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公黨湖北省委員會
近10年來我國干旱頻繁發生,極端天氣頻發現象尤為明顯,我國由南澇北旱變成了南北同旱。2011年,長江中下游地區遭遇50年來罕見干旱,降水與多年同期相比偏少三到八成,湖北、湖南、江西、江蘇等地旱情嚴重。
眾所周知,南水北調工程上馬的前提是“南方水多,北方水少”。根據1951-2004年的水文資料計算,在氣象條件中最不利于南水北調的“南北同旱”,其出現概率低于30%,而且越往北“南方有水且北方缺水”(利于調水)的概率就越高。如今,“南北同旱”的“低概率事件”已經日益變得常態化,北方的水少、南方的水也很緊缺的情況下,實施南水北調工程,就會出現很多新情況、新問題。
一、南水北調改變漢江中下游水資源的供需關系
作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源頭,丹江口水庫在2011年大旱中水庫水位曾一度下降至135.16米,低于死水位3.84米,面臨著“無水可調”的困境。與此同時,遍布湖北全境的冬春夏“三季連旱”在漢江中下游地區也尤為突出。受漢江上游來水減少影響,漢江中下游最重要的分支河流東荊河多處河道干涸,整個東荊河幾近斷流,漢江中下游的其他中小支流、水庫更是無水可用。一方面,缺水的京、津、華北平原正翹首以待丹江口水庫的“一庫清水”;另一方面,丹江口庫區和漢江中下游地區卻正飽受旱災之苦。不容否認,旱災在庫區和漢江中下游地區正日益成為一種常態。
根據南水北調的計劃,2050年東中西三線齊發,年調水總規模為448億立方米。東線工程從長江下游直接調水,一期調水量僅占長江入海總量的的1%,對下游影響很小。中線工程從漢江調水,調水量占丹江口水庫下泄到漢江中下游水量的約1/4,勢必對漢江中下游用水產生極大影響,使漢江中下游的水資源供需關系發生重大變化。作為湖北重要經濟走廊和人口密集區的漢江中下游,一方面不得不增加更多的節水成本或承受更高的水價,另一方面,丹江口下泄水量減少,漢江自身的凈化能力減弱,漢江中下游環保成本也會增加,這直接影響到漢江中下游的經濟發展。
2014年,中線調水工程將開始運行,在將漢江并不寬裕的寶貴水資源北調的同時,要保障漢江中下游的用水需求,解決調水引發的各類問題,必須建立漢江中下游地區生態補償機制,以便調整相關生態利益及其經濟利益的分配關系,促進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
二、建立漢江中下游生態補償機制的幾點建議
1、盡快啟動“引江補漢”工程。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規劃調水規模130億立方米,一期工程調水95億立方米,僅可以滿足2010水平年受水地區的凈缺水量,還需二期工程增加調水量35億立方米。加之漢江上游的陜西省正在著手實施“引江濟渭”工程,計劃從漢江調水15億立方米,融入黃河最大支流渭河,更加劇了漢江水資源的供需矛盾。其次,正在實施的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配套工程“引江濟漢”工程只能解決漢江興隆河段以下的缺水問題,而丹江口水庫開始調水后,庫區至興隆河段的水資源銳減導致的各種問題將日益凸顯。
要解決以上問題,必須向長江“借”水。“引江補漢”工程,即從宜昌三峽庫區長江支流的香溪河調水,經巴東神農溪、堵河補充到丹江口水庫。工程預計引水量100億立方米,與南水北調中線一期調水量基本持平,可以從根本上緩解中線工程上馬帶來的漢江中下游用水緊張狀況。目前,該工程論證實施方案還在等待水利部批復。湖北應該抓住這次大旱對漢江中下游的重大影響做文章,加大宣傳漢江中下游水資源供需緊張的現狀,以及調水導致漢江中下游水資源供需矛盾加劇的不利影響,保證“引江補漢“工程盡快啟動。
2、比照國家主體功能區政策,盡快啟動漢江中下游生態補償。自中共十七大提出建設生態文明以來,我國從中央到地方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更加重視,財政性生態補償資金支出成倍增加。獲得生態補償的地方,保護生態環境的自覺性增強,地方建設污水處理廠等環保設施的積極性更高,水質在經濟快速發展的背景下依然保持原來的等級。
漢江中下游受調水的影響更大,面臨的生態環境壓力更大。南水北調中線一期通水距今只有3年時間了,應盡快讓漢江中下游地區比照丹江口庫區縣市享受相關生態補償政策,確保該地區的經濟結構調整、產業轉型升級,建立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
在補償方式上,建議采用分階段、分步驟、多樣化的方式進行。具體而言,包括如下內容:一是明確漢江中下游的生態補償區的地位,并逐步落實中央財政轉移支付;二是在產業政策上對漢江中下游地區加以傾斜,鼓勵受水區和發達省市在漢江中下游開展經貿商務活動,提供技術、人才,支持幫助其建立節水型產業和生活方式,使漢江中下游不因調水而喪失眾多發展機遇;三是推進補償政策的多樣化,例如隨著丹江口大壩的加高,漢江中下游防洪標準大大提高,漢江中下游地區的眾多分蓄洪區的啟動概率大為降低,建議逐步取消東西湖區等大中城市郊區的“分蓄洪區”帽子,以提高這些地方招商引資方面的吸引力。
3、把落實漢江中下游四項治理工程費用作為對漢江中下游生態補償的優先項目。四項治理工程與南水北調中線主體工程建設同步,將于2014年完成并投入運行,但迄今為止其運行費用還沒有著落。雖然國家全額投資建設四項治理工程,但其運行費卻是因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而產生的一項全新費用,數額大、每年都需要支出,累計值更是驚人。這筆支出對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不高的湖北省而言,是一個很大的開支;對為工程作出巨大貢獻和承受重大生態環境壓力的湖北人民而言,很不公正。湖北省人民政府曾多次向中央建議采用計入中線工程供水成本及水價和國家財政轉移支付等多種方式解決這一問題,但至今沒有得到明確的答復。省委、省政府應繼續向中央爭取:把漢江中下游四項治理工程的運行費作為實施漢江中下游生態補償的優先項目,予以重點解決。
4、將漢江中下游地區設為國家級生態經濟綜合改革示范區。作為南水北調的水源區,無論是丹江口大壩以上還是漢江中下游地區,其生態環境、經濟社會發展條件等都將因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建設而發生深刻、巨大的變化。為了更好地確保“一庫清水向北流”,實現“南北兩利、南北雙贏”的目標,建議:建立包括漢江中下游地區與丹江口庫區的國家級生態經濟綜合改革示范區,探索推進生態補償“漢江模式”的路徑和方式,為全國提供大河流域綜合開發、跨流域調水后的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流域生態補償等方面的經驗和教訓。其主要內容包括:一是探索建立試驗區管理體制。在試驗區內,建立綠色GDP考核機制、環境保護機制、生態產業發展機制、生態社會建設公共管理體制等。二是探索建立跨域調水運行機制。重點研究水價調節機制、基礎設施建設機制、生態補償機制等。三是加大對試驗區的財政支持力度。建立中央財政支持的試驗區水資源保護專項資金、產業發展基金和生態保護基金。四是參照丹江口庫區的政策,將漢江中下游納入中央生態補償的計算范圍,給予生態補償轉移支付補助。五是在實踐中不斷完善生態補償的“漢江模式”,豐富其內容,形成比較系統的理論,指導全國跨流域調水的生態補償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