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總工會
近年來,由于經濟改革和社會轉型等原因,許多行業的職工包括白領、農民工,出現了一些心理問題,個別職工因心理壓力過大導致暴力行為、自殺等極端現象發生,引起了社會廣泛關注。據省總工會調查,當前職工普遍感到心理壓力較大,其中感到很有壓力的占45.4%,感到有一定壓力的占47.2%,40%的職工對未來缺乏信心。在工作節奏加快、勞動關系日趨復雜、社會矛盾日益凸顯的形勢下,職工普遍面臨來自工作、生活和社會方面的壓力,處于心理亞健康狀態。當前,推進湖北改革發展,構建和諧社會,加強職工心理疏導、維護職工心理健康十分必要。
引發職工心理問題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勞動關系問題使部分職工產生了不公平感。在勞動關系格局中,資本處于強勢、主動地位,職工處于弱勢、被動地位。一些企業忽視勞動法規政策和社會責任,忽視職工的主人翁地位和主力軍作用,片面強調企業的權利及利益,忽視職工的合法權益,出現了損害職工權益的現象。例如不少企業把職工分成“三六九等”,不同職工的貢獻差別不大卻享受不同待遇。特別是勞務派遣呈迅速擴大之勢,在部分領域,派遣工已成為用工主體。派遣工在勞務公司“有關系、沒勞動”,在用工單位“有勞動、沒關系”,缺乏安定感和歸屬感;在工資上同崗不同薪、在社保上同薪不同基數、在福利上同單位不同待遇,難以享受公平國民待遇,使勞務派遣工產生強烈的不公平感。
第二,企業管理問題使部分職工產生了過度緊張感。生產是流水線,管理是程序化,機器是職工的紐帶,程序是層級的連接,職工被機器帶著走,被程序所控制,這是機器化大生產中職工現實生活的真實寫照。一些職工反映,每天上班就像機器人一樣機械運轉,車間—食堂—宿舍,每天“三點一線”的生活模式,在工作中重復簡單的機械動作。一些企業為了提高利潤,刻意壓縮人工成本。這一方面導致職工工資水平低,另一方面迫使職工延長勞動時間,使職工長期超負荷工作,身心得不到有效調整。一些職工反映,基層管理人員對待職工態度簡單粗暴,缺乏人格尊重。這些問題,影響了職工的積極性,并使職工產生了過度的緊張感。
第三,社會地位問題使部分職工產生了失落感。在當前社會轉型的過程中,原有社會格局已經打破,職工的主人翁地位受到嚴重沖擊,使部分職工產生了失落心態、悲觀心態。一些企業存在弱化職工主人翁地位、忽視職工應有權利、損害職工基本利益的傾向,使部分職工產生了權利被剝奪的心理感受。一些社會媒體注重宣傳成功階層和成功人士,過度鼓勵人們發財致富,讓處于社會基層的一線職工,缺乏職業自豪感。社會階層有固化趨勢,一些職工改變社會地位和經濟地位的愿望較強烈,但感到機會太少,面對自己增長緩慢的工資,對高物價、高房價、上學貴、看病貴等問題反映強烈,對社會發展缺乏認同感。
第四,情感問題使部分新生代職工缺乏精神歸宿。新生代職工特別是新生代農民工遠離家鄉,遠離親人、同學和朋友,希望在新環境中找到工作和生活中的朋友,更希望找到家庭的伴侶。由于謀生的壓力和快節奏的工作,導致一些職工缺乏人際交往,下班后沒有朋友、伙伴,業余生活貧乏,缺乏傾訴渠道,缺乏心理皈依。在一些企業,由于工種不同,男女性別分布相對集中,一些生產線上難以見到異性,使男女之間難以找到相處、交流的機會。由于新生代職工多處于論婚談嫁的人生階段,但時空的阻隔,使他們難以美夢成真、喜結良緣,從而產生了婚戀焦慮情緒。
針對解決這些問題,提出如下建議:
一是黨委政府要高度重視職工心理健康問題。在推進湖北科學發展、跨越式發展的過程中,要注重將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協調起來,將發展的速度與公民的承受能力結合起來。各級黨委政府要加強對解決職工心理健康問題的領導,在不斷改善民生的同時,采取切實措施加強職工的思想政治建設,不斷加大媒體關注主人翁、宣傳主人翁的力度,大力提倡“勞動光榮、創造偉大”的理念。充分考慮職工的生產生活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特別是涉及到職工在民生方面的合理訴求,為解決職工心理健康問題提供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
二是職能部門要加強職工心理健康服務。政府及各有關部門要進一步加大精神衛生方面的經費投入,加強心理健康的社會服務支持系統建沒。各級衛生部門要健全精神衛生機構,加強專業人才隊伍建設,扶持開設心理健康門診、心理咨詢講座等,方便職工心理咨詢。各有關部門要定期開展職工心理健康問題調查,加大在企業層面的心理健康宣傳,組織專業人員深入基層進行專業指導,提供高水平的專業服務。要引導和推動企業重視職工的心理健康問題,支持企業建立職工心理輔導員制度,力爭在基層形成良好的人文發展環境。
三是各類企業要注重轉變管理和發展方式。樹立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完善人本化管理方式,牢固樹立依靠職工辦企業的思想,尊重職工的主人翁地位,發揮職工的主力軍作用,實現企業與職工互利雙贏,促進包容式、共享式發展。加強調查研究,總結成功經驗,積極探索企業文化建設的新思路、新形式、新方法,積極推進企業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為企業發展凝聚強大的內生動力。企業在產品結構調整和產品質量提升的同時,要更加注重設備改造和技術更新,更加注重科學管理和合理安排,改變主要依靠降低勞動力成本、延長勞動時間和高強度勞動的經營策略,使職工從繁重的工作壓力中解脫出來。
四是各類社會組織要積極開展職工心理服務工作。引導廣大職工牢固樹立科學、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合理設定職業發展目標和生活安排,合理設計職業和人生發展軌跡,在社會大格局中找準位置、調整心態,努力增強廣大職工的職業認同感、歸宿感和工人階級的自豪感。加強與心理健康組織合作,設立心理咨詢專線,組織心理學方面的專家和志愿者義務為職工提供心理咨詢服務。舉辦免費心理健康講座,幫助職工消除心理障礙,緩解心理壓力。組織一心理咨詢公司與企業簽訂協議,為職工提供心理輔導等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