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革湖北省委員會
農業服務業包括農、林、牧、漁業服務業,涵蓋農業的產前、產中、產后服務。農業服務業主要是向農業生產者提供信息技術服務、政策咨詢服務、金融服務、市場整合營銷以及農資、農機、供銷、氣象、加工、水利、植保、收割、林業、畜牧獸醫、水產等專業服務。農業服務業是建設現代農業的綠色引擎,也是城鄉經濟社會聯動的紐帶。
一、我省農業服務業發展的現狀及問題
我省農業服務業在“十一五”期間得到了一定的發展,突出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農業科技進村入戶全面推進,四級農業科技展示培訓平臺基本建立;二是地方農業部門在加強農業系統信息隊伍建設的同時,積極發展農村信息員隊伍,農業信息網絡已基本形成,全省82%的縣(市)和65%的鄉鎮建立了農業信息服務機構;三是建立了全國第二家農村綜合產權交易所,2年完成交易526宗,交易額38.18億元,幫助企業、合作社和示范戶融資1.425億元;四是休閑農業發展開始起步,2011年上半年全省休閑農業綜合收入86.10億元,從業農民增收11.37億元,人均收入達到8700元,同比增長15%左右。但總體來說,目前我省農業服務業仍然處于相對幼弱的新生期,與全省經濟社會發展整體水平相比,與國內有些農業先進省份相比,還存在較大的差距。當前,我省農業服務業發展中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農業服務業總量和質量較低,不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要求。從總量來看,我省2008年公布的第二次全國農業普查數據顯示,全省有835萬戶農業經營戶,其中從事農作物種植業的占95.5%,而從事農林牧漁服務業的農業經營戶僅占0.2%;有農業生產經營單位21503個,其中只有7120個單位主營農林牧漁服務業。從質量來看,我省農業服務組織普遍存在規模過小、自身功能不完善、缺乏專業技術人才的問題,眾多的農戶無法得到及時有效的服務,形成了服務供給不足的局面,廣大農民覺得“難解渴”。
2、缺乏統一有力的政策支持。我省農業服務業雖然在細分領域中都有相關政策出臺,但缺乏總體的政策扶持和指導,沒有一個完整、系統的農業服務業長遠發展規劃,農業服務業的發展基本處于各自為戰的狀況。這主要體現在:一方面,各相關部門對農業服務業的扶持力度不到位,未能利用政策的力量激發企業和個人開展農業服務的熱情;另一方面,對農業服務組織的服務功能、人才培養、項目與職能缺乏科學規劃和合理定位,各服務組織協調互動較少,形不成合力,很難在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上達到“雙贏”效果。
3、農業服務組織化水平較低,服務水平有待提高。一是專業合作社注冊資本不多,固定資產少,自身實力不強,在擴大生產規模和抗風險方面顯得力不從心。二是專業合作社社員少,規模小。三是自身經濟實力弱,經營規模小,產業層次低,難以成為當地農業、農村經濟的主體。目前在全省農業社會化服務中的公益性服務,還缺乏有力的體系網絡支持。農業服務中的經營性服務,普遍存在重生產輕流通、重銷售輕服務的傾向。從總體上講,農業服務仍以傳統的農技服務為主,向前、向后延伸不夠,與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和農業產業化發展的要求不相適應。
4、農業保險覆蓋有限,抵御災害能力差。由于農業保險運作的困難,目前,在我省推廣的主要是政策性農業保險。以武漢市為例,2010年全市共開展了水稻、能繁母豬、奶牛、“兩屬兩戶”農房、農民工意外險等5類中央和省政策性農業保險,在雜交水稻、蘆筍、商品蝦、種蝦、玉米、西甜瓜、鋼架大棚等7個地方政策性農業保險產品試點中,水稻種植保險占了所有簽單保費的80%。我省農業保險仍處于低覆蓋、低水平的狀況,保費補貼比例和補償標準需進一步提高,保險覆蓋范圍有待拓寬。
二、進一步加快我省農業服務業發展的建議
農業現代化離不開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的支撐和支持,農村的發展不能只依靠農業,為農村和農業發展提供良好的服務體系是城市支持農村、工業反哺農業的重要途徑。為此,我們建議從以下方面加快我省農業服務業的發展:
1、加大對農業服務業的政策支持與市場引導。重點在政策制定、項目安排、人才培訓、服務指導、示范引導等方面加大對農業服務業發展的支持。應整合農業項目資源,支持重點產業技術、農機裝備、金融服務、農產品流通、動植物疫病防控以及農業信息化服務體系建設。在官辦服務組織逐步完善的同時,引導越來越多的民間組織和企業參加到現代農業服務業中來,通過訂單農業、合同服務等形式,建立起充分發揮農業服務組織職能作用的運行機制,使服務提供者和服務接受者形成緊密型的合作關系。凡是由農業部門牽頭實施的生產性、建設性項目,都應盡可能把農業服務業發展納入實施范圍,通過項目支撐扶持農業服務組織做大做強。
2、重點發展三大農業服務產業。一是要加快扶持發展農村金融業,在加大農村商業銀行支農扶農力度的同時,吸引各類商業銀行開發農村金融市場,為我省現代農業發展提供資金保障。積極支持符合條件的農業服務業企業通過銀行貸款、發行股票債券等多渠道籌措資金,進一步推動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建設,積極搭建中小企業融資平臺,給予農業服務業中小企業重點資助或貸款貼息補助。二是要積極發展農業保險業。學習上海經驗,建立專業性的農業政策性保險機構,采取“政府財政補貼推動、商業化運作”的經營模式,堅持“以險養險”的經營方針,以農業專業合作組織為有效載體,繼續擴大種養兩業險,逐步推廣農民的家財、農機具和農村合作醫療等保險,不斷完善農業保險保障體系。三是要積極推進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建設,不斷提高農業科技咨詢服務水平。充分發揮農業專業合作組織的引導和服務作用,為農民提供良好的生產、技術、加工、銷售、信息咨詢等服務,為提高農產品質量、聲譽和競爭力夯實基礎。
3、堅持發展傳統服務業與發展現代服務業并舉。加強農業服務業的統籌規劃和分類指導,完善服務業發展的城鄉協調、區域協調和可持續機制。一方面要發展好農業良種服務、農機服務、商業服務等傳統服務業,加強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突發事件的預警和防范工作,維護農民的切身利益。另一方面要加快構建現代農業信息服務平臺,積極引導農業龍頭企業、農業專業合作組織和種養大戶等各類市場主體發展農業電子商務,促進農產品流通與銷售;積極發展休閑觀光農業,開發和完善一批旅游名鎮、旅游名村、旅游名莊,形成以采摘垂釣為主的農事參與型,以森林生態、湖泊為主的旅游觀光型,以文化歷史、革命傳統、農業技術展示為主的科普教育型,以名特優農產品品嘗為主的美食餐飲型等各類鄉村旅游服務業;大力發展連鎖經營業,重點是加快發展為生產流通服務的連鎖經營,加快農產品專業批發市場建設,發展農產品物流園,建立覆蓋農產品生產、加工、運輸、銷售全過程的規模性綜合體。
4、加強農業服務組織市場化建設。農業服務組織要想扔掉政府“拐杖”走路,實現自我造血功能,必須按照市場機制要求,建立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大膽嘗試各種有利于現代農業服務業發展的所有制形式和運行管理形式,實現企業化、市場化、規范化管理。同時,強化基層公益性農業服務體系建設,穩定基層農業服務隊伍,改革完善農業服務體系用人制度,建立以業績為主要內容的考核監督機制,鼓勵農業科技人員到農業生產一線開展服務工作。
5、加強農業服務業的人才培養。從第二次全國農業普查數據來看,我省共有農業從業人員1521.4萬人,農村各類農業技術人員6.99萬人,每個農業技術人員平均需為218個農業從業人員服務,技術服務人才明顯不足。為此,要大力培養實用人才。可采取企業委托農業院校培養或者訂單式培訓的方式,每年選拔一批農村戶口的應、往屆高中、職高畢業生及村級干部到農業院校學習,經過專業技術教育使他們掌握實用技術,再回到農村發揮服務作用。生源來自農村,畢業回到農村,保證了農村急需人才養得起、留得住、用得上。同引進的人才相比,他們更了解本地實際,科技致富的愿望更迫切,科技帶頭人的作用更容易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