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一区在线_亚洲精选一区二区_精品国产电影一区二区_久久99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三区

首頁 >政協委員 >委員建言 >議政建言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民族地區跨越發展

2014-09-15 00:58:19  
字體大小:【

 

湖北省政協民族和宗教委員會


    根據省政協十屆二十二次常委會會議協商議題安排,涂勇副主席帶領民族和宗教委員會部分委員,于今年3-5月三次前往恩施州及恩施、宣恩、來鳳、長陽等縣市,就“民族地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問題進行了專題調研。調研組聽取了當地政府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工作情況匯報,并與地方政府及相關部門負責同志進行了座談交流,還深入到村鎮和企業進行了實地考察。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民族地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工作成效明顯
    1、大力發展特色產業,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民族地區把發展特色產業作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切入點,堅持走“特色開發、綠色繁榮、可持續發展”的路子,大力發展特色農業、資源型工業、生態文化旅游業,積極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如五峰縣立足茶葉資源,著力發展“精制茶葉”特色產業,初步形成了集茶樹良種繁育、生態茶園建設、茶葉精深加工、品牌創建和科技支撐于一體的完整產業體系,建成國內一流的湖北茶博館,“采花毛尖”先后獲得湖北名茶第一品牌、中國名牌農產品、中國馳名商標等榮譽,并被確定為“釣魚臺國賓館特供茶”。特別是鐵路、高速公路開通后,山不再高,路不再遠,為民族地區開放開發帶來了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生態文化旅游業出現井噴式發展,2010年恩施州接待游客突破1000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50億元;五峰縣接待游客82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近2億元;長陽縣著力打造清江畫廊、創建中國旅游強縣,接待游客165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9億元。

    2、實施項目帶動戰略,發展后勁進一步增強。民族地區堅持把項目建設作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要抓手,爭取和實施了一批打基礎、管長遠、強后勁的重大項目。如恩施州五年累計投資達770億元,是“十五”期間的2.6倍,全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由171戶增加到555戶,產值過億元的企業有40家,稅收過1000萬的企業達到15家。重點項目建設成績巨大,宜萬鐵路、滬渝高速公路建成通車,渝利鐵路、宣巴高速進展順利,恩黔高速、恩來高速開工建設,齊岳山風電一期工程開始發電,恩施機場一期擴建工程全面完成,基礎設施進一步改善。

    3、狠抓城鄉統籌建設,協調發展進一步凸顯。民族地區堅持把推進城鎮化作為統籌城鄉協調發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途徑,按照統籌規劃、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以大帶小的原則,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進程。如恩施州以州城建設為龍頭,大力推進城鎮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一批市政工程相繼竣工,城市承載能力進一步提高;大力實施“百鎮千村”清潔家園工程,全州建成沼氣池50萬口;扎實推進特色民居建設,市容市貌、村容村貌都大為改觀,全州城鎮化率達到30.5%,比“十五”期末提高了9.2百分點。

    4、加大改革創新力度,發展質量進一步提升。民族地區一方面堅持把深化改革、推動體制機制創新作為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根本動力,認真組織實施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各項改革;另一方面堅持把科技創新作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中心環節,以特色優勢資源的研究與開發為主攻方向,以促進企業技術進步、推進農業產業化、開發特色資源為重點,實施了一批科技創新進步工程,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明顯提升。如恩施州制訂了全州特色優勢產業科技支撐行動計劃,確定了七大技術專項和30多個項目,支持中藥材、硒資源等特色產業發展。

    5、積極發展社會事業,民生得到進一步改善。民族地區十分注重各項社會事業的發展,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把社會事業發展和改善民生作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著力點。如長陽縣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繼續深入實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程、助學啟智工程、計劃生育民福工程、民族民間傳統文化搶救與保護工程、城鄉貧困救助工程、大病關愛工程、精神病防治康復工程和科技富民計劃、一村一品計劃改善民生的“七大工程兩項計劃”,努力實現社會管理服務網絡城鄉全覆蓋,以保障人民群眾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

    二、民族地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面臨的困難和問題
    1、加快發展的需求與生產力相對落后的矛盾依然存在。湖北武陵山民族地區屬于國家級貧困地區,由于受老、少、邊、窮、庫區等條件的制約,加之自身基礎差、底子薄等原因,其經濟發展方式仍然比較粗放、經濟發展水平與全國全省的差距相對擴大,陷入了“在發展中落后”的困局,2000年以來恩施州國民生產總值、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占全國全省的比重都呈下降趨勢,地方財政困難,收入僅占支出的15-20%左右,大部分依靠轉移支付,僅靠地方財力難以解決脫貧發展的需要。

    2、過度依賴資源與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矛盾日益顯現。民族地區發展經濟主要依靠投資和相對豐富的自然資源開發利用,仍然是高消耗、粗放型的發展模式。工業缺支柱、農業缺品牌、旅游缺要素,產業結構層次低,傳統的交通運輸、餐飲服務、批發零售業占的比重較大,而層次較高的金融保險、房地產、文化教育科學與綜合技術服務等現代產業占的比重較小。恩施州三次產業結構比為30.7∶28.7∶40.6,第二產業比重較低,全部工業增加值僅占生產總值的24.45%,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任重道遠。

    3、擴大經濟總量與科技創新能力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從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現狀看,產業和產品仍是“初級化”、“低端化”,導致發展的內生力和自主性不強。目前民族地區進行自主研發和科技創新的企業不多、投入更少,企業缺乏核心技術,嚴重影響產業競爭力的提高和經濟規模的擴大。自主創新能力不強是長期制約民族地區經濟結構優化升級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時民族地區產業發展需要的人才總量不足、專業人才奇缺、高層次人才匱乏,優秀人才引進困難,現有人才流失嚴重。恩施州考出來的大學生90%以上不再回去。

    4、加快發展經濟與自然生態環境保護的矛盾仍然未解。恩施州八個縣市都是國務院確定的限制開發區,既要加快經濟社會發展步伐,又要注重自然生態環境保護,這是民族地區發展進程中的矛盾。有些地方過分強調生態環境保護,忽視了自然資源科學合理地開發利用,影響了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有些地方片面強調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忽視了生態環境保護,浪費資源的現象不同程度地存在。更應引起各地重視的問題是資源利用率低,資源深度開發不夠,出售原材料多、加工轉化少、一般產品多、精品名牌產品少,產品缺乏市場競爭力。

    5、城鄉二元結構現狀與統籌城鄉發展的矛盾十分棘手。民族地區城鎮化程度不高,恩施州城鎮化率只有30.5%,比全省城鎮化率低20個百分點。城鎮規劃滯后,基礎設施不配套、功能不齊全,產業集聚度不高,拉動就業創業、帶動農村發展的輻射能力薄弱,小城區、大農村的城鄉二元結構特征十分明顯。同時,貧困人口較多,扶貧成本較高,安全飲水問題突出,教育、醫療、文化等公共服務體系不夠健全,農村人口文化水平較低,缺項目、缺資金、缺龍頭企業,內生發展動力不足,統籌城鄉發展的任務十分艱巨。

    三、對民族地區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建議
    湖北武陵山民族地區是集中連片的貧困地區,要改變貧困落后的現狀,唯一的出路就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行加快發展和跨越發展。可以說沒有我省武陵山區的科學發展跨越發展就沒有全省的科學發展跨越發展,沒有我省武陵山區的全面小康就無法實現全省的全面小康。要按照省委、省政府確定的“生態立區、產業興區、開放活區、富民穩區”的發展思路,把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與實現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有機結合起來,堅定不移調結構,腳踏實地促轉變,著力在“加快”上下功夫、在“轉變”上動真格、在“發展”上見實效,努力走出一條“環境友好型、總量增長型、特色資源型、質量效益型”的發展路子。

    1、實施扶貧攻堅,推進跨越發展。脫貧致富、扶貧開發、跨越發展是民族地區的根本任務,是工作的重中之重。基礎設施落后是制約民族地區發展的重要瓶頸。建議政府要在扶貧開發、交通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上加大對民族地區的投入,對民族地區交通路網統一規劃,合理布局,加快建設。要加大水利工程建設力度,解決安全飲水問題。積極推進一批重大項目建設,努力擴大投資和消費需求,增加內生發展動力。民族地區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堅持開放先導戰略,主動改善投資環境,抓好招商引資工作,積極承接東部產業轉移,著力優化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以大開放、大引進促進大開發、大發展,真正做到“開放活區”。

    2、淘汰落后產能,推進創新發展。淘汰落后產能是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抓手。由于經濟結構、資源、環境等方面的多重壓力,決定了現階段民族地區在承接東部產業轉移、推進工業化和城鎮化發展進程中,必須淘汰落后產能,著重發展能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小的產業,從根本上改變“三高一低”的落后發展模式。21世紀最大的價值是創新,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根本出路在創新。民族地區要大力推進科技創新,既要借智創新、借力創新,更要注重自主創新,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進創新發展提供保障和動力。

    3、利用本地優勢,推進特色發展。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上,民族地區要立足資源優勢發展特色產業并使之成為支柱產業,從而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把產業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一方面要兼顧做好資源保護和開發利用,推進資源節約利用,走低碳經濟、循環經濟和可持續發展道路,大力發展現代特色農業、新型特色工業,建立茶葉、中藥材、蔬菜、林果、畜牧等特色農業基地,扶持一批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努力發展新能源和再生能源如風電、水電;另一方面加大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和開發利用,正確認識和處理靜態保護與動態開發的關系,大力發展文化旅游產業和文化創意產業,把恩施打造成為全國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建議省政府設立民族地區特色產業發展基金,進一步加大對民族地區發展特色產業的支持力度。

    4、搞好生態建設,推進綠色發展。民族地區要樹立“發展好是政績、保護好也是政績”的新理念,始終做到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走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并舉、污染防治與生態保護并重、城鎮建設與生態保護并抓的綠色發展之路。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既要生活小康、又要百姓健康,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文明的發展道路。武陵山地區是國家重要的生態屏障,要按照國家生態功能區建設要求優化布局,加強規劃,不斷增強水源涵養和生態保護功能。要大力開展植樹造林、沼氣建設和太陽能利用。限制開發區和禁止開發區要大力發展生態文化旅游、特色農業、林下經濟、民族手工業和食品加工業。同時建議省委省政府按國家確定的功能區分類進行考核,進一步健全并全面落實更加完善的生態補償機制并向貧困地區傾斜,按照誰開發誰保護、誰受益誰補償的原則,使老百姓感到生態保護不吃虧,而且能受益,進而提高生態保護的積極性。

    5、著力改善民生,推進和諧發展。要把改善民生放在首位,加大社會保障的力度,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建設,讓民族地區的群眾有飯吃、有衣穿、有學上、有醫就。逐步擴大享受低保對象的覆蓋面,切實做到應保盡保。治愚才能治貧,要進一步加強和改善教育,加大支持基礎教育、高中教育、寄宿制學校建設的力度,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培訓和轉移農村勞動力,提高農民工的技術水平,為民族地區發展儲備優質勞動力。創新高山移民搬遷的模式,把移民搬遷與新農村建設、城鎮化相結合,與引進企業和就地就業相結合,與土地流轉相結合,從根本上解決邊遠山區群眾的發展和民生問題。