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憲初 委員
目前,戰略性新興產業正成為全國各省區市競相關注和發展的熱點。湖北省委、省政府認真落實《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于2010年出臺了《關于加快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了到2015年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突破1萬億元的奮斗目標。大力培育和發展節能環保、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我省構建促進中部崛起重要戰略支點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需要。現階段,我省正處在工業化中期加速發展階段,資源、能源消耗較多的重化工業仍處在發展之中,急需破除“缺煤、少油、乏氣”的資源瓶頸制約。我省只有通過大力發展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以高新科技支撐傳統工業改造升級和產業鏈延伸,才能有效提升產業競爭力,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一、我省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優勢和面臨的主要問題
從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客觀條件分析,我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具有科教、產業基礎、區位、制度環境等四個方面的比較優勢。科教優勢方面,湖北有一批著名的高等學校和科研機構,科教綜合實力居全國第三、中部第一。產業優勢方面,湖北的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有著較好的產業基礎。以信息產業為例,武漢已經成為我國光電子信息產業領域參與國際競爭的重要基地,其中光纖光纜的生產規模為全球第二位,國內市場占有率超過50%,國際市場占有率為12%。區位優勢方面,長江黃金水道的開發和高速鐵路的建設,使湖北在物流方面的區位優勢進一步凸顯。制度優勢方面,國務院批準在武漢城市圈進行“兩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將東湖高新區列為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為湖北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提供了良好的制度環境。
同時,我省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也面臨著諸多困難與問題,突出體現在如下四個方面:
1、產業結構重型化特征明顯,傳統產業比重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比重偏小。2011年1—10月,我省實現國民生產總值13578.42億元,三次產業比重為13.62:49.51:36.87,輕重工業比重為31.6:68.4,產業結構重型化特征明顯。2009年,湖北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全省GDP的10.4%,占工業總產值的28%。我省高新技術產業雖然相比其他省市在許多方面均具有一定優勢,產值在全國列第11位,但是在全省產業結構中所占比重仍相對較小。
2、科技成果轉化率較低,官產學研協同創新體系脫節。一是湖北省具有科教資源的比較優勢,但是創新能力與科教資源不成正比。例如,我省國家級重點實驗室為13個,僅次于北京(60個)和上海(26個),高于廣東(5個)、浙江(7個)、江蘇(12個)等發達省份。但從專利申請情況來看,2010年湖北省專利申請量為31311件,比上年增長15.09%,低于全國平均水平7.27個百分點,全國排名僅居第10位。二是實驗室技術與市場需求脫節。國家重點實驗室、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是我省科技創新的獨特資源,但由于產學研之間關系脫節、專利與市場需求不匹配,導致我省大量的科技創新成果商業轉化效率低,官產學研協同創新體系脫節現象比較嚴重。
3、戰略性新興產業總體規模不大,骨干企業數量和質量仍有待加強。雖然我省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相對于傳統產業來說具有發展優勢,但從橫向比較來看,相對國內其他省份同類型產業,并不具備整體競爭優勢。例如,武漢郵科院是我省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的“領頭羊”,2010年營業收入達到120億元,但是在工信部發布的2011年中國百強電子信息產業企業中僅列第19位。我省戰略性新興產業規模不大、龍頭骨干企業競爭力不強的問題,已成為阻礙我省戰略性新興產業跨越式發展的關鍵問題。
4、人才總量、結構和素質還不能適應戰略性新興產業快速發展的需要。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剛興起的產業部門,其技術發展、市場運作、產業規劃等諸多問題都離不開專門人力資源的支撐。我省目前的人才培養主要還是集中在傳統領域,新興產業技術部門的人才培養還處于起步階段,人才結構以及人才素質還有待提升。
二、加快發展我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對策建議
1、加強宏觀引導,編制發展規劃。抓緊組織編制我省“十二五”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明確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目標任務、重點領域和政策措施,理清各新興產業與本領域傳統產業的關系,做好戰略性新興產業規劃和其他產業規劃的銜接。
2、圍繞新興產業,加快集群發展。一是根據現有發展基礎和布局狀況,充分發揮規模效應和集聚效應,以國家級開發區為建設重點,引導配套產業的落戶聚集,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向園區化、特色化、規模化、板塊化發展,建設形成一批產業配套能力強、規模效益高、帶動力大的新興產業集聚區。同時,鼓勵園區內企業和科研機構積極參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國際國內合作,加強引進、消化、吸收、創新。二是加大政府采購的扶持力度,積極開展試點工作。如利用武漢市城市建設的大好時機,加快武漢市智能交通、車聯網和數字城市建設,從而推動本地物聯網產業鏈的形成。三是大力引進一批具有技術優勢、品牌優勢和市場優勢的國內外知名企業,通過戰略重組、技術轉讓和協作配套等方式與上下游企業建立緊密合作關系。
3、強化人才優勢,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充分利用好現有人才資源,完善高科技人才資金扶持、重大科技項目承擔、專家遴選和政府獎勵方面的政策措施,鼓勵海內外高層次人才來湖北創新創業;進一步探索建立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創新人才向企業流動的政策引導機制和激勵機制,鼓勵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科技人員積極從事職務發明創造;改革高校人才培養模式,建立“院、地”(院士與地方)合作、企校聯合培養人才的新機制,促進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探索建立技術、專利入股等政策,調動科研機構和人才創新創業的積極性,確保高層次人才引得進、留得住、用得好;建立人才引進專項補貼資金,鼓勵企業引進創新型人才,造就新一代科技企業家;支持知識產權的創造和運用,強化知識產權的保護和管理,建立高效的知識產權評估交易機制。
4、加大財稅、金融支持力度,營造有利于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生長空間。一是進一步完善和落實新興產業財政貼息補助、稅收優惠措施,利用杠桿效應撬動社會資本投資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爭取國家擴大對東湖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的稅收優惠范圍,使部分自主創新區和開發區外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也能夠享受到優惠政策和相關補貼政策。二是設立創業投資指導基金,引導和鼓勵風險投資隊伍發展壯大,為創投企業提供風險補償。運用創業板與風險投資為主體的創新企業資本支持體系,加快創投、私募股權以及創業引導基金、新興產業引導基金的發展,鼓勵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關企業上市融資,爭取東湖高新區新三板擴大試點盡快獲批。三是建立完善的投融資體系,積極探索中小企業科技創新金融服務新模式,引導銀行金融機構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引導社會資金流入戰略性新興產業。
5、搭建公共服務平臺,努力營造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品研發、自主創新的大環境。一是建立新興產業公共技術平臺,抓好行業共性技術和企業集團關鍵技術平臺的建設,以共建技術中心、產學研聯盟、企業技術聯盟等形式,逐步實現共性技術的示范、應用、擴散和推廣。發揮行業協會、中介組織在資源供給、產品生產和市場之間的橋梁紐帶作用,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各產業鏈上中下游的渠道暢通和資源組合。二是利用國家對科技型中小企業的政策扶持以及湖北省對高新技術產業區的政策傾斜,加速高新技術產業區以及企業孵化器的建立,大力支持和培育初創企業及創業者成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加速器,早日形成新興產業明顯的“扎堆效應”。三是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扶持企業建立工程技術中心、研發中心,促進科研成果的轉化效能。通過構建官產學研一體化的產業聯盟,形成以政府為引導、市場為基礎、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
發言人單位及職務(職稱):農工黨湖北省委員會專職副主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