廁、修建太陽能浴室370處,配備電視機400臺、洗衣機1328臺、冰柜1494臺、太陽能熱水器280臺、健身器材556套。2011年,省財政又安排資金6000萬元,支持農村福利院維修改造。目前,全省農村養老機構1956家,占地面積2.36萬畝,建筑面積274.7萬平方米,床位19.21萬張,收住老人16.8萬人。“五保”老人集中供養穩定在70%左右。
3、提高醫療保障水平。一是建立新農合制度。目前,全省96個縣(市、區)共有3890萬人參加新農合制度,參合率達到98.4%,其中老年人占15%以上。2011年,參合農民住院補償封頂線已經達到5萬元。二是擴大醫療救助范圍。將農村“五保”戶、低保戶、特困優撫對象、低收入家庭老年人等特殊群體全部納入新農合保障對象,并取消了他們的住院費用補償起付線。三是加強老年慢性病管理。針對農村老年人慢性病發病率高的情況,將患有高血壓、糖尿病的老年人納入規范化管理,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定期對慢性病老年人進行體檢和健康教育。
4、維護老人合法權益。一是采取多種方式,認真宣傳和貫徹落實《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并定期組織督辦檢查。據不完全統計,全省各地共組織簽訂《家庭贍養協議書》38.5萬份,以維護農村老年人的合法權益。二是在實施“農家書屋”工程中,按照10%的比例落實老年人健康養生圖書和雜志,改善農村老年群體精神文化生活。三是開展以送科技、送醫療、送文藝下鄉服務“三農”為主題的“銀齡行動”活動,為農村老年人送去精神食糧。
三
近些年來,我省農村老齡工作雖然取得一定成績,但是,無論與形勢發展的要求,還是與廣大農村老年人的期望,都有較大差距:
1、保障標準偏低。2001年,國家通過轉移支付確定的五保供養標準為每人每年800元,我省確定為集中供養1200元、分散供養800元。10年之后,全省農村人均純收入已翻了近兩番,但五保供養標準僅提高1倍,其實際生活水平呈下降狀態。迄今,新農保尚未在全省普及,老年人參保檔次低,每人每月領取養老金僅55元,是城鎮企業職工退休職工月均養老金1300多元的1/24。此外,我省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險工作不均衡,“先保后征”政策落實不夠,部分地區的財政資金不能及時補助到位,而且新、老被征地農民待遇不同,部分2006年以前被征地的農民尚無有效的保障辦法。
2、管理工作滯后。從領導層面看,憂患意識不強。有些地方的主要領導對農村老齡化負面影響認識不足、憂患意識不強,對老年工作關注不多、重視不夠、支持不力。從組織機構看,權威性不高。省老齡委員會是議事協調機構,不具備政府職能,具體事務性工作由下設的辦公室完成,該機構是非政府組成部門,在決策、管理、監督等方面不具備權威性。據統計,全省老齡系統工作人員共247人,是山東省4337人的1/18,是云南省1497人的1/6,不到甘肅省1340人的1/5。全省17個市州老齡辦,有8個市州只有1人;103個縣市區有20個未設老齡辦、30個沒有人、19個縣市只有個1人,鄉鎮普遍沒有老齡工作干部。從養老保障主管部門方面看,涉及人力資源與勞動、民政、衛生等方面,由于條塊分割、各自為政難以形成合力。
3、服務能力不足。總的看,由于經費不足,各鄉鎮福利院數量偏少,公共服務設施相當簡陋,滿足不了老年人的需要。仙桃市三伏潭鎮2/3以上五保老人因床位緊張不能入院。調查發現,部分家庭殷實的老年人愿意掏錢進入社會福利院和其他專門養老機構養老,然而,由于床位緊張不能如愿。目前,大多數福利院的院長等管理人員多是從村支部書記、村長崗位上退下來的老同志,服務人員多是照顧性安排和臨時雇請的。上述人員都沒有經過專業培訓,管理知識少、護理技術差、應急能力低,影響了服務質量。
此外,農村老年人是社會弱勢群體,權益受到侵害后往往難以得到及時維護。對子女不履行贍養義務,爭奪老人財產,甚至虐待、遺棄老人等違法行為,即使訴諸法律,但不是久拖不決就是執行不徹底。當然,也有一些老人不愿意用法律保護自己,千方百計為子女遮掩,基層干部認為“清官難斷家務事”,不予追究。
四
2011年,省委、省政府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老齡工作的意見》,就全省老齡工作作出全面部署,提出明確要求。建議各級各地應高度重視,認真落實到位,推進我省農村養老工作加快發展:
1、切實發揮政府主導作用。隨著形勢發展,農村老年人將愈來愈多。各級政府應及早謀劃,積極作為,充分發揮在推進農村老齡工作中的主導作用,為完善老年人的基本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社會救助和社會福利等,提供組織保障、政策支持和資金保證。一是把各種養老服務機構基礎設施建設納入社會公共事業基礎設施建設的總體規劃。二是將全省老齡辦納入政府序列部門,賦予其對各級老齡事業發展規劃編制、決策制定職能,以及行使老齡工作組織協調和監督管理的職權,確定編制,配備人員,確保事情有人做、工作有人管。各鄉鎮要成立老齡工作委員會,配備專(兼)職老齡工作干部;同時將老年人協會納入村級自治組織建設體系,發揮老年人協會作用,為更多的老年人提供服務。三是在養老制度以道德自律方式難以充分維持的情況下,應補充以行政手段,建立健全尊老敬老的法律民約,制定投訴和舉報制度,加強對不瞻養和虐待老人行為的監督,謹防遺棄和虐待老年人的現象發生。
2、增強農民養老保障實力。采取得力措施,夯實農民基本養老保障基礎。首先,加快新農保建設步伐,特別是對尚未納入試點的38個縣(市、區),要對適齡參保對象進行認真摸底,力爭做到應保盡保。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和家庭條件好的農民自主選擇和調整養老保險的分類和檔次,提高人均繳費水平。其次,逐步提高基本養老保障標準,讓農村老年人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有計劃地提高農村“五保”供養標準,確保老年人的基本生活不因社會平均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物價指數的上漲而下降。再次,進一步健全和完善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險制度,并做好與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銜接工作。
3、推進養老服務平臺建設。加強鄉鎮福利院基礎設施建設,力爭養老床位年增長保持在10%以上,到2015年,床位總數達到老年人總數的3%。整合鄉村的民兵之家、黨員之家等社會公益性活動場所和其它閑置房舍資源,擴大福利院入住容量,盡力為農村空巢老人、生活困難老人、高齡老人,殘疾老人、失能半失能老人,計劃生育家庭獨女戶和雙女戶老人等提供有償養老服務。按照政策引導、政府扶持、社會參與、市場推動的原則,大力支持以公建民營、民辦公助、政府補貼、購買服務等多種方式興辦養老服務業,滿足不同層次老年人的養老服務需求。省民政廳、省老齡辦要認真協助總結部分地方創辦老年人協會和開展為老服務試點的經驗,及時在全省推廣普及。同時,還可以借鑒城市居民區的做法,建立老年人日托所、互助養老服務中心、老年人活動中心等,藉以解決老年人日間生活照料、康復護理、情感交流、文體娛樂、精神慰藉、心理疏導等問題。規范福利院及其養老服務機構管理,加強管理人員和服務人員的培訓,真正實現管理規范化、手段現代化、服務社會化、隊伍專業化。
4、不斷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各級財政加大資金投入,加快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確保養老床位數保持年均增長10%以上,同時,要按照政策對養老服務機構應給予床位補貼。足額安排農村老齡事業所需的人員經費、工作經費和專項經費。統籌安排老齡事業發展經費,逐年增加對老齡事業經費的投入。將建立和實施80歲以上高齡老人生活補貼制度作為為民辦實事、好事的重要任務。對老年人協會、老年服務中心等老年人服務機構,每年都給予一定資金扶持。制定優惠政策,對新建、改建、擴建養老服務項目、服務設施、建設用地等簡化審批程序,優先安排。符合條件的老年服務機構免征營業稅和企業所得稅,對老年服務機構使用土地和自用房免征城鎮土地使用稅、房產稅。養老機構的用水、用電、用氣和通訊等實行優惠價格。實行對福利性、非營利性老年人服務機構的稅費扶持政策,減免社會福利院、農村福利院等養老服務機構的行政事業收費,對水、電、通信等費用予以優惠。
5、著力提高醫療保障水平。建議我省進一步提高農民醫療保障水平,力爭將新農合政策范圍內報銷比例穩定在70%,并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而不斷提高;進一步擴大提高新農合重大疾病保障水平試點,重點針對老年疾病,確定一至兩個療效確切、費用可控的大病,將政策范圍內報銷比例穩定在70%,并力爭有所提高。同時,擴大慢性病患者和重病患者門診補償病種。進一步鞏固“一卡通”成果,方便農村老年人就醫和報銷。加強慢性病管理。鞏固農村老齡人健康體檢成果,深化婦女健康行動。
發言人單位及職務(職稱):省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專職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