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一区在线_亚洲精选一区二区_精品国产电影一区二区_久久99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三区

首頁 >政協委員 >委員建言 >議政建言

完善社會救助體系助力我省跨越式發展

2014-09-15 00:58:36  
字體大?。骸?a href="javascript:;" class="font01">大


謝松保  委員

    社會救助作為社會保障體系中居于基礎地位的子系統,承擔著保障包括貧困群體在內的社會脆弱群體最基本生活的責任,是從源頭上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創新社會管理、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的治本之策。當前,我省正處于推進跨越式發展的關鍵時期,需要各級黨委政府更加重視社會救助工作,完善社會救助體系,為我省跨越式發展營造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

    一、我省社會救助工作總體情況
    近年來,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下,我省社會救助工作實現跨越式發展,救助能力顯著增強,救助面穩步擴展,救助水平大幅提高,以最低生活保障和農村五保供養制度為基礎,以臨時救助、醫療救助為補充,各項救助制度相配套,覆蓋全省城鄉各類困難群體的社會救助體系基本建立。目前,我省常年生活救助對象達到390萬人,約占全省總人口的6%,比“十五”末凈增113.2萬人,增長46%。

    1、城鄉統籌的社會救助制度體系基本形成,管理體制不斷健全。省政府先后出臺了《關于建立城鄉社會救助體系的意見》、《關于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城鄉困難群眾臨時救助制度》、《醫療救助制度》、《湖北省城市低收入家庭認定實施辦法》,全省社會救助工作實現了由“單項救助”向“全面覆蓋”的轉變,救助工作不斷向規范化、程序化方向發展,“政府領導、民政主管、部門協作、社會參與”的救助工作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進一步健全。

    2、社會救助覆蓋面不斷擴大,保障標準不斷提高。目前,我省城市低保對象136萬人,全省月平均保障標準和人月均補助水平分別達到270元和160元,比“十五”末分別增長83%和190%。農村低保制度自2007年全面建制以來,通過連續四年擴面提標,全省保障人數達到220萬,基本實現應保盡保,全省月平均保障標準和人月均補助水平從建制初的63元、30元分別提高到110元、70元,分別增長了27%、103%。

    3、農村五保供養政策實現歷史性轉變,農村五保對象“孤有所養”。農村五保供養實現從農民集體內部的互助互濟體制向國家財政供養為主的歷史性轉變。省財政2007、2009、2011年三次提高供養標準,集中和分散供養標準分別達到2100元/人年、1600元/人年?!笆晃濉逼陂g,我省各級累計投入資金4.4億元,使近千所農村福利院基礎設施得到改善。目前,全省共有五保對象30萬人,占全省農村人口的0.75%,比“十五”末增長15.2%;集中供養對象超過14萬人,集中供養率達60%,居全國前列。

    4、醫療救助全面取消病種限制,可及性不斷提高。全省所有縣市取消了住院救助起付線;70%的縣市政策范圍內住院救助比例達到50%以上;救助封頂線由起步階段的3000元左右普遍提高到5000元以上。60%縣市實施了城鄉困難群眾慢性病患者定額門診救助,推進建立定額醫療卡救助制度。重特大疾病救助工作的試點順利推進,農村兒童先心病、白血病醫療保障水平的試點全面展開。今年來,累計實施住院救助15.2萬人次,實施門診救助15.5萬人次。

    5、積極拓展社會救助內容,城鄉困難群眾“困有所幫”。一是建立健全臨時生活救助制度。截止2011年9月底,全省通過臨時救助共惠及困難群眾14.4萬戶次,戶均救助近500元。二是切實保障受災群眾的基本生活。救災綜合協調、災害應急響應等機制不斷健全,災害應急救助能力不斷提高,受災群眾的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三是積極開展孤兒救助。2010年底,省政府出臺了《關于加強孤兒保障工作的實施意見》,將我省孤兒養育標準提高到散居孤兒600元/人月、集中供養孤兒1000元/人月,并對孤兒保障工作中涉及到的安置方式、生活、醫療、教育、就業、住房等方面的政策措施作了全面安排和系統規范。

    二、當前我省社會救助工作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
    社會救助是困難群眾最關心、最直接的現實問題,由于貧富差距較大,社會矛盾復雜和不可預見因素較多,困難群眾對社會救助期望值較高。另一方面,由于目前社會信用體系還沒有完全建立,地方財政困難,民政部門基層力量薄弱和手段缺乏,使社會救助實施和管理也遇到多種困難。

    1、城鄉低保對象界定難。從目前工作實施情況看,城鄉低保對象難以準確界定主要有四個方面的原因:一是城鄉居民年人均純收入難以準確核實。由于城鄉居民收入來源較為復雜,既有顯性收入,又有隱性收入,既有比較穩定的收入,也有臨時性收入,且以實物收入為主,無疑增加了核實難度。二是由于農村低保在制度設計上只算收入,不算支出,以收入界定對象。當前農村因病致貧、支出大于收入的現象突出,這些家庭要求納入保障范圍的呼聲高。三是受傳統“不患寡而患不均”傳統思想的影響。由于收入難以準確核實,必須要通過民主評議審核申報對象,一些地方在評議過程中平均主義難以遏制,按家庭人口施保難度加大。

    2、醫療救助資金投入不足。目前醫療救助最突出的困難就是資金短缺。醫療救助主要依靠政府投入,我省醫療救助資金又主要依靠中央補助資金,省級財政和地方財政投入很少。

    3、農村福利院維修改造任務十分艱巨。大部分鄉鎮福利院存在建筑規模小、建筑陳舊、生活服務設施不配套、服務功能單一等問題,相當部分存在安全隱患,急需維修改造。同時,鄉鎮中心福利院機構性質不明確,普遍存在沒有法人實體資格的問題。農村福利院工作人員待遇偏低。

    三、進一步完善我省社會救助體系的建議
    1、推進城鄉低收入家庭收入核對,科學把好“入口”。建議在各級民政部門建立專門的低收入家庭收入核對中心,進行與財政撥款救助和其它保障措施有關的家計調查,建立與人保、稅務、公積金、房管、證監、銀監等部門和單位之間的“電子比對專線”,核對人員可查看申請者的家庭存款賬戶、股市賬戶、納稅記錄、房產擁有、公積金繳納等信息,構建城市居民家庭收入信息共享平臺,提高救助管理的科學化和精細化水平。

    2、加大對醫療救助資金的投入,擴大醫療救助覆蓋面。建議省級財政加大對城鄉醫療救助資金的投入,安排專項資金開展重特大疾病救助,確保醫療救助制度可持續性發展。一是擴大醫療保險資助范圍。逐步將資助參保參合困難人群范圍從低保對象、五保戶擴大到低收入重病患者、重度殘疾人、低收入家庭老年人等特殊困難群體。二是提高住院醫療救助比例。加大資金投入,逐步將政策范圍內住院自付費用救助比例提高到50%以上。三是積極探索開展重特大疾病救助工作。在全省普遍開展農村兒童先心病、白血病醫療救助。

    3、解決農村五保應保未保問題,推進農村福利院建設,保持農村五保供養工作穩步發展。一是建議采取由省級財政和縣(市)財政分擔的辦法,解決好應保未保的問題。二是建議多渠道加大資金籌措力度,繼續資助農村福利院開展“窗口計劃”建設項目,建成布局合理、配套齊全、功能完善、管理規范的農村五保供養服務設施網絡,確保農村五保老人生命財產安全。三是解決好福利院機構性質、人員配備和經費保障等問題。按照民政部《農村五保供養服務機構管理辦法》的要求,對符合條件的農村鄉鎮福利院,依法辦理事業單位法人登記。足額預算農村福利院工作人員工資、辦公經費,保障工作人員的工資待遇不低于當地最低工資標準,并為其辦理相應的社會保險。

    4、進一步完善臨時救助制度,積極開展專項救助。一是多渠道籌集臨時救助資金。建議建立省級財政臨時救助專項資金,同時安排彩票公益金和吸納社會捐贈資金,拓寬籌資渠道,提高臨時救助標準。二是擴大救助范圍,對重點人群予以重點救助。將符合居住地政府規定的低收入家庭認定條件的農民工等人戶分離家庭逐步納入臨時救助范圍。對低收入家庭中的重度殘疾人、重病患者以及困難單親家庭等重點人群,給予重點救助,實現“大難大救”。三是積極開展專項救助,將專項救助制度在覆蓋低保對象的基層上向低收入家庭延伸。重點解決低保家庭及其他低收入家庭醫療、教育、住房、應對突發事件等方面的困難。采取靈活多樣的方式對受災群眾進行過渡性安置,做好與其他臨時救助政策的銜接。
                              發言人單位及職務(職稱):省民政廳廳長、黨組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