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一区在线_亚洲精选一区二区_精品国产电影一区二区_久久99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三区

首頁 >政協委員 >委員建言 >議政建言

破解四湖流域水安全難題  助推“壯腰工程”加快荊州振興

2014-09-15 00:58:38  
字體大?。骸?a href="javascript:;" class="font01">大


民進湖北省委員會

    2011年中央1號文件把水利作為國家基礎設施建設的優先領域,把農田水利作為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任務,把嚴格水資源管理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戰略舉措,為水利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戰略機遇。我省也相應出臺了《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水利改革發展的決定》,專門制定了《湖北省水利發展“十二五”規劃綱要》。同年,省委、省政府部署實施“壯腰工程”、加快荊州振興,把荊州打造成為湖北長江經濟帶的“鋼腰”,為湖北省科學發展、跨越式發展,構建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重要戰略支點提供有力支撐。荊州地處四湖流域,實施“壯腰工程”,為荊州破除瓶頸制約、消除水患提供了強大助力,水利建設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

    一、四湖流域水資源及水利工程狀況
    四湖水資源基本情況是:地表雨水充沛、過境客水量大、地下水源豐富。四湖流域河湖眾多,水網密布,是全國內陸水域最廣、水網密度最高的地區之一。四湖流域主要河流有長江、荊南“四河”、東荊河、沮漳河等。洪湖承雨面積5980km2,控制蓄水面積348km2,是湖北省最大湖泊。長湖承雨面積3240km2,現有湖面150km2;長江及支流穿境而過,江河過境客水量年均4680億m3。境內地表徑流,豐水年91.6億m3、枯水年48.5億m3,年平均地表水資源量65億m3;境內地下水位高,地下水資源量約26億m3。豐富的水資源潤澤了荊江兩岸的土地,造就了土地肥沃、物產豐富的兩湖平原,荊州歷來被稱為“魚米之鄉”,是國家重要糧倉,商品糧棉油和水產品產量在全國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豐富的水資源也成為四湖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基礎,為工業、農業、水電等提供了有力的水源支撐。
    在各級黨委和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四湖水利工程建設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基本形成防洪、排澇、調蓄、灌溉于一體的水利工程格局,具備了一定的防汛抗災能力,為區域國民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提供了堅強保障。現有堤防總長3267km,其中江河堤防2319km(包括荊江大堤182.35km、長江干堤450.12km、南線大堤22km、荊南四河堤1086km、東荊河堤128.45km),40多個民垸圍堤及其它堤防長948km;建有荊江分蓄洪區、洪湖分蓄洪區兩個分蓄洪工程,總面積4227km2,總有效蓄洪容積240億m3。2002年后,國家出臺了減輕農民負擔政策,水利建設體制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以農民投勞為主轉變為以國家投資為主的建設體制。按照水利工程的使用周期,洪湖四湖水利工程的使用基本到期,其建設與改造任務艱巨并迫在眉睫。

    二、四湖流域水問題
    1、水域面積逐步減小,水質污染日益嚴重。由于大規模圍湖造田、排水能力的逐漸提高以及自然淤積等歷史原因,湖泊數量銳減,水域面積普遍縮小,湖泊的調蓄能力也大大減弱。由于工農業快速發展,城市急劇擴張,大量的生活污水、工業廢水未經處理直接排放進入湖泊;農業生產中大量使用的化肥、農藥,隨地表徑流直接進入湖泊;加上湖泊大面積圍網養殖產生的養殖污染,導致湖泊水質逐漸惡化。內河水體及湖泊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大部分已喪失使用功能,部分水體水質甚至有逐年惡化的趨勢,離水功能區目標水質相差較大。荊州市最大的兩個湖泊(洪湖和長湖)水質都為Ⅲ類,局部達到IV類,在4—9月富營養化程度為中營養。湖泊面積的減小和水質的惡化,不僅減少了湖泊的調蓄容積,還引起水生生物生存環境的變化,導致生物物種數量和總量的減少,生物多樣性下降,水質惡化還導致部分水生生物物種的消失。
    2、飲用水源保護不力,飲水安全存在隱患。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飲水安全問題迫在眉睫。以荊州市為例,城市飲水安全問題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部分城市取水保障程度不高。如松滋市余家渡水源地,位于松西河,其源頭為長江四口之一的松滋口,由于三峽工程的建成運行以及松滋口的泥沙淤積,導致松滋口分流水量減小,近年甚至連續出現枯水期斷流現象,直接影響該水源地的供水安全;二是引用水源地保護措施不力。長江石首北門口水源地、長江監利三嘰頭水源地、長江洪湖烈士陵園水源地等水源地上下游附近或有碼頭、或有油庫、或有排污口,是水源地供水安全的潛在威脅;三是荊州各城市都是臨江而建,完全依賴長江一個水源,普遍缺乏應急備用水源,一旦上游突遇水污染緊急事件,荊州幾乎所有縣級以上城市飲用水都存在安全問題。
    3、水資源管理體制混亂,協調機制不健全。水資源管理涉及水利、環保、農業、漁業、旅游、交通、國土、規劃等多個部門,各部門按照自己的職責范圍行政,缺乏有效的協調溝通機制,工作難以形成合力。同時,由于這些部門利益目標不一致,在水資源開發與保護方面難以達成一致意見,我省水資源仍處于無序開發、保護無力的狀態。
    4、水利建設規模加大,生態環境遭到破壞。近年來,由于長江輸沙能力下降,河道沖刷下切,水位降低,四湖流域出現了灘地旱化、濕地萎縮、水質下降等生態環境問題,如荊南四河已經出現了缺水問題,松滋、虎渡河水質下降。引江濟漢工程作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補償工程,使漢江中下游的水文、水質條件有所改善,但不容忽視的是,引江濟漢和三峽工程產生疊加影響,將逐步改變荊江江段水域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特別是引江入漢的入口枝江大埠街江段,在此開閘大流量引水,會改變江口江段產卵場的水文條件,影響魚苗存活率,進一步破壞荊江江段“四大家魚”的資源量。

    三、加強四湖流域水管理的對策及建議
    1、理順管理機制,健全管理體制。長期以來,我省“多龍管水”的體制反映出許多弊端,這與水資源保護所面臨的形勢極不適應,必須在管理體制上有所突破。針對未來區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對四湖流域河、湖、水庫和地下水資源制定綜合統一的開發利用和保護規劃,并明確規定各水政部門的權限,把水資源的開發利用統一管理起來,對各種水資源實行優化調度、合理調配,并充分采用法律和經濟的手段,使水資源在工業、城市發展,水力發電、漁業、運輸、娛樂和維持生態等方面的綜合效益最優化。
    2、加強生態水利建設,促進人水和諧。按照科學發展觀和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加強生態水利建設,在不超過生態系統自我調節和自我修復能力基礎上,充分發揮水利工程資源利用、環境治理、生態保護中的綜合作用,促進人水和諧,保證湖北水利事業的持續發展。
    3、加大水資源水環境保護力度。四湖流域水資源水環境保護要從源頭抓起,重點整治四湖上區的“五小工廠”,減少工業污水排放量;加大對沿湖沿河新農村建設力度,集中建設垃圾處理場和污水處理站,積極推行“一建三改”減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對大湖從事圈圍養殖要規范、限制,提倡生態養殖,減少生物飼料及農藥、化肥的投放量,抑制洪湖水質富營養化速度。同時還可采取洪湖、長湖兩湖連動,長江、洪湖江湖連通的辦法,定期進行水體置換,“流水不腐”,洪湖水體自身凈化能力將明顯增加,人水和諧的美好環境將不難實現。
    4、加快推進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搶抓新一輪水利改革發展機遇,重點推進荊南四河、荊江大堤綜合整治、荊江河段河勢控制應急整治以及分蓄洪區建設,加強中小河流綜合治理工程,加快推進末級渠系改造和小型農田水利建設,完善防洪抗旱減災體系。建設重點水源工程,加快推進四湖流域綜合治理和洪湖、長湖等重要濕地保護,加強民生水利建設,從根本上解決荊州洪水、疫水、污水等問題。
    5、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實現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建立水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區域協作機制、流域上下游不同區域的生態補償協商機制,探索建立水生態補償機制的實現方式。完善和落實水生態環境保護收費制度,對涉水經濟活動征收水生態補償費用,用于對已破壞的河湖生態系統及地下水的治理修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