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湖北省委員會
湖北省是水利大省,按照2011年中央1號文件的精神,“十二五”時期是水利事業進入大發展、大改革的黃金期,預計“十二五”時期湖北省水利投資約1189億元,湖北水利建設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同時,由于水資源減少、水環境惡化、水生態退化等問題并沒有得到明顯改善,社會經濟發展對水利的支撐和保障作用的要求進一步加大,湖北水利建設也面臨著挑戰。
按照科學發展觀和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我省應充分利用“十二五”時期在水利方面的資金大投入,加強生態水利建設,充分發揮水利工程資源利用、環境治理、生態保護的綜合作用,促進人水和諧,保障湖北水利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一、進一步認識三峽工程和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對湖北省平原湖區水資源和水生態、水環境的影響
湖北省平原湖區是河湖濕地主要集中分布區,是全球最為復雜的河湖濕地系統之一。長期以來,由于人為活動導致區域河湖濕地系統面積銳減,功能退化。近六十年來,江河湖群的面積從7000多平方公里減少到2400平方公里,湖泊濕地資源已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同時,湖北省平原湖區正處于三峽工程和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作用的敏感區,其發展、演變帶來的影響將極為廣泛和深遠。近年來,由于長江輸沙能力下降,河道沖刷下切,水位降低,該區域出現了灘地旱化、濕地萎縮、水質下降等生態環境問題。如荊南四河已經出現了缺水問題,松滋、虎渡河水質下降。
因此,應當關注大型水利工程引起的湖北省平原湖區河湖環境變化情勢及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重視對相關問題的系統監測和研究,查明長江中游河湖濕地系統的動態變化過程和環境影響,提出優化調控模式和水生態安全最佳方案。同時,監測和模擬三峽大壩之下和丹江口壩下的長江和漢江干流及其支流水環境和水資源的動態變化,綜合考慮三峽和上游梯級水庫群的影響,認清漢江水資源總量減少近百億立方米將對流域生態與環境產生顯著影響的現實,探索生態調度的最佳方案,并將治理方案列入相關發展規劃。
要從全流域的角度出發,對漢江流域的經濟社會發展進行統籌規劃,系統分析調水對上中下游各區域的影響程度及范圍,全面分析各項補償工程對生態與環境的影響,如引江濟漢、梯級電站、引漢濟渭等工程的環境效應,合理分配上中下游和各區域之間的用水比例,合理分配上中下游、供水區與受水區之間的利益,推動生態補償機制的盡快實施。
二、突出湖北特色,加強湖泊濕地管理與生態恢復
解決湖泊濕地的保護利用問題,有效管理是關鍵。目前做得相對較好的有洪湖、梁子湖、大九湖等,但對于“千湖之省”的湖北來說,這遠遠不夠。全省湖泊濕地面積萎縮、水環境惡化、圍網養殖過度、管理體制不順等問題還普遍存在。如四湖流域的上游長湖,目前圍網養殖嚴重,水質明顯變差,長湖通過總干渠與洪湖相通,如果上游治理力度不夠,洪湖難以達到理想的治理目標。為此建議:
一是發揮省政府的主渠道作用,加快濕地保護或者湖泊管理條例的立法進程。濕地保護或者湖泊保護條例的起草、調研論證工作,至今已過了多年,政府相關部門應該充分總結這幾年的調研論證工作,盡快爭取省人大審議通過該條例;各級政府應相應出臺地方性法規,為保護湖泊提供法律保障。
二是優化湖泊管理機構的設置。湖北省存在很多跨行政區的湖泊,湖泊管理機構應具有統一的綜合管理能力,具有協調部門和區際關系的能力,否則難以實現管理的有效性。我省既有湖泊管理機構,又有濕地保護的專門部門,如何更好地發揮政府的管理職能,需要協調提高不同部門、不同利益群體的認識,并建立一套綜合協調機制。
三、科學試點溝渠建設,統籌兼顧灌排作用和水利血防、生態功能的綜合作用
在整個自然生態系統中,河道、溝渠是連接陸地生態系統、水生態系統及水岸生態系統的橋梁。作為一種濕地生態系統和水生廊道系統,農村地區村鎮溝渠的水資源涵養、截流雨水、水質凈化、野生生物棲息地和戶外活動場所等功能應該得到足夠重視。
目前,農田溝渠改造工程正在湖北加緊進行。工程建設采用硬質護坡和襯底,其工程設計注重了河道行洪、排澇及血防等功能。但這種工程建設切斷了水、空氣、土壤、生物之間的有機聯系,天然的自凈能力遭到破壞,加上河網溝渠中四處建閘,水動力極差,水流不順,水體不能得到及時的調換,影響了溝渠內外物質交流,降低了生物多樣性,對生態和環境產生了負面影響。
生態坡岸是國際上河道整治的發展趨勢。它具備滯洪補枯、調節水位、涵蓄水分的作用,利于保護和重建河渠生態系統,形成和諧豐富的濕地生態景觀。建議:作為先行先試的新農村建設實驗區,河道溝渠整治應該體現生態治水的理念,推廣或部分推廣生態型河道溝渠的應用,逐步形成草木豐茂、生物多樣、自然野趣、水質凈化的水利工程,在全國設立試驗樣板,體現人與自然和諧的新農村建設理念。
四、加強小水電建設管理,維系河流生態系統健康
近年來,眾多民營企業、民間資本爭相進入我省水能資源開發市場,使我省水能資源開發進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速發展時期。據統計,截止2010年底,全省中小水電站1761處、裝機容量405萬千瓦,年發電量109億千瓦時。作為潔凈可再生能源,小水電在調整能源結構、減少化石能源消耗等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但對水資源也帶來不小負面影響,如導致局部河段脫流、影響河道生態健康、加劇水土流失等。我省小水電多集中鄂西山區,對景觀和生態的破壞會影響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的建設,如香溪河正處于進入神農架的景觀公路邊,香溪河多處脫水斷流,是過度開發利用的典型。
水電不當開發引起的生態環境問題得到了高度重視。省政府于2006年出臺了25號文件,相關部門也出臺了規范性文件,已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證水電開發的規范有序。由于以前對河流生態問題認識不夠,過去的開發造成了部分地區河道斷流、生態破壞現象,應該采取措施加強整頓和恢復。對于小水電資源過度開發問題,建議:一方面要加強對小水電的運行監管,建立約束機制,采取強制措施保證生態流量下泄;另一方面要從流域層面上進行流域開發規劃,重視長遠利益和生態目標的實現,留有余地,不能開發殆盡。對于效益不高、處于生態敏感區的影響較大的小水電,可以采取政府贖買的方式收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