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協襄陽市委員會
漢江是長江中下游水系的第一大支流,在湖北境內全長878公里,流域面積6.25萬平方公里(占全省國土面積1/3),涵蓋十堰市、神農架林區、襄陽市、荊門市、潛江市、天門市、仙桃市、孝感市、武漢市等10市38個縣(市、區),這個區域內工農業生產發達,是我省社會發展重要的經濟軸心和生態命脈所在。在我省實施的“兩圈一帶”發展戰略中,“兩圈”更是各有5個市分布在漢江流域。因此,做好該區域的流域環境管理,對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隨著工業化、城市化進程加快,工業廢水、城市生活污水、大氣污染、工業及城市生活垃圾對漢江水環境帶來相當程度的破壞,漢江承載著越來越大的環境壓力。2014年,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將正式調水,漢江過境客水將常年減少26%以上,江水自凈能力大幅降低,屆時中下游地區的環境生態狀況令人擔憂。雖然近些年,我省啟動了多項資源恢復與生態補償項目,但保護好漢江流域水環境,是一項系統性、復雜性、長期性工程,應建立健全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長效管理機制,才能確保沿線工農業生產與居民生活用水安全。為此建議:
1、完善環保目標責任制,嚴格責任考核。流域水環境綜合整治,涉及面廣,任務重,必須實行嚴格的環保目標責任制,強化責任考核。每年省政府應制訂《漢江湖北段水環境治理年度行動目標》,將水環境保護的工作目標全面分解到相應市和相關部門,明確責、權、利,年終進行細致的專項考核。同時,環境目標責任制要緊密與環境考核獎懲制有機結合,從而形成政府領導、部門分工負責、環保部門統一監督的綜合整治管理體制,建立制訂規劃、分解落實、監督檢查、考核評比的運行機制,實現環保責任的目標化、定量化、制度化管理。
2、建立先進的環境監測預警體系,強化環境監管。我省要通過進一步完善漢江流域環境信息網絡、例行監測、水質自動監測、重點污染源在線監控與常規監督性監測等管理系統的運作,最大限度地優化和整合各類環境信息資源,實現資源共享,進而達到環境預警的目的,為環境管理提供真實、客觀和準確的數據支撐。同時應繼續加大水環境監管制度執行力度,提高流域內新建項目的準入要求,強制所有工業建設項目切實做好“三同時”工作,從源頭上嚴格控制水環境增量,強化建設項目取水許可審批管理,實現建設項目取水及排污入河審批和控制的系統管理。加大重點污染源監管治理,對違規企業采取嚴厲的懲罰措施,實行污染事故的責任倒查制。建立綜合管理體系,運用“限批”、“信貸控制”等多種手段加大對環境違法行為的查處力度。
3、建立統一管理機構,實現上下游聯防聯控。建議省政府成立湖北漢江流域管理機構,統一為全流域經濟社會發展中水資源的合理利用與保護,制訂開發利用保護的政策,形成流域環境保護上下游聯動機制,協調解決跨地域水環境污染問題,實現全流域的和諧發展。對于跨省域水體污染,如唐白河污染問題,要積極爭取國家層面干預。解決流域性水資源保護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強流域立法,只有通過建立更高層面的《漢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法》,以確立流域管理機構法律地位、建立與健全流域補償機制、完善流域聯合治污機制及健全公眾參與機制等方面的建設,進而規范全流域的開發利用行為,徹底根治跨區域的水資源污染問題。
4、實行流域全面綜合規劃、按區域分階段實施制度。流域水環境保護是一項長期復雜的系統工程,只有全面綜合的生態環境整治規劃,才能取得更為長遠持久的效果。建議由省政府牽頭,委托第三方權威科研機構開展漢江梯級開發和南水北調取水對我省經濟社會發展影響和流域環境損失情況等新問題的研究,為爭取國家生態補償與制定湖北省新形勢下的《漢江流域湖北段生態環境綜合整治規劃》提供準確數據基礎。《整治規劃》要通盤考慮環境、社會、經濟的協調可持續發展,以環境負面影響的最小代價換取水資源綜合利用效果和效益的最大化。規劃要把握指導性和可操作性,注重標本兼治,按區域、分步驟地制訂相應5年期到10年期甚至更長遠的規劃目標,分階段實施,避免重復建設和整治的短期行為,防止各行其是。
5、探索生態補償機制,降低綜治成本。建議省政府,從點到面、先易后難,從責權利比較明確、標準比較統一、操作性較強的方面入手,有步驟、有重點推進生態補償機制的建立和完善。一是通過正在實施的生態家園建設、農村小康環保行動等設立生態補償專項資金,以控制農村面源污染。二是積極爭取中下游區域國家南水北調生態補償。參照丹江口庫區的做法,爭取將漢江中下游作為國家生態補償試點地區,對中線調水帶來的生態損失、城鎮用水、農業提灌運行費用、污水處理設施運行費用等進行補償。三是將生態補償的額度與水環境保護的效果掛鉤,體現生態補償機制的公平性、合理性。此外,在加大公共財政對生態補償投入力度的同時,也要積極引導社會各方面參與,探索多渠道多形式的多元化生態補償方式,拓寬生態補償市場化、社會化運作路子,將補償重心逐漸由“輸血型”轉變為“造血型”。
6、改革城鎮污水、垃圾處理運行模式。漢江流域內的城鎮污水、垃圾無害化處理等環境綜合整治項目點多面廣,治理成本很高,政府統包統攬是不切實際的。建議探索“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的方式,創新漢江水環境保護的工作機制。一是通過環境治污項目總體規劃,合理布局,穩步推進,避免人為增大收運和處理成本。二是建立多元化的污染治理投入機制。三是對建成的治污項目建立市場化運行機制。四是建立必要的運營監督機制。五是初步實行沿線居民生活垃圾戶分類、村收集、鄉鎮轉運、片區處理工作機制,提高回收利用率,減少固廢垃圾對水環境污染。
7、建立廣泛參與和監督機制,營造良好氛圍。流域水環境是一種公共資源,與流域內的每個人悉悉相關,需要鼓勵與引導廣大人民群眾和社會力量參與其中,運用多種手段,采取多種形式,逐漸形成流域內人人參與、共同監督的工作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